日本茶道鐵壺發展歷史

  日本鐵壺出現的緣起,與日本茶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鐵壺的出現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但文獻陳述記載的資料有限,我們只能依據零星記載窺探鐵壺一二。據《日本鐵壺全集》書載:在日本的室町時代***1394-1573年***,因喝茶已成為一種流行的嗜好,泡茶的道具十分發達,市面上便出現了專用來泡茶的鐵釜。到了安土桃山時代***1573-1615年***,由千利休正式確立了日本茶道,那時就出現了專門製作鐵釜的“釜師”,而鐵釜就是鐵壺的前身。

  直到日本的江戶時代***1615-1868年***中期,出現了“煎茶”茶道,這是一種自由享受泡茶的茶道,為了方便注水,釜師們便將小的茶釜加上注水口和把手形成了“鐵壺”的初始造型。鐵壺***鐵瓶***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的江戶時代天明期***18世紀80年代***,也就是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由此可見日本鐵壺大約形成的時期就在此間。據日本茶道具著作《鐵壺之最》書中所載,日本第一個發明鐵壺的人應該是“三世清水家族的小泉仁左衛門,當時他將鐵釜的體積縮小並將其使用在茶道上,將把手與壺嘴加在鐵釜上,也因為這樣的改良,讓他成為第一個發明鐵壺的人”。關於誰是日本“鐵壺”第一人的問題,日本高岡銅器協同組合理事長竹中騰治在《鐵瓶的歷史》一文中有不同看法。“根據現在留下的記錄,最早製作‘鐵壺’的京釜師,據稱是十代大西淨雪的弟弟奧平佐兵衛,但是名古屋的加藤忠三郎也是很早就開始製造鐵壺。”

  原本是為了煮茶而產生的鐵壺,到了19世紀中期時,因為可以一直放在炭火上燒,任何時候都可以喝到熱水,所以廣受一般平民的喜愛並流傳開來。當時最早用臘形鑄造法來製造鐵壺的是京都初代龍文堂主安之介。

  日本茶道鐵壺的保養方法

  1.儘量避免乾燒

  在壺內無水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再加熱。因為反覆而持續的空燒,會縮短鐵壺使用的壽命,也有可能將鐵壺燒裂。

  2.防止溫差過大

  所謂溫差過大指的是:壺體溫度與水溫,兩者溫度相差過大時。如:壺溫低時,加入熱水或壺溫高時,倒入冷水。有類似上述情形時,會有裂壺的風險。

  比較好的做法是一、使用兩把以上的鐵壺交替使用。二、只有一把鐵壺時,可採用加熱水的方式來補充壺內不足的水量,這麼做可以避免溫差過大的狀況。

  3. 保持鐵壺乾燥

  鐵壺在使用完畢後,壺內還留有水份的話,很容易生鏽。所以,鐵壺在使用完畢後,利用壺身和爐的餘熱,蒸發壺內殘留的水分,以確保壺內的水份完全蒸發,達到壺內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