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與政治論文

  關心時事、熱愛時事,是學生能夠立足未來,提高核心素養的必備要求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如何結合時事做好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摘 要: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傳統的教育主題,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多開展學生感興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搞清楚下面幾個問題:當代大學生是怎樣看待愛國主義教育問題的?大學生有著什麼樣的愛國主義觀點?我們現在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哪些不足?如何改進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關鍵詞: 愛國主義教育 時事教育 困境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係,是人們對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一,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係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範,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下發的第16號檔案《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必須“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恆主題,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當前國內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或多或少地走入了相同的一個困境,即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固定化、教育內容空洞、學生參與積極性低,最後只是搞搞形式,教育效果不好。如何認識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如何認識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進而怎樣改進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這是我們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當前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國家歷來都很重視大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建國六十多年以來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積累了一些有益經驗和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當前網路資訊高速發達的時代,如果還只是本著教材照本宣科地給對學生進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就肯定不會得到學生積極的迴應,也無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因為當代大學生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和熱情的群體,他們喜歡通過網路瞭解國內和國外的各類資訊,教材裡的那些案例已經沒有任何新聞熱度,當然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高校教師能否適時地結合時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就需要不斷反思目前我們在愛國主義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不足,積極尋找一條適合的且當前大學生樂於接受的教育途徑,以達到加強和改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一***在學校方面的不足

  1.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重視度不夠。雖然國家多次出臺相關檔案要求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重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但由於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短期內很難收到明顯的實效,且由於其產出的模糊性,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施效果的考核有較大的困難,因此部分學校在貫徹國家關於重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政策時流於形式。

  2.學校的愛國主義文化氛圍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各個學校的基層黨組織、團委學生會組織或者班級組織大都會組織一些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講座或者活動,但由於部分活動沒有進行事前調查,沒能找到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和學生興趣的恰當結合點,因此出現了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的情況,更有甚者強制要求低年級的學生參加,結果適得其反。

  3.很多高校針對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的活動大多是一些臨時性的活動,缺乏一個長久的經常性的教育活動,這樣很難將愛國主義教育和同學們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愛校教育結合在一起。

  4.學校在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缺少與政府部門、與社會力量的合作,沒有充分利用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和資源條件。

  ***二***在教師方面的不足

  1.講課形式單一。大多以灌輸式、填鴨式的知識講授為主,缺乏靈活、多樣、新穎的授課方式,缺乏與同學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現在的大學生基本從高中直接升入大學,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中小學的政治課,但在以升學率為指揮棒的中小學教育中,政治課往往變成了單純的應付考試,強調死記硬背的教條課。但那些思想相對成熟、人格相對獨立並且已經有了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對這種教育方式缺乏興趣甚至變得厭煩。這就是為什麼部分學生不買老師的帳,老師在上面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有的乾脆看其他的書籍或者玩手機、聽MP3。

  2.部分老師的講課內容陳舊,教學案例很多已經過時,不能及時更新,不能結合現實中正在發生的變化,不能結合時事政治做好愛國主義的教學工作,因此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3.愛國主義教育未能融入到各學科的教學中,目前大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大部分還只是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各個專業課的老師大部分也只講解本專業的相關知識,很少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二、當代大學生的愛國觀點

  愛國之情是人的歸屬感需求,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或深或淺的記號。大學生作為一個積極上進的群體,充滿著激情,他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型的時期,我們必須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合理地引導大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融入他們的價值觀體系中。因此,首先我們要了解當代大學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他們有著什麼樣的愛國觀點?

  第一種是抱有激進的愛國主義觀點的學生,他們帶有明顯的憤青色彩,對生活充滿熱情,態度積極,但是理性不足。他們關心時事,熟悉歷史,在一些大的國內、國外事件發生時,最早有反應的就是他們,如:汶川大地震時他們會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在學校開展各類援助活動,展現出對自己的同胞的關愛之情;在釣魚島漁船被扣時,他們也是最早有所反應的,在網路論壇上大罵日本政府,要求開展抵制日貨的遊行,等等。對於這類的大學生,只要加以引導,消除他們非理性的不足,學會理性思考,那麼他們就會成為堅定的愛國主義衛士。

  第二種是愛國主義態度淡薄的學生,他們是現實主義者,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是空洞的東西,與自己關係不大,而自己卻面臨著個人就業、發展的困境,所以集中精力顧好自己的學業,無心學習愛國主義理論。

  第三種是超前衛的理想主義學生,他們認為在當前的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交往不斷加深,國家將會走向融合,國界概念將不復存在,整個世界將成為一個地球村,還談愛國主義是落伍的做法。

  第四種是理性的愛國主義者,他們思考問題理性全面,對國家政策和時事政治有著高度的敏感度,能客觀地認識國家政治和外交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在行動上可以與黨和國家保持一致。他們有著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把對祖國的愛融入自己的價值觀體系,以自己的行動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尊嚴。

  三、結合時事做好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合格的接班人,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結合時事多開展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教育這個老生常談的課題變得新鮮有趣,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學習愛國主義知識。具體來講,我們可以結合時事在以下三方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第一,將一些時事和新聞熱點作為課題,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瞭解學生對這些事件和問題的看法,然後老師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事件的前因後果,深入地認識事件,使同學們有一個成熟客觀的認識,逐漸培養大學生理性的愛國主義意識。

  在一些重大時事發生後,很少有老師主動跟學生討論這些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有教學任務沒有時間給學生細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輔導員***又主要立足於維護學校的穩定,墨守成規,在一些熱點的時事發生時期沒有抓住機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而是以行政性的命令讓同學們都乖乖讀書,不要摻和,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的茫然、漠然,最後喪失了關心國事的熱情。以這次釣魚島漁船被扣事件為例,事件發生後黨和國家政府採用了積極的外交手段不斷向日方施壓,最終要求釋放被扣的全體船員和漁船,這是一次外交上的勝利鬥爭,是很好的愛國主義題材。但是大多數老師卻沒有將這個事件擬作課題讓學生討論、分析,失去了一次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機會。

  第二,討論國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設定一些相關的治國課題。如讀經濟專業思考如何平擬當前的房價;法律專業從立法上考慮當前治理腐敗的問題;環境工程專業考慮如何從根本上治理當前的環境汙染問題,等等。讓學生回去查資料,寫發言稿,然後組織同學們在課堂上發表、討論這些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和思考,學生都能學會以主人翁的意識思考國家層面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通過對這些國計民生的問題的思考,啟發他們對國家未來的思考,為他們將來建設國家打好基礎。

  第三,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開展如:暑期“三下鄉”、社會志願者進社群、組織參觀愛國主義實踐基地等活動。讓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走出校門,深入基層和人民群眾,從中接受中國革命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親身感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大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感情及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的決心。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