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與茶藝的關係是什麼

  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與茶藝的關係,一起來看看。

  茶道與茶藝的關係

  翻騰的沸水注入盛有緊壓普洱熟茶的蓋碗中,一個個小水泡從結成塊的普洱熟茶中爭選恐後往上冒,隨之普洱茶塊緩慢優雅的分散開來,有幾片茶葉像驚醒一般快速浮於水面,不待多時又像回神一樣慢慢沉向杯底。眾多幹枯的茶葉吸飽水份,舒展開來,有些茶葉上附著著小水珠,還能看到一層毛絨絨的白,如嬰兒粉嘟嘟的小臉一樣討喜。它們安靜的躺在杯底,在茶水還沒開始由白變紅之前,透過水麵,如看到一位沉睡多年的乾癟老太突然恢復青春容貌一樣驚豔。又如觀一場人生沉沉浮浮,結局都歸於平淡的戲碼。這是用完全沸騰的水沖泡普洱熟茶才能看到的景觀,如果用稍微開一點的水沖泡普洱緊壓茶,看到的是一塊要死不活的黑東西躺在水裡,完全沒有美感可言,就像用溫水泡方便麵一樣,不僅泡的時候看著讓人糾心,就算泡熟了也比不上開水泡出的味道。

  從沖泡茶葉的水溫可看出,同樣是用水泡茶,溫度不一樣出來的效果不一樣,泡茶的方法及水溫可以從自己的實踐及前人的經驗中得知並加以掌握,這或許可以把它稱之為藝。泡茶過程中通過觀看茶葉的舒展及沉浮得出的感悟因人而異,這裡就把它稱之為道。藝是有相同章法易領悟好掌握的東西,而道是一種不定像難領悟的意識行為。

  茶道與茶藝的區別在於,前者以修行內心為宗旨,後者重在習茶藝術,藝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兩者的關係在於道需要以藝為基礎。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而茶藝則可脫離茶道獨立存在,但有藝而無道,則像沒有靈魂的木偶。

  茶道與佛教的關係

  中國茶文化在整體上是一個綜合的整合體,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滲透著濃厚的傳統文化,其中典型的體現即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特別是佛教,與茶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早在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的初期階段,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據《廬山志》記載,晉時廬山就有“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的風氣,其中東林寺名僧慧遠曾以自種之佳茗招待大詩人陶淵明,談詩論佛。到了唐代的百丈懷海禪師制定的《叢林清規》中,更是明確的把禪門飲茶的制度作了詳細的規定,成為寺院日常生活修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說,茶和佛教的關係緊密不可分割的。

  佛教僧人為什麼選擇茶作為生活中必備的飲料,並將之昇華為修行的重要部分呢?應該說,這與茶性本質有著密切的關聯。佛教重視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專注一境,從而開發智慧,體悟大道。在長期的坐禪過程中,要求僧人少食少眠,克服昏沉、散亂等無名煩惱,達至身心輕安,觀照明淨的狀態。從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來說,茶正好可以提供最理想的幫助。茶葉性淡而儉,醒腦提神,即能夠防止磕睡和昏沉;又能夠清除虛火,滌盪身心,去除疲勞,對於坐禪修行進入“禪定”,睿發精神,敏於悟道有著很大的幫助。同時茶湯清淡淨潔,即不會違反佛門的各種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靜淡泊,抑欲忌葷,提倡素食的人生態度。佛教精神與茶性本質的內在共鳴,是茶與佛教結緣的必然,也是最終形成“茶禪一味”,“茶佛一味”的基礎。

  我們從寺院的日常陳設和佛事活動中可以看出佛教與茶的密切關係。一般寺院都設有“茶堂”,是禪僧討論教義、招待施主和品茗之處;法堂內設有“茶鼓”,是召集僧人飲茶所擊之鼓;寺院設有“茶頭”,負責煮茶獻茶;寺院前有數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不僅寺院的陳設和僧人的職務與茶有關,就連“寺院茶,’***佛寺裡的茶葉***也按照佛教的規則有不少說法:每日佛前、靈前供奉的茶湯,稱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齡的先後飲茶稱作“戒臘茶”;請眾僧喝茶,稱作“普茶”;化緣乞食的茶稱作“化茶”。可以看出,佛教對飲茶的重視,使飲茶成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幾乎寺必有茶,僧必善茗。

