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與茶藝的關係

  中國茶文化與茶藝有著很大的聯絡,這是毋庸置疑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茶道與茶藝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的藝術。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是無形的,就是指導茶藝的理念、精神。有道無藝,則空洞無用;有藝無道,則無精無神。

  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文化的關係

  茶之性——靜

  茶葉常年生長在寂靜的山坡上,靜乃茶之本性。茶的這種本性恰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強調的靜不謀而合,而大受人們推崇。

  儒家是以“靜”為本,強調以虛靜之態作為人與自然萬物溝通的渠道。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審美觀就是主張“閒和、嚴靜、趣遠”的高逸境界;理學家程顥也寫道“萬物靜觀皆自得”。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指出:“茶之為物”其品性和功效之一就是“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即沖淡閒潔的茶性和高雅的神韻會將人匯入“靜”的境界。儒家的藝術觀也就由此而注入到了茶道的精神中去了。

  道家把“靜”看做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特徵。靜虛則明,明則通。比如《老子》中說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莊子》也說: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境也。水靜能映照萬物,精神進入虛靜的狀態就能洞察一切。因此,道家特別重視“入靜”,將它視為一種功夫、一種修養,並將這種虛靜與茶葉自然屬性中的“靜”相融,將道家的思想融入到茶事活動中去。

  佛學中的“靜”也有重要的地位。“禪”字的本意譯成漢文就是“靜慮”,禪宗就是講究通過靜慮的方式來追求頓悟,即以靜坐的方式排除一切雜念,專心致志地冥思苦想,直到某一瞬間領悟到佛法的真諦。高僧淨空法師曾經指出:“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恢復我們本有的大智大覺而已,要怎麼才能恢復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靜下來,要定下來,才能夠恢復。”而人們在品茗的過程中所追求的恰恰是這種融佛家於一體的空靈靜寂的禪境。

  茶之魂——和

  “和”是品茶的靈魂,是茶社會功能的核心內容。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茶敬客、以茶定親、以茶睦鄰、以茶贈友、以茶聯誼、以茶求愛、以茶祭祀的傳統。這種“和”的傳統做法與儒釋道強調的“和”是一致的。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中”是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和”是指不同事物或者對立事物的和諧統一,儒家強調中和、和諧、和平、和易、和緩、和煦、和暢、和光、和好、和解、和美、和睦、和氣、和洽、和善、和順、和悅等。

  “和”也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道德經》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法天順地”,將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追求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道家在發現茶葉藥用價值的同時也注意到了茶葉的平和特性,具有導和、致和的功能,於是道家之道也就與品茗之道和諧地融在了一起。

  “和”在佛家思想中也佔有重要地位。佛學強調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倡導和誠處世的理論,勸導世人和睦相處、和誠相愛。佛門飲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漢晉時期許多寺廟就開始種茶、飲茶。僧人們發現茶性平和、沖淡,具有令人清心寡慾、雜念不生等諸多特點,與禪宗的哲學思想有相通之處,有助於他們坐禪悟道。

  茶之韻——雅

  雅是中國茶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它是在“靜”、“和”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氣質,所呈現的一種神韻。

  雅是儒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雅的本意包括高尚、文明、美好、規範、正確的內容。儒家的許多著作經常喜歡取名為雅,也喜歡用雅來形容人和事物,如將文人稱為雅士,將高尚的情意稱為雅意,將高雅的興趣稱為雅興,因此也將品茗藝術稱為雅尚。《大觀茶論》就說:“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也說“以茶可雅志”。儒家發現茶道正是“雅志”的一種理想途徑,以茶之雅來培育人志之雅,使茶性與人性相契合,使茶道與人道相交融。

  道家和佛家也講雅,道家的“清”和佛家的“靜”呈現的風韻都與雅密切相連。道家通過“心齋”、“坐忘”來修身養性,佛家則通過“入定”和“靜慮”來修身養性,茶則通過茶藝的實踐活動來修身養性,這些修身養性的過程也正是雅的形成過程。可見,儒釋道之雅與茶之雅是驚人一致的。

  如果說,可口可樂是歐美文化的象徵,那麼茶文化則是東方文明的一朵奇葩,它凝結著中國人的基本人性,是一種來自幽深歷史的中庸、含蓄、溫綿和柔韌,它把泱泱大國的文明和智慧集於一葉、溶於一杯,潤澤著世世代代龍的傳人。它是佛、是道、是儒,是書、是詩、是畫,它的神祕、幽智、空靈、淡定、含蓄和執著永遠散發著迷人的光芒。

  人生價值觀與中國茶文化關係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係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徵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稱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汙”;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絡,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徵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鑑,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裡,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於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並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後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註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儘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為茶聖的陸羽,幼為棄兒,長於佛門,一生不仕,致力於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採茶覓泉,品茶鑑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願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於吃苦、善於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於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