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與佛教的聯絡

  茶文化,佛教文化,融成茶禪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養生”、“清思助談”,佛與茶開始結緣

  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由於佛教教義與僧侶活動的需要,佛教很快就與茶葉結下了緣分。佛教的重要活動之一就是僧人坐禪修行,“過午不食”,不能飲酒,戒葷食素,以求清心寡慾與超脫。同時要求做到:“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這就需要一種既符合佛教規戒,又能消除坐禪引起的疲勞和補充因“過午不食”而缺乏的營養物質,以解決其矛盾。茶葉中的各種豐富的營養成分,提神生津的藥理功能,自然使其成為僧侶們最理想的飲料。中國是世界茶葉的故鄉,產茶、飲茶歷史十分悠久。相傳4000多年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說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藥用療病。《神農本草》說:“茶葉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東漢名醫華佗在《食論》中也說:“苦茶久食,益意思。”世界茶壇宗師,我國唐代茶葉科學家陸羽在《茶經》中對茶的效能與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煩、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於精行儉德之人”。僧侶畢生修行以求功德圓滿,自然屬於“精行儉德之人”,故最適宜於飲茶。以後,宋元明清各代對茶有益於人體健康均有許多論述,“飲茶養生之術”由此逐漸形成。可見,飲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觀念的。茶的“養生”、“清思助談”之功效遂成為佛與茶結緣的最初與最佳媒介。

  不過,在漢代,中國人飲茶尚不普遍。茶僅是皇家、貴族及士大夫的一種高雅消遣。加之,初入中國的佛教,因語言文字的障礙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異,一下子難以為中國人理解、吸收,以為佛教只是與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東西。佛教作為外來文化也樂得中國人如此誤解以利傳播。但漢代佛教對中國影響不大,與尚未普及的飲茶也就更談不上有何關聯了。

  佛教坐禪飲茶,有明確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晉代。是時,清談之風盛行,玄學佔上風,佛教便與玄學攀關係,相表裡。一些人把佛學與老莊比附教義,甚至把一些名僧與竹林七賢之類相比。為佈道,僧侶們樂與道士、文人名流相交往。因道士、文人皆愛喝茶,清談家也愛喝茶,於是僧侶們也開始飲茶。東晉懷信和尚在《釋門自竟錄》中說“跣足清談,袒胸諧謔,居不愁寒暑,喚童喚僕,要水要茶。”這是我國僧人飲茶的最早記載。又據《晉書"藝術傳》載,東晉敦煌人單道開在後趙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昭德寺修行時,室內坐禪,不畏寒暑,晝夜不眠,誦經40多萬言,經常用飲“茶蘇”的辦法來提神防睡,補充營養。這說明此時寺院打坐已開始飲茶。

  南北朝時期,佛教有了很大發展,開始擺脫先前依附中國原生文化的地位,以獨立的面目出現。但就飲茶一事,佛教仍未有什麼新的創舉,僧人飲茶仍然停留在養生、保健等藥用與自然物質功能時期,並未與自己的思想、教義相聯絡。而此時,中國茶文化已開始萌芽,文人以茶助文思,政治家以茶養廉對抗奢侈之風,帝王以茶祭祀。早期促進茶文化思想萌芽的是儒家,道家、佛教落後了一步。只有當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出現之後,佛理與中國茶文化的結合才有了可能。

  二、“明心見性”,以茶助禪,“茶禪一味”

