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語文在初中教學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初一語文學習方法總結,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通過這段時間的遠端培訓,使我進一步瞭解到教師職業的神聖,同時也感責任的重大。我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進一步提高了業務素質,下面我從以下幾個個方面談談這次培訓。
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與傳統的文字教學有著明顯的不同,這集中體現在教學內涵的擴充套件。傳統教育中的教學指的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強調的是教師的手把手地教,而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應由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開展活動或研究的平等參與者,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要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資訊、啟發思路、補充知識、推薦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教師要在開發綜合性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建立戰勝困難的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援;要監督學生自覺完成相應研究內容,以一個“聞道在先”的身份幫助學生,關心學生,鞭策學生。所以,教學內涵的擴充套件要求教師教的策略與學生學的策略也應發生變化。由此,我們將課題研究的著眼點定位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的研究上。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一種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信地想、大膽地說,賦予他們思想的空間、感情的自由、創造的靈感。
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善於捕捉來自學生的資訊。教師必須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個活動中去,和孩子們一起共同成長。要善於傾聽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學會支援孩子。當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通過不同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別是年齡小的幼兒,當他們不能自如地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時,我們教師更應細微觀察,及時察覺,分析孩子行為產生的背景和真實意圖。對個別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們採用了個案追蹤、現場紀錄等形式,儘可能全面客觀地解析孩子,捕捉到來自孩子的資訊。我們教師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童心世界,才能瞭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才能解讀他們的一言一行,搞好教學。
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的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恰當、準確的使用激勵性評價***要明確激勵性評價的激勵性、民主性、導向性、差異性、準確性的前提下,還要對學生有積極的期望和要求;創造成功機會,誘導學生參與;鼓勵要適度、恰當;因人而異,選取側重點不同的評價方式等等***,進行實踐交流,取長補短;接著從心理學的角度瞭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徵,並且製作問卷調查,比較分析,找到我們施教物件的詳細特徵,對症下藥,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我們學生的實施方案,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通過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在教師的恰當、合理地引導下,感染學生,促使學生對激勵性評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做到恰當、合理地運用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我確實得到很大的收穫。學到了不少東西。有利於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
二
整個初中生活的三分之一就這麼匆匆過去了。我的收穫都又有些什麼呢?
剛開學時的驚奇感早已消失,更多的卻是數不盡的繁忙和懊惱。但是學習其實並不是一個苦惱的事情,而是苦樂交織的。“苦樂交織”的學習就是:先品嚐到學習的累和困難,然後再發現學習成果帶給我們的歡樂。從總體上來說,其實我對於我這一學期的狀態並不滿意。
先說上半學期:
剛開學時我完全沒有“進入學習的狀態”。仍然沉浸在暑假帶給我放鬆的心情,在學習上沒有下工夫,成績也不太理想。
直到期中考試的複習階段我才感覺到緊張,時不常的:看看課本,做做數學題,但那時候學習就相當於“臨陣磨槍”了,數學題的題型還沒搞明白,語文要求背誦的古詩文、課文、筆記還沒有背熟,而導致期中考試的不理想。
然後再說下半學期:
儘管期中考試非常不理想,使我提高了學習的警惕,無論語文老師要求背的還是沒要求背的都背了,該看的數學題也都自己看了看,在老師的督促下我進到了較好的“進入狀態”,開始為期末考試最後衝刺,在期末複習中我開始努力複習副科,數學的卷子自己認真地看了不會的題,並且掌握了要掌握的內容。雖然考試卷上還是有一些題不太會,但是通過老師講解我都明白了。因此,考試成績也有大大的增長。我以後會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
語文在初中教學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中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裡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啟用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裡“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 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 ”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