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人文教育的最大功能,就在於保護人格尊嚴、倡導思想自由。也就是說教育是關於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徵就是它的人文性,而終極目的是“培養人”。語文教師要善於將人文素質教育融於日常的語文課堂中,有目的、有計劃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教育;培養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也就是說教育是關於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徵就是它的人文性,而終極目的是“培養人”。赫爾巴特也認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也就不成其為教育了。 
         中學語文教育是有雙重性的,它既是人文教育,又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目前我們最缺的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最大功能,就在於保護人格尊嚴、倡導思想自由。這種教育不但要求學生擁有完整的知識和健康的體魄,還希望他們具有豐富的感情、堅強的意志、寬容的思想、獨立的精神。這對於中學生髮現自己的興趣、發展獨立的個性,以至於實現生命的價值、尋找生活的真諦,都是非常必要的。
         中學語文教育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子,這種底子應是浪漫的、理想的,能給人的生命一種亮色的。因此青年時代應是做夢的季節,別林斯基說年輕時要追求虛幻的東西,不能過早地把人培養成太現實的人;到成熟以後,美夢破滅,在破滅中昇華,這樣方能上升,達到永恆的精神和諧。人文教育給予的這點亮,幫助我們在遇到沉重黑暗的東西時不絕望也不走向虛無。現在的教科書卻忽略了這一教育,這種損失一旦過了青春期則無法補償;由於缺少這種生命亮色作底,當代學生乃過於懂得現實,過早面對世俗醜惡,過早學會世故了。這是十分可怕的事。人文教育的另一個方面是讓學生領略中國語言文字的美。我們的漢字經過幾千年錘鍊,已經積澱了豐富的文化氣蘊,它是感悟的、包含人性美的文字,宜於讓學生在朗誦中感悟語言中的那點意韻。現代人寫文章過於“明白”、“大白話”,類於時下的報紙社論,這一點也是十分可怕的。相對於土八股來說,我們現行文字中又出現了一種“洋八股”——形式上花哨,華麗,鏗鏘有力,說的卻不是人話,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偏把假的當真的來說!所以今天的年輕人應像蔡元培先生所講的那樣,在不拒絕、不逃避亦不執迷於物質世界的基礎上培養一種人格——超越政治、科學,培養精神信仰層面的東西。擔負這一責任的是廣義的美育,語文是其中之一種 
         在我看來,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要培養人的素質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積極創設情境,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  語文課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教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學,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並最終積澱成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我以為這才是語文課的特殊意義所在。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
那麼語文教師應當怎樣結合語文學科的實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孕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人文教育的意義
         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單說工具性,即把學科所學知識作為工具加以運用,這是包括語文學科在內的其他學科所普遍具有的特性。“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不僅指語文字身就是實現人的交際這種特殊社會行為的工具,而且在某些特定場合就是一種勞動工具,並且它還是一種達到目的的工具,比如用書面語進行交際。因此,語文的工具性不僅具有進行生產勞動的器具性,而且還具有達到目的的事物性。”(2)語文的工具性應用是相當廣泛的,人們每一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它。
語文體現在中學課堂上的工具性表現為對字、詞、句、段、篇這些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但是絕不能說中學語文的學習重點全在對基礎知識的學習上,如果這樣的話,就是徹底丟失了語文學科人文性,而人文性是語文學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屬性,是與其他學科相區別的根本。“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不僅指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而實現自身成長的過程,而且是激發師生的創造力而實現人身價值的過程,所以語文教學就是在特定的時空中,師生雙方的積極上進的生命運動過程。”(3)也就是說,語文的人文性不單隻在於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基本知識,還在於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的師生互動,並且能夠在學習中進行自我創造,在創造中得到提升。如果說工具性強調的是教師“教”學生,那麼人文性更強調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學”,是在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中所傳遞的一種基於課堂內容的積極態度,這種態度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一生。只重視工具性,會使語文學科喪失人文性;但只重視人文性,而忽略工具性,會使語文學科的學習舉步維艱,因為人文性的體現是以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為支撐的,沒有對字、詞、句、段、篇的認識是不可能上升到對語文人文性的認識的。所以二者是統一的,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使語文謂之語文。
         二、人文教育的方法
         1.身教重於言教。 
         為了在語文課堂中把人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語文教師本身必須具備正確的人文教育思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康德曾經說過:“只有人能教育人,換言之,即是自身受過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只有具備高人文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高人文素質的學生。 所以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掌握相當的人文知識,不斷促進自身人格完善,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以良好的人文精神面貌展示在學生面前,那麼實施起人文素質教育來才會得心應手。 
         2.營造課堂氛圍。
         人文性的語文課堂需要學生參與。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他們要敢於對學習內容發表出與教師不相同的觀點,大膽地呈現出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在現實的課堂中,話語權卻更多地掌握在老師手上,學生們疏於表達,已經習慣於當一個聽眾和記錄員。要讓學生的聲音真正回到課堂中來,需要教師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和鼓勵,讓學生有勇氣表達自己。除了空間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放開胸懷,去接納那些意料之外的聲音.
         3.巧用語文教材。
         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在教學語文知識的同時,還善於挖掘語文課程中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知識,尋求恰當的時機,採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通過深入的探究,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自身的長處與不足,思考人類如何與自然更和諧地相處。此時語文教師應儘量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去,把自己當作一個知識和思想的助產士,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深層交流,積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個人的充分發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中學語文教育,要引導學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讀、感悟那一篇篇充盈著作家豐富情感的文章。學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情感與思想,感悟與理解。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或許這才是培養學生具有真正自學能力之根本途徑。在世紀之交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 語文教師要善於將人文素質教育融於日常的語文課堂中,在不知不覺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