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學校教育論文

  社群教育就是對人的教育,其物件不僅是社群成員,也包含著在校學生,學校教育也是社群教育的內容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學校教育與社群教育融合與發展研究》

  摘 要:社群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學校教育也是社群教育的內涵和基礎。學校教育與社群教育的融合發展,有利於拓展學校教育寬度、挖掘社群教育深度、提升教育發展高度,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實現教育大繁榮、大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關鍵詞:社群教育;學校教育;資源共享;創新精神;融合發展

  社群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學校教育也是社群教育的基礎和助力。只有將兩種教育緊密聯絡、優勢互補,創新教學方式,形成一種教育合力,注重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促進教育的大繁榮、大發展,實現“教育社群化,社群教育化”的最終目標。

  一、依託社群教育,開展實踐活動,拓展學校教育寬度

  社群有著豐厚的教育資源、教育氛圍和教育環境,這些為學生進行德育、美育以及綜合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社會背景。很多社群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名勝古蹟、文化名人、民俗文化等,是開展社群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寶貴資源。學校充分利用和整合這些資源,對學生進行廣泛的人文教育,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群實踐活動,將有效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部分學校由於受到經費、活動場地等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為學生提供寬敞、適宜的實踐活動空間,而社群內的圖書館、健身中心、影劇院、博物館、公園等文化、娛樂、休閒場地和設施恰好彌補了上述種種不足,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生活、學習、娛樂舞臺。例如,錦溪鎮歷史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比較豐富,中小學、幼兒園,則充分利用社群的這些天然資源開展校外實踐活動。通過博物館的參觀,能夠讓學生品味歷史文化藝術魅力;通過對文化名人事蹟和作品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和生活座標;通過對民間文藝的瞭解和欣賞,能夠豐富學生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對愛國主義基地的參觀,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校有效挖掘、整合這些社群資源,發揮其教育功能,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拓展,既能夠讓學生走出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融入豐富靈活的社群教育,發展創新能力;又能夠寓教於樂,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拓展學校教育的寬度。歷史環境的影響制約著人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天然教科書。步入社群,便如同步入了歷史的畫卷、文化的殿堂,可以隨處受教。學生在社群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歷史文化的薰陶,既有利於其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加深了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立足學校教育,開展理論研究,挖掘社群教育深度

  社群教育就是對人的教育,其物件不僅是社群成員,也包含著在校學生,學校教育也是社群教育的內容之一。由於學校教育體制比較系統和完善,教學資源也比較豐富,教育物件是充滿活力的青少年和兒童,這些都決定了學校教育在整個教育領域中的重要地位。社群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社群教育中發揮著引領和示範作用。居民受教育年限、學歷等資料和指標,主要由學校教育生成,很多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課題研究、實驗專案也都與學校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探究社群教育發展深度,應該以學校教育為核心。立足學校教育開展理論研究,是推動社群教育持續、長遠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例如,現在實施的“挖掘歷史文化題材,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和“唱響錦溪宣卷,弘揚傳統文化”等實驗專案,對擴充套件中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層面,深化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中小學的德育可以利用晨會、班會、輔導課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如參觀抗戰時期歷史遺址、愛國志士館,舉辦中小學生宣卷培訓班等。實驗專案的實施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弘揚傳統文化,而且對探究社群教育的深度,推動社群教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深遠意義。社群教育的深化與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積極配合,社群居民和學生踴躍參與,學校教育的配合、協作尤為重要。當我們以理論為支撐,以科學研究為導向,探索社群教育的深度時,學校教育以其濃厚的學習氛圍和更多的教育優勢,成為了社群教育的重點實施物件,在社群教育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校融合,資源共享,提升教育發展高度

  ***1***文化共享。為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創新人才,滿足居民的學習需求,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整合、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各地區大力提倡和鼓勵學校、社群編寫校本教材和特色課程。通過校本教材的使用和特色課程的實施,可以加深學生、社群居民對家鄉風土人情的瞭解,傳承、弘揚家鄉的歷史文化,增強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無論是學校編寫的校本教材還是社群編寫的特色課程,其依據都是地域文化、地方特色,目的都是傳承、弘揚家鄉文化,激發受教育者熱愛家鄉的情感。因此,我們可以將學校和社群的文化資源進行共享,從而達到彼此促進和交流,實現共同提高。例如,鎮社群教育中心編寫的特色課程《水鄉古鎮――錦溪》和中學編寫的校本教材《靈秀錦溪》,都是以地域文化為依託,融語文、地理、歷史等學科以及社會、藝術、本土文化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鄉土教材。社群教育中心與學校聯合,以輔導課、實踐課、講座等形式將特色課程應用到學校教育,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施教。學校也將校本教材面向廣大社群群眾,以講座、培訓、活動等形式對社群居民進行定時、定點教育。通過將校本教材與社群特色課程的交換施教,既實現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互補,也擴大了施教範圍,打破了學校和社群獨立的教育模式,從而做到了文化資源共享,使整體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

  ***2***師資共享。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是社群教育的重要力量,他們知識更新快、專業技能強、綜合素質水平高,他們有責任和義務投身到社群教育中。目前,很多地區的社群教育專職教師不足,大多是志願者和兼職教師,師資水平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社群教育的發展。因此,發動和鼓勵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走進社群,用自己的愛心和文化知識服務社群居民,不僅可以促進和諧社群的建設,提高廣大居民的文化素質,而且,教師自身也在服務社群的過程中體驗到了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學水平也得到相應提高,有效促進了學校與社群教育的聯絡和發展。教師深入社群,開展社群教育,有利於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如依據一些教師的專業特長,為社群的市民學校開設計算機班、美術班、舞蹈班以及旅遊、文祕、法律等知識講座。實踐證明,教師深入社群,不但切實帶動了社群教育的發展,也在社群的大環境中得到了鍛鍊,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水平。

  ***3***設施共享。學校與社群的互動和資源共享還體現在硬體設施的互惠互用方面。學校的文化體育設施,如閱覽室、美術室、舞蹈室、計算機室、實驗室等在週末和假期向社群居民開放;運動場、籃球場等在晚上放學後向社群居民開放。學校硬體設施對社群的開放,擴大了社群居民學習、運動、休閒的活動範圍,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活動場所。與此同時,社群充足的硬體資源也為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陣地。例如,社群內的圖書館、健身室、影劇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文化、娛樂、休閒等場地和設施為學生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提供了生活、學習空間。設施開放、資源共享,使學校教育和社群教育彼此融合、相互促進。傍晚,居民們在校園裡健身、鍛鍊;放學後,學生們迴歸社群活動和嬉戲;白天,學生們在校園裡認真學習;週末,居民們在學校的功能教室接受繼續教育;老教師、老幹部當起了校外輔導員,進行課外輔導和知識講座,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學生們做起了志願者,宣傳文明禮儀知識、慰問鰥寡孤獨老人,體現了傳統美德……這些和諧、美好的互動環節,充分體現了學校和社群的資源共享,加強了學校和社群的聯絡,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人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實現“教育社群化,社群教育化”的教育願景提供了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燕農,張琪.社群教育發展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2]顧俠強.社群教育概論[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

  [3]曾青雲,付麗麗.社群教育發展與區域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2***07***.

  [4]姜益琳,劉敏.基於創新人才培養的社企聯動教育平臺建構[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0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