  茶既然滲透到寺院日常生活中,自然與僧人的修行生活發生了關聯。佛教認為,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不存在佛法,在生活的每一剎那都可以修行悟道,飲茶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可以通過飲茶參禪悟道。據《五燈會元》記載:儒士陸希聲曾拜見仰山慧寂禪師,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日:“不持戒”,問“還坐禪否?”師日“不坐禪”。師曰“聽老僧一褐: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注:一種刨土的農具***邊”。這裡把吃茶與悟道直接聯絡起來,重在了悟,不存芥蒂。甚至以釅茶三兩碗來代替持戒和坐禪,其旨是在借飲茶來明示學人“日常生活即是道”,參悟在心,圓通在意,原不必執泥於種種表象。廣為流傳的著名公案“吃茶去”也無非教導人們不要妄生分別,“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破迷開悟應在當下體驗,若心生分別,執泥過分,反而失去了禪的宗旨。

  茶道與禪學在精神上有深層的相通,宋代禪僧圓悟克勤手書“茶禪一味”贈送來華學佛的日本弟子,即是對茶與禪內理相通的精典概括。禪宗與茶道在精神本質上有著許多同構現象,禪學主張打破分別,於頓悟中得以對世俗塵念乃至佛教理論的超越;飲茶在純雅清淡之中,通過“雋永平和”完成自我性情的昇華。形式上互為依託,精神上潛在溝通。茶可以使僧侶步入理想的禪境,同時禪境也以茶人的胸懷契合,這即是“茶禪一味”的深刻內涵所在。

  茶在成為寺院生活一部分的同時,僧人也通過生活中的實踐推廣了茶。首先在茶樹的栽培上,僧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人們常說“高山出好茶,名茶出名山”,而遠離塵囂,高山密林正是佛教建寺廟的地方,“天下名山僧佔多”,為僧人種植茶樹提供了理想的天然環境,也因此培植出了無數好茶。如浙江天台山國清寺是我國佛教天台宗的發樣地,素有“佛天雨露,帝王仙漿“之名的名茶“天台雲霧”就首創於僧人之手:現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龍井茶,是南北朝詩人謝靈運在天竺翻譯佛經時。從天台山帶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傳是西漢蒙山甘露寺禪師吳理直所栽,稱為“仙茶”。廬山雲霧茶是晉代名僧慧遠在東林寺所植,福建武夷山出產的名茶“武夷巖茶”,以寺院的採製最得法,僧人們把很據不同時節採摘的茶葉分別製成“壽星眉”,“蓮子心’、風尾龍鬚“三種名茶;武夷山天觀寺所產的大紅袍,也是寺院名茶;江蘇洞庭東山的水月院山描所植並制的“水月茶”。安徽黃山鬆谷庵所產的黃山毛峰、安徽九華山的九華毛峰。徽州松蘿庵的松蘿茶等,都是產於寺院的名茶。佛教僧人對於茶樹的培植直接提高了茶葉的質量,名茶竟出。更加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

  茶,早是作為貴族階層特有的上等飲品,一般民眾難以企及,它的廣泛普及傳播和佛教的僧人有著密切關係。寺院擁有寺產茶田,不用上繳國家稅收,不僅可以自產自用,而且經常舉行大型的施茶活動。《入唐求法巡札行記》載:“***法會中》設無礙茶飯。十方僧俗盡來吃。”寺僧以茶結緣的情形還大量的出現在唐人的詩歌中,如詩人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餘遊金陵,見宗僧中孚茶熟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玉泉之山,曠古未曉,因持之見遺。兼詩,要餘答之。遂有此作”。詩曰“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芽。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全摘應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徹下金沙水。驟雨松風入鼎來,白雲滿盞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清菁徹骨煩襟開。”茶可以說是隨著佛法的傳播而普及的。人們在接受佛教教義的同時,對於寺院生活的方式自然也潛移默化的吸收。據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見聞錄》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效仿。遂成風俗。“以茶過道聞於世的日本,原來並不產茶。在唐代日本留學僧人才從中國明州廣惠禪寺和寧波天童寺把茶籽常回日本梵釋寺種植的。日本第一部《茶經》,,也是由宋代日本禪僧傳播佛法過程中所作,對推動日本的社會飲茶起了很大的作用。

  僧人對茶藝的發展也起過重要作用,他們最早吸取民間方法將茶葉、香料、果料同掛、姜等一起煮飲,並稱之為“茶蘇”。到了宋代,餘杭徑山寺還舉行“茶宴”和“鬥茶”活動,並且發明把嫩芽研成粉未。用開水沖泡的“點茶法”。這些都有助於當時民間飲茶習俗的普及。

  從歷史的驗證和未來的發展來看,佛教與茶的關係都是緊密不可分的,茶助禪功,喝茶是“和尚家風”,而通過飲茶來體悟人生則是茶道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