  中國茶文化形成於唐代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的大發展。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文化,佛教要想在中國生根、發展,必須尋求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辦法,否則無法生存。於是,出現了天台宗、華嚴宗等與中國思想文化相接近的宗教,但均不如禪宗中國化得徹底。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禪,梵語作/禪那”,意為坐禪、靜慮。其主張包括:以坐禪修行的辦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即說,心理清靜沒有煩惱,此心即佛。這種辦法實際與道家打坐煉丹接近,也有利於養生;與儒家注重內心修養也頗接近,有利於淨化思想。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這也與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接近。後來,禪宗第六代傳人慧能又將其進一步中國化,主張“頓悟”,即心下清靜空無即是佛。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這自然符合中國人的願望。他又主張“相對論”,與道家陰陽輪轉思想相接近,也為儒家的中庸思想所容納。他還主張佛在“內心”,過多的造寺、佈施都算不得真功德,在家也可以唸佛,不必都出家為僧。這對統治者來說,免得寺院過多與國家爭土地、爭人口、爭賦稅;對一般人來講,修行也容易做到;對佛門弟子來講,可以免去諸多清規戒律,比較貼近正常人的生活。故而禪宗得以迅速發展。尤其是中唐以後,士大夫朋黨之爭日趨激烈,禪宗給苦悶的士大夫指出了一個解脫的辦法,又可以不必舉行什麼宗教禮儀,便可作一個自由自在的佛教教徒,何樂而不為?於是,佛教徒與飲茶的士大夫終於在精神上找到了相通之處。自此,佛理與茶理也才有機結合起來了。

  從哲學上看,禪宗主張“頓悟”即“明心見性”。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以茶助禪,最後達到“茶禪一味”的精神境界。古代文獻中有許多唐朝僧人種茶、採茶、飲茶的記載。陸羽本人就出身佛門,當過十來年的小和尚。他的師傅積公大師也是個茶癖。他的好友,著名詩僧皎然極愛茶。皎然的詩多處描繪他與陸羽共同採茶、製茶、品茶的情景,因此,陸羽的茶文化思想不可避免地吸收了許多佛教原理。他所撰寫的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一問世,中國茶文化的基本構架也就大致確定,突出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首次將我國儒、道、佛的思想文化與飲茶過程融為一體,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其中,佛教從茶中“了卻苦難,得悟正道”,謂之“茶道”,形成中國茶文化中一支重要的精神力量佛教茶文化。隨後經歷代僧侶們的不斷補充和發展,中國佛教茶文化更加走向豐富,走向社會。

  唐朝是中國佛教茶文化的形成時期,許多高僧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譬如從諗禪師常住趙州觀音寺,由於嗜茶成癖,因此,每說話之前總要說聲“吃茶去”。《廣群芳譜》引《指月錄》載道,有兩個和尚欲師從從諗禪師,禪師問他們以前到過觀音寺否?一個說沒有到過,一個說到過。對此截然相反的回答,禪師卻都要求他們“吃茶去”認為只要吃茶,就能/悟道”,就能佛理與茶道一併得悟。自此,“吃茶去”便成為禪林法語。再如,由於禪宗的變通,致使唐代文人學士在家唸佛者日眾,於是儒、佛、茶三位一體,有利於佛教茶文化的發展。著名詩人白居易一生愛茶,以茶養生,助文思。有人統計,白居易晚年又喜與佛道交往,自稱“香山居士”。居士是不出家的佛門信徒。從他的大量詩作中,我們不難看到他對茶的嗜好及其對茶理、佛理的融會貫通。例如他在《何處堪避暑》一詩中寫道:“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從心到百骸,無一不自由,” “雖被世間笑,終無身外憂。”以茶陶冶性情,於憂憤苦惱中尋求解脫。

  三、佛教對中國茶文化的貢獻

  茶文化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的中介文化。茶對於人來說,首先是以物質形式出現,並以其養生保健的實用價值發生作用,倍受人們歡迎;在中國,當茶發展到一定時期便被注入深刻的文化內容,產生精神和社會功用。飲茶藝術化,使人得到美妙精神享受,是為茶藝;茶藝中貫穿儒、道、佛諸家的深刻哲理與高深思想,這不僅是人們相互交往的手段,而且使人達到修生養性的目的,是為茶道。循此思路,佛教對中國茶文化的貢獻主要在於:

