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探析論文

  舞蹈教育,是通過舞蹈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傳授,指導和啟發,通過舞蹈學生的主動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各種舞蹈的系統知識與技能,提高對舞蹈藝術欣賞與創造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舞蹈教育的現狀與發展》

  摘要:中國舞蹈態勢良好,推動舞蹈藝術的發展,舞蹈教育對舞蹈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舞蹈教育在我國已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中國舞蹈歷史悠久,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國舞蹈事業在社會上不斷髮展著,歷史的積澱歷程漫長而複雜。

  關鍵詞:舞蹈教育;舞蹈藝術;發展;歷史悠久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前,在我國基本上沒有高等舞蹈的教育,有的只是中專舞蹈教育。在舞蹈教育方面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改革開放初,北京舞蹈學校變為舞蹈學院。

  在專業的舞蹈教育這方面,改革開放以後,近幾十年來,對於專業舞蹈教育,中國從幾家中等舞蹈學校發展到許多高校,以至於高等教育的出現。

  從主觀上說,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問題是認識不足,思想認識中就對舞蹈素質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傳統的觀念,限制挺大。應該多加註重文化知識以外的藝術類的教育。從客觀上講舞蹈藝術教育在高等院校師資力量還是不足的,從事藝術類素質教育的教師在教師的比例中佔的還是很小的一部分,傳統的教學方法,自身素質方面也存在缺陷,教學體系等的不完善,加上學校對教師的不夠重視等等,對學生的培養都會有直接的影響,從小學開始,藝術課程每週所佔的學時各校稍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都不太被領導所重視。

  近年來,中國改革的開放,私人舞蹈學校興起,中小學以及大學也在加強普及舞蹈教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天大學等都在設立舞蹈課程,配有舞蹈教師,建立舞蹈團體。這一社會現象在我國還有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在各類的大小城市中活躍著中老年舞蹈愛好者,他們以娛樂與健身為目的參加各種舞蹈班,老老年人活動中心,歌舞廳,街頭巷尾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不僅相互切磋舞蹈技藝還請專業的舞蹈老師來進入他們領地對他們進行指導。

  這等大規模的舞蹈教育活動,使得成千上萬各種年齡階段的舞蹈愛好者找到了自己追求的方向,有了自己的夢想,也成就了許多舞蹈教師們的事業。

  現實舞蹈教育的需要,在現代社會中,學校式教育遍佈各國,從事舞蹈教育和教學的人形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群體。在繁華的大都市,你可以看到數不清的各類舞蹈學校招收學生的啟事。我國大陸目前所有的省、市、自治區都有舞蹈教育。有的建立了舞蹈學校,在藝術院校中還設有舞蹈