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與道家思想的關係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思想精華,道家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長生久視的觀念對茶文化的影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這樣的自然觀,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的源頭。道無所不在,茶道自然也是大道的一部分。道教從一開始就有著長生不死的概念,道教熱愛生命,直接否定死亡,認為光陰易逝,人身難得,只有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樂,所以道教的信徒們欲從自然之道中求得長生不死的“仙道”,老子在說道是宇宙本源的同時,也就暗示了生命是可以不死的。而莊子在《南華真經》中更是以逍遙之人的身份來重死惡死,追求生命永存。而從最早的外丹修煉當中就可以看出道教給出的答案就是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於是茶成為道教徒的首選之藥,道教徒煉丹服藥,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茶文化正是從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元始的結合。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在《茶錄》中說:“茶荼輕身換骨,丹丘子黃君服之。”可見茶的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瞭解。因為道士飲茶,道士愛茶,所以道士中也不乏優秀的茶人,唐代著名的道士呂洞賓***後世稱為八仙之一***曾作《大雲寺茶詩》詩的最後兩句說:“幽從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由此可見他對茶的鐘愛,而茶又可以算是上天賜給道教的瓊漿仙露,道士飲了茶之後更加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加功力和道行了。

  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對茶文化的影響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茶人感悟到:人必須順應自然,符合大道,不能把自然物質與精神分離,強調物我情景的合一。“天人合一”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迴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為在品茶時樂於和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想法也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歷史上的著名茶人都有一套精湛的烹茶技藝,烹茶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身心和茶的精神相互溝通的過程。陸羽在《茶經》中也把茶事提煉為一種藝術,從而把人和自然統一起來。為了更好地達到“天人合一”,茶人們在品茶時非常注重環境的優雅和內心的平和,所以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你可以去試想下,人們在優雅環境中品飲的過程不就是與大自然交流的過程嗎?而人們從中可以獲得一種超越的舒暢和心靈的慰藉。茶人也只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感受真正的自然大道,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還在茶具上有所體現,人們常用來飲茶的蓋碗***又稱“三才杯”***就是取“天人合一”之意來設計的。杯託為“地”、杯蓋為“天”,杯身為“人”,所以道士一般都喜歡用蓋碗泡茶,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三:清靜無為的觀念對茶文化的影響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是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告訴了世人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要求世人薄名利,洗寵辱,清心寡慾,與世無爭,以達到清靜之境。茶清靜淡泊,樸素天然,耐陰溼,自守無慾,與清靜相依。茶需靜品,只有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義,才能獲得品飲的愉悅。靜品才能使人安詳平和,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才能進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文化正是在“靜”這點上達到了高度一致。道家的這種思想觀念在中國的茶文化中演化為“茶需靜品”的理論實踐,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也認為,“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茶之所以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是因為茶淡泊,清純,自然,樸實的品格與他們所追求的淡泊,寧靜,節儉,謙和的道德觀念一致。從歷代茶人煎茶,詠茶的高雅意境中我們不難悟出他們清靜無為的追求品飲中所蘊含的“超凡脫俗”的神韻,正是受道教文化的影響和潛移默化的薰陶所致。

  歷代的高道真仙不僅以茶養生,樂生,而且他們還將其居住之地打造為養生之仙境樂園,這就是我們所稱的洞天福地。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這些洞天福地也都是產茶的好處所。如早在唐代就享有盛名的祕製“洞天貢茶”就產於道教聖地的青城山,現代世人熟知的大紅袍,武夷巖茶就是產於道教名山之一的武夷山,更可喜的是當年許遜天師***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種植茶葉所在的磐安玉山古茶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

  中國茶文化與道教的關聯

  一、養生悅志,道法自然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有幾千年之久。飲茶的器具,環境,所用原料等皆頗講究品第,品茗過程並非一般的飲用,注重由茶而衍生的思考,小小杯盞中有玄妙的無限乾坤。

  “悟”茶不同於水,水意在解渴,而茶重在“和靜清寂”的環境中感悟。因此中國文人常常借飲茶做詩,抒發人生之感,如自居易的《晚起》:“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庸懶還自哂,快活亦誰知。”寫出了清淡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情趣。同樣一杯茶,不同的人品會有不同感受,這區別來自飲茶人獨有的生活閱歷。在這一點上,茶和道是相通的。

  唐朝有則“吃茶去”的著名公案,說的是趙州禪師崇茶,認為吃茶能消除學人的妄想,能幫助人明心見性。當別人向他請教佛法時,他往往只是答“吃茶去”。正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通過飲茶自會有所感悟,尋得所求答案,啟發學僧轉向對內在本性的發現。