  第一,僧侶大量飲茶、植茶,為普及飲茶、推動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要使茶成為社會文化現象,首先要有大量的飲茶人。唐代佛教發達,僧人云遊天下,比一般人傳播茶藝更快。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載:“南人好飲茶,北人初不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僧人飲茶,獲清心保健之功效,故其多長壽。據宋錢易《南部新書》記載,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時,東郡進一僧年120歲,唐宣宗召問其長壽之祕,僧對曰:“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到處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過百餘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佛教寺院多建在群山環抱的幽谷深處,那裡生態條件優越,十分適宜茶樹生長,這就為愛飲茶的僧侶們植茶提供了條件。《廬山志》載,早在晉代,廬山上的“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僧人植茶十分講究精耕細作,故唐代許多名茶出於寺院,如/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僧人們種植相傳不斷。“天下名山僧侶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反映了名茶與佛教的天然因緣。

  第二,“茶禪一味”,創造了飲茶意境,佛教茶文化成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佛教對中國茶文化的主要貢獻。僧侶們飲茶如果只停留在養生提神、清思助談的階段上,則佛教遠談不上對中國茶文化的貢獻。隨著禪宗及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僧侶們飲茶開始由茶的養生醫療物質功能向佛理與茶道相結合的文化精神功能過渡,通過對飲茶意境的營造,把禪的哲學精神與茶道精神有機結合起來,茶禪一味。在我國曆史上精於茶事、工於茶藝、樂言茶道的高僧不乏其人。唐代著名詩僧皎然,一生愛茶,作有許多茶詩。他特別推崇其十世祖謝靈運,中年參謁諸禪師,得“心地法門”,把禪學、詩學、儒學三位一體來理解。他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詠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碗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所謂道者,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也。得道,即把握本質規律。皎然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和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美妙的韻律,精神爽朗。這與禪宗的“靜心”、“頓悟”思想相一致。在飲茶中得到一種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故言飲茶者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理與茶道即合二為一。宋代的南屏禪師,深通茶事,自稱對茶“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能對茶“得心應手”者,必是精於茶道之人。

  因為飲茶成了寺院佛事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所以,到唐宋時期,我國寺院中也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莊嚴肅穆的茶禮和茶宴。在僧侶多達千人的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調茶”,以表對全體佛眾的敬意。然後由僧人一一獻給賓客,稱“獻茶”。賓客受茶後聞香品嚐,再評茶,稱讚茶葉好,主人品德高。這樣把佛教清規、飲茶禮儀與佛學哲理人生觀皆融為一體,開闢了中國茶文化的新途徑。

  第三,為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是沒有國界的。中國茶文化在唐宋以後不僅佔領了整個東亞文化圈,而且在15世紀以後逐漸傳到歐洲,傳向世界各地。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並把茶種帶回日本的是唐朝時日本學僧最澄。第一個把中國禪宗茶道帶回日本的又是日本僧人榮西。其所著的《吃茶養生記》奠定了日本茶文化的基礎。元明時期,日本僧人仍不斷來華,繼續將中國植茶、製茶、飲茶技術和茶道精神等方面引進,並根據自己的民族特點加以改造,形成聞名世界的日本茶道文化。中國茶文化傳入朝鮮約在公元7世紀的新羅時期,在朝廷的宗廟祭祀與佛教禮儀中運用了茶禮。

  中國茶文化與佛教的關係

  中國茶文化從一誕生起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在佛教昌盛的唐代,僧眾們非但飲茶,且廣栽茶樹,採製茶葉。僧人喜茶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因為在僧人的打坐修行中,佐之以清茶,有提神、清腦等功效,可以防止打坐中“昏沉”、“掉舉”等不良情況的出現。另外,由於佛教有“禪遍一切處”、“佛性不離當下”等思想,許多高僧往往借茶論道、在傳播禪的精神的時候用茶做“標月手指”,進而產生了許多諸如“吃茶去”“禪茶一味”等品茶與佛教精神之間的文化交叉點。這就使飲茶這種行為,成為了一種具有文化內涵的活動,原本只是一種飲料的茶,也逐漸成了一種有東方特色的文化載體。

