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論文

  語文作為最基本的語言學科,是人們進行交際和交流的工具。小學生正處在心理髮展階段,可見他們對學好語文不僅是日後交流的工具,也是以後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也是人文學科,修訂版小語“大綱”指出:“語文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主體的實際活動,指導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一、提出問題

  當我們走進現實的語文課堂,仍發現學生還在回答著自己不願回答的問題,做著自己不願做的習題。這些問題、練習內容忽視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脫離了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極具人文價值,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語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為此,語文“課堂主體教學”模式針對傳統教學中忽視乃至壓抑人的個性發展這個弊端提出,併力圖改變語文教學中學生被動的局面,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研究構想

  ***一***實驗目標

  在充分掌握“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基礎上,不斷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潛能,培育和發展學生獨立自主性和積極創造性。在學習過程中,強調教學民主,引導學生的合作意識,採用適當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發展獨立閱讀能力。

  ***二***小學語文“課堂主體教學”模式的構想和制定

  小學語文“課堂主體教學”模式的環節可包括“樂學新知—自讀質疑—細讀研討—自我回顧—練習運用—開拓延伸”六個步驟,教學程式可用下圖式表示:

  三、研究實施

  ***一***按“課堂主體教學”模式的六個環節實施教學

  1.樂學新知 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是語文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教師可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採用遊戲、範讀、出示圖片、播放音樂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適時提供有關的背景材料,創設問題情境,為新知識的迅速聯絡作準備。

  2.自讀質疑 自讀是培養自學能力的第一步,應始終引導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領悟。學生根據目標或教師導讀整體感知課文,初步認識文章結構,並自覺針對重點詞句加以圈點批註,把握文章重點詞句及相互聯絡,記錄自學思考的初步結論。教師在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的同時,注重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使用工具書能力的培養,為好生提供一些加強的自學任務,為差生提供達標的輔助臺階。

  3.細讀研討 在自讀後,引導學生表達在自讀中明白了什麼,特別還要講是怎樣弄懂的。學生能夠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自覺運用學法熟讀精思,主動研討,領悟文章的思想內涵;品評文章語言的精妙、結構的完美,並主動積累語言。討論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是思想和資訊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現中得以增強。討論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組或同桌;討論的內容可以是老師的設問,也可以是學生的質疑。教師應重視“集體開竅反應”,注意指導學生的思路和表達方法,處理好獨立思考和聽取別人發言的聯絡,以讀為本,精講善問,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注意啟發和激勵,讓大多數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以讀促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自我回顧 包括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也包括對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的評價。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主動領悟語言文字的規律,並主動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教師要啟發學生主動整理學習新內容的規律和方法,為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打好基礎。

  5.練習運用 練習是指閱讀課堂中的練習。這種練習以質勝量,抓住知識的縱橫聯絡,有利於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學生按定向目標自我設計自測題,進行重點專案的基本功訓練和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師提供的自測題,主動鞏固和運用學到的知識,教師可設計形式多樣的有層次的訓練題,或引導學生自己出題,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講評等形式當堂反饋。以表揚為主及時評價。

  6.開拓延伸 有資料表明,學生語言的積累50%來自課外。可見,課外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廣闊空間。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需求推薦讀物;引導學生參與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讀書、讀報、視聽或參觀、訪問、調查、做實驗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二***“課堂主體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操作的變通方法

  課堂教學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動,俗話說“教無定法”,對不同的學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況下,教學方法應是靈活多樣的有針對性的,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一成不變的模式。為此我們依據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閱讀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設計了基本模式,並提出適應具體課授課情境的調節變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可隨學生年級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學自悟表達和質疑、討論的獨立性。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自讀提示和表達指導,選擇或增加有關的字、詞、句以及看圖、觀察、朗讀、說話、表演等教學操作內容;中年級著重選擇和增加有關自然段、簡單的結構段,以及背誦、複述、深入理解、讀寫結合、質疑問難、小組討論、有序表達等專案;高年級則著力於較複雜的結構段和篇,以及理解語句內含和表現手法,把握結構,領悟中心,體會情感,認識事物,質疑爭辯,美讀鑑賞等教學操作內容。

  2.基本模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還可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進行調節、變通。一般來說,側重體會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語句內涵、朗讀欣賞、背誦複述等練習;側重提高認識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內容、體會情感,質疑問難、把握中心等練習;側重結構聯絡、表現手法和讀寫結合的,要增加認識段、篇層次關係、理解語句含義、學習寫作技巧、體會表達效果、讀後寫練等練習。

  3.特殊型別的課文,可以進行較大的改動或調整,甚至打破三個階段的佈局。

  四、研究結論

  1.師生關係是教學過程中的基本人際關係。師生交流的規格水平是影響學生主體性意識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應主動改變角色意識,把與學生的“你我”關係置換成了“我們”。其次,改變教學形式,教師由“獨唱”轉為“伴奏”。

  2.注意挖掘學生的自主能力。現代教學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目標與最高原則,呼喚學習者主體性的張揚,創造效能量的釋放。“課堂主體教學”模式不僅僅注重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調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從而逐步實現由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自發性學習過渡。

  3.學貴質疑,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努力激發學生的提問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大膽提出疑難問題,並指導學生無疑處生疑,產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慾望。由疑而問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課堂主體教學”模式啟用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調整自己的認知策略,通過“讀”與“思”,通過討論交流,達到釋疑解難的目的。

  篇二

  一、激發興趣——樂意學

  ***一***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樂意學。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學習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

  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二***開展各種活動,把枯燥乏味的教學過程樂趣化。小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時間不長等特點,給教學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如果在教學中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就會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其一,適當的講故事,有利於學生興趣的提高。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湧現過許許多的書法家,到今天還流傳著他們的奇聞軼事。如王羲之“力透紙背”的故事,柳公權勤奮學習的故事,鄭板橋“賣字助窮人”的故事等等。學生就會被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好學的精神所感染,為他們高尚的人格所打動,從而受到啟發,在學習過程中個個表現得興趣盎然。

  其二,搞比賽,可以使個人之間的,也可以是小組之間的。小學生生性好動,好勝心、榮譽感極強,他們總渴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針對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字教學中,可安排了一些比賽活動。在活動中,對錶現好的給予一定的獎勵,對比原來有進步的學生也給予肯定。這些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興趣,提高了寫字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教學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教學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作為基礎語言學科,朗讀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採用不同的朗讀形式會更有利教學效果的提高,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注意的是:範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一節課中範讀不能太多,要儘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竿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馳情其中,葉聖陶說:“文字是一道橋樑,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橋樑,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這座橋樑本身就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需要我們的“情感的王子”——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才能與作者會面,達成情感的契合。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範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後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三、巧用煽情,產生思想的火花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淚,讀者才會受感動;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若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學習。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教師要啟發學生產生“閱讀期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徹地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教師進入課堂要以飽滿的精神,將文章中的情與自己心中的情融注於講解之中,洋溢於講臺之上,再反轉過來如水似地流到學生心中,喚起學生的情思,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師一起去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當然,教師要煽情,要動情,也不是任意地讓感情氾濫,要以自己的獨特、真摯、強烈、坦蕩的情懷與學生見面,扣擊學生的心絃,使自己、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慼、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上好每一堂語文課,只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深化教育改革理念,廣泛提取成功經驗,運用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探索,思考,適應當代社會資訊化的程序,推動語言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