  道教的養生思想正是“且喜人間事不暄,我命在我”的理念。道教養生術中,有“存想”一說,就是閉目靜思某一特定物件,讓心境平和下來去冥想,這正和趙州禪師“吃茶去”的意圖是吻合的。茶文化與道教都提倡人們在“靜”中品味人生,用以承載思想的工具,一個是有形的茶,一個是無形的道,但都主張“清淨”與“感悟”。

  二、淺論《茶經》的道家思想

  中國茶文化標誌性著作《茶經》深受道家思想浸染,體現了自然天道的美學思想,自然天道正是道家哲學觀的核心,《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隨順自然的審美觀充分體現在《茶經》的各章節中。論及茶葉的品質,《茶經》認為野生茶比種植茶要好,茶樹不適合人工種植;論及盛茶的瓷器,《茶經》認為越瓷、嶽瓷最好,因為越瓷和嶽瓷青,更益茶水的自然綠色;論及煮茶之水,《茶經》認為山水最好,因為山水最近自然,江水、井水難免易受到人為的汙染破壞。《茶經》於茶事多有品第,而“上”者多是自然之品。

  《茶經》“九之略”在描寫茶境時如此敘述:“若鬆間石上可坐;若瞰泉臨澗;若援磊躋巖引繯入洞”。生動描繪出在尋幽探奇中人,茶統一於自然之境。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質的一種文化形態,自然是茶道最本原的核心。“九之略”淡化了《茶經》所弘揚的“精行儉德”,而以自然為茶道取向,正契合了老子“道”的三個特性之首:客觀,自然。在道家學說中,道法自然是最終的境界,也是最原始的出發點。

  三、從中國茶德看茶文化與道教之關聯

  陸羽《茶經》提出“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在當代。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將中國茶德精闢地概括為“廉、美、和、敬”。中國茶德不僅成為茶人的禮儀,而且成為民族的禮儀,中華精神的所在。道教為修道者設定了三種境界,分別是:自我內在的修養;超脫塵世社會的煩擾;自在的體會自然之和諧。道教重視生命,並由此上升到最大限度的維持與享受生命。對比中國茶德,“廉、美、和、敬”,也是對修養的境界的設定。是對茶人所要達到的精神層次的要求。

  此外,茶德中提倡的文化精髓與道教的社會理想是一致的。道教設想的太平盛世是“去兵去戰”的,人與人之間平等友愛,民風淳樸。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道家提倡“天地合一”,要求人不要破壞自然,道教把這種和諧的狀態看作是富足的標誌。崇拜自然正契合了茶文化中的“和”與“敬”。

  再者,道教的政治主張是“清靜為天下正”。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施政治國要順乎自然,統治者要清減政務,儘可能減少政治措施對社會、民眾的干涉,維持世間萬物的正常秩序。茶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心性修行,衍生於自然,更離不開道教哲學理論的支撐。

  四、以唐朝茶詩為據反觀茶文化與道教之融合

  唐代文人茶文化的取向,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唐代茶詩中,而茶詩中對茶性的認識也與道教相呼應,如韋應物的“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喜園中茶生》***、陸龜蒙的“天賦識靈草,自然鍾野姿”***《奉和襲美茶具十詠口茶人》***、靈一的“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對比茶詩與道教典籍《莊子》不難發現:注重修身養性;順應大道的主張;源於自然,歸於自然的理念是相互輝映的。賴功歐在《中國哲學中的自然與隱逸觀念及其茶文化核心》中對唐代文人的隱逸觀念與茶文化核心的關係有過精到論述:“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質的一種文化形態”,“事實上,‘自然’、‘隱逸’觀念與茶,本身就存在著有機聯貫性。”道教作為中國古老的宗教,在文學中有深刻的烙印,又通過文學這一表現形式,將茶與道巧妙的結合。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根砥全在道教”。茶文化與道教,是相輔相成的,在歷史長河共同成長。中國是茶的故鄉,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早已融入各階層人民的生活,融日中華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之中。在茶文化廣博的內涵中,道家思想是舉足輕重的。一個“道”字,有道不盡的民族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在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茶文化與道教都被注入了時代的新鮮血液,二者的聯絡不僅不會因此疏遠,反而會因為對於民族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增強愈加緊密,這兩朵中華文明寶庫中的奇葩必將交相輝映,無比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