  寺院飲茶不單純是為了解渴,它已經昇華為人們對某種精神境界的追求。飲茶可使我們輕鬆寧靜,自在喜悅,滌除我們的凡塵雜念,使我們得以身心安然。正所謂“為飲滌塵煩”是也。佛教也是為了滌淨心靈之凡塵,以求得明心見性、了脫生死的目的。所以,單就此目標而言,佛教與茶有著某種精神的契合。因此,自古僧人喜好飲茶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據《茶經》記載,僧人在兩晉時即以敬茶作為寺院待客之禮儀。到了唐朝,隨著禪宗的盛行,佛門嗜茶、尚茶之風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禮包括供養三寶、招待香客兩方面。中晚唐時的百丈懷海和尚創立了《百丈清規》後,寺院的茶禮便趨於規範。在清寂、古樸的禪堂內,以茶敬佛,以茶清心,以茶待客,所謂“焚香引幽步,酌茗開淨筵。”唐朝時禪僧的傳記和語錄如《五燈會元》中,還有諸多關於茶的記錄,多是以茶為問答應對,以求悟明心性。可見茶的作用在僧人生活中的深入。由於僧人在當時的文化階層中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地位都很高,一些士大夫階層、文化名流甚至官員商人都以結交優秀的僧人為榮,效仿寺院中僧人的生活方式被當作非常清雅和高貴的象徵,而僧人又常以自家種植的茶來待客、饋贈,從而帶動了中國人的飲茶之風。

  在我國南方,幾乎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茶園,而眾寺僧都善採製、品飲。所謂“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著名佛教寺院多出產名茶。與茶文化淵源很深的寺院也有不少。

  日本藥用茶的淵源之地——天台山萬年寺萬年寺位於浙江省天台縣萬年山麓,發端於東晉,始建於唐。南宋時曾列入“五山十剎”,興極一時。宋孝宗問:“天下名山名寺哪裡最好?”學士宋之端答到:“太平鴻福,國清萬年”,可見萬年寺非同一般。根據日僧實地描繪的寺圖,當時共有40多處殿堂寮室。寺前有宋初建造的六角形寶塔和放生池。以後歷經興廢,到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一次剃度,還動輒五百人。

  萬年寺在中外茶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日僧榮西、道元先後來此求師學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榮西禪師***1141-1215***曾兩度來到我國。榮西第一次來我國是在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在明州***今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和天台山萬年寺虛閹為師,直到1191年回國。

  榮西回國後,除了研究佛教經典外,還帶回宋時的飲茶風習,他以極大的興趣研究茶的功能,並把由天台山和四明山帶回來的茶籽在日本種植。進而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定寺院的飲茶儀式。在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中,說茶是“貴哉茶乎,上通諸天境界,下資人倫矣。諸搖各為一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還稱茶是“上天的恩物”,“聖藥之本源”。從而,使茶在日本很快傳播開來。

  入詩名茶的故鄉——當陽玉泉寺玉泉寺,以奇洞怪石、曲溪名泉、四季蘢蔥、景色佳麗而素負“三楚名山”之譽。山中產的茶葉、以外形如掌、色澤銀光隱翠、香氣清香淡雅、湯色微綠明亮、齒頰留香、回味無窮而成唐代名茶。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西玉泉山東麓,為中國“四大叢林”之一,創建於隋開皇***581~600***年間。佛教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曾在這裡著述了著名的天台三大部。傳說也是關羽關雲長皈依佛教的地方。寺前的珍珠泉水,甘甜清冽,配上玉泉山的茶葉,其味尤妙。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作《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一詩,說的就是這種茶,這是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第一首以“名茶入詩”的詩篇。其詩如下:《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餘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一作鴨***。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採而飲之。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童振枯,扶人壽也。餘遊金陵,見宗侄位置中孚,示餘茶數十片。拳然重迭,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末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餘答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詩人提到的中孚,是李白的族侄,又是玉泉寺僧,他深通佛理,善於詞翰,尤喜品茶。所以,每年清明前後,總要小沙彌於寺左的乳窟外採摘鮮嫩的茶樹新梢,製成仙人掌茶,以供奉過往香客。中孚後雲遊至金陵***今南京***棲霞寺,拜見族叔李白時,禮送仙人掌茶。李白愛不釋手,欣然命筆,遂成這篇詠茶名篇。這種心理,李白在詩的《序》中寫的非常清楚。

  古茶文化的見證之地——扶風法門寺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以儲存佛指舍利而成為當今世界佛教的祖庭。據佛典和有關資料記載,法門寺始建於“西典東來”的東漢時期,初名阿育王寺,唐代改名為法門寺,並進而成為著名的皇家佛寺。其旁的十三級“閣樓式”磚塔,修建於明萬曆年間,在經歷了357年風雨後,於1981年因雨水浸潤而半邊坍塌。1987年在重修磚塔,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唐代地宮,從而使珍藏了1100餘年的唐皇室瑰寶佛指舍利得以重新面世。

  在數以千計的供奉物中,有一套唐代皇室使用過的金銀茶具,乃是目前世界上等級最高的茶具。它們均為皇室御用的珍品。

  《物帳碑》載:“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又從茶羅子,碾子,軸等身鏨文看,這些器物於鹹通九年至是二年制成。同時,在銀則,長柄久,茶羅子上都還有器成後以硬刻劃的“五哥”兩字。而“五哥”乃是唐皇宮對僖宗小時的愛稱,表明此物為僖宗供奉,此外,還有唐僖宗供奉的三足銀鹽臺和籠子,由智慧輪法師供奉的小鹽臺等。這次出土的茶具,除金銀茶具外,還有琉璃茶具和祕色瓷器茶具。此外,還有食帛,揩齒布,折皁手巾等,也是茶道必用之物。

  這批出土茶具,是唐代飲茶之風盛行的有利證據,也是唐代宮廷飲茶文化的集中體現。

  日韓茶種的祖庭——天台山國清寺國清寺創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位於浙江省天台山南麓,這裡五峰環抱,雙澗縈流,古木參天,伽藍巍峨,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也是日本和朝鮮半島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與山東長清靈巖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當陽玉泉寺並稱“天下四絕”。這裡也是濟公活佛出世的地方。天台宗弘傳日本,與日本“遣唐使”關係密切。唐順宗永貞元年***804年***日僧最澄帶著弟子義真,到達大唐明州***寧波***海岸,經台州,直登天台山國清寺學佛。次年回國時,帶回天台宗經綸疏記及其它佛教經典的同時,還帶去茶籽。後在日本依照天台國清寺式樣設計建造了延慶寺,還在近江臺麓山試種茶樹,當為日本種茶之始。

  中韓兩國佛教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南陳時,新羅僧緣光即於天台山國清寺智者大師門下服膺受業,隨著天台山宗佛教的友好往來,飲茶之風很快進入朝鮮半島,並很快從禪院擴充套件到民間。公元十二世紀後,新羅德興王又派遣唐使金氏來華,其實唐文宗賜予茶籽,朝鮮開始種茶。從此,飲茶之風很快在民間普及開來。

  總的來說,國清寺對中國茶葉東傳,特別是日本,韓國的飲茶與種茶,起到重要的作用。

  日本茶道的重要源頭——徑山寺徑山寺不僅以徑山茶宴聞名於世,而且徑山寺作為日本禪宗的重要發源地,對日本禪宗發展影響至深。

  日本禪宗聖一派開山辯圓圓爾,佛光派開山無學祖元,宗覺派開山兀庵普寧是起弟子。祖元的佛光派在鎌倉、室町時期影響極大,其弟子一翁院豪也於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入宋到徑山無準禪師處參禪。大休派開山正念,無象派開山靜照嗣法於徑山寺的石溪心月,大應派開山南宗紹明在徑山萬壽禪寺從虛堂智遇受法。

  大覺派開山蘭溪道隆曾到徑山參問無準師範,痴絕道衝,曹洞親之祖道元曾到徑山參問浙翁如錟,日本禪宗始祖,千光派開山榮西和法燈派開山無本覺心都曾到過徑山。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日本南浦紹明禪師來徑山寺求學取經,拜徑山寺虛堂禪師為師。學成回國後,將徑山茶宴儀式,以及當時宋代徑山寺風行的茶碗一併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結合日本國情,使日本很快形成和發展可以茶論道的日本茶道。同時,將從天目山徑山寺帶過去的茶碗,稱之為“天目茶碗”,在日本茶道中使用。至今,在日本茶道表演過程中,依然可以見到當年從中國帶去的“天目茶碗”的蹤影。

  中日禪僧在把中國禪宗傳入日本的同時,也把中國寺院的茶禮,特別是把徑山寺的“鬥茶”“點茶”“茶會”“茶宴”傳入日本。這中間,榮西、南浦紹明、道元、清拙正澄等尤有殊功。日本《類聚名物考》記載:“南浦紹明到餘杭徑山寺濁虛堂傳其法而歸,時文永四年。”又說:“茶道之起,在正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由宋傳人。”日本的《續視聽草》和《本朝高僧傳》都說:南浦紹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帶回崇福寺。

  可以說,日本茶道源於中國茶道,徑山寺茶禮是日本茶道的重要源頭。

  茶聖勞作的千年古剎——南京棲霞寺棲霞寺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北,棲霞山中峰西麓。建於南齊永明元年***483年***,為中國叢林“四絕”之一。中國第一首以“名茶入詩”的詩篇,既是唐代詩人李白在棲霞寺居留期間所做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唐代詩人皇甫冉在《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中稱:“採茶非,遠遠上層崖”說的是唐代陸羽在寺旁採茶的情景。對此,明人李日華在《六研齋***》有註釋:“攝山棲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經人剪植者。唐陸羽如山採之,皇甫冉再作詩送之雲。”清代乾隆《江南通志》載:“江寧天闋山茶,香氣俱絕。城內清涼山茶,上元東鄉攝山茶,味皆香甘。”其寺周圍,現為著名的雨花茶產地。

  古往今來,棲霞寺一直蘊涵著茶文化的意境,與茶結緣。

  佛地頌茶的勝地———景寧惠明寺惠明寺位於浙江省景寧縣赤木山,其寺建於唐鹹通二年***861年***,四周有茶。當時,所制的茶葉,以寺僧製作的最為精良。據清同治《景寧縣誌》載:茶,隨處有之,以產惠明寺大祭者為佳。”據民國《景寧縣續志》記載:“茶葉,各區皆有,惟惠明寺及祭頭村出產尤佳,民國四年得美利堅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證書及金制獎章,全邑輸出額歲約達四五萬斤”。民國《調查浙江麗水等八縣報告書》也有記載:“景寧縣:景邑植物之出產……茶葉次之,歲出約達兩萬斤上下,而品質甚佳,去歲巴拿馬賽會時,曾獲一等獎金章。”

  惠明寺,以寺揚茶,又以茶揚寺,是佛地頌茶的勝地之一。

  中國禪茶文化發源地——趙州柏林禪寺柏林禪寺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它最早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這座古剎雖幾經興衰,卻仍然香火綿延、高僧輩出。據僧傳記載,著名的譯經大師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經之前,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晚唐時,禪宗巨匠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柏林禪寺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趙州禪師***778-897***,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雖然道譽四布,並有燕趙二王的供養護法,但他的生活卻十分樸素清貧。他的“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系之”。他經常是“褲無腰,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土塌床,破蘆蓆,老榆木枕全無被”。禪師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弘傳祖師心印,接引四方學人。膾炙人口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僅啟悟了當時的許多禪僧,而且流傳後世,廣泛的被茶道學者引用和研究,歷久彌新。

  趙州是‘趙州茶’的發源地,是禪茶文化的發源地,是當代生活禪的發源地,2005年柏林禪寺舉辦“天下趙州禪茶文化交流大會”,來自世界各地的禪茶學者雲集趙州。柏林禪寺老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因對趙州祖庭的復興及推動中韓禪茶文化交流所做貢獻而榮膺“第九屆韓國茗園茶文化獎”的淨慧老和尚,此前在邢臺三劍茶藝館與河北茶文化專家舒曼、項春霞、尹紀周等一起提出了代表中國禪茶文化精神的四個字“正、清、和、雅”,並在這次會議上公之於世,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們的肯定和支援,此舉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書寫了重要的一筆。為茶文化的進一步昇華,對於茶文化如何更好地與禪文化結合,也提供了一個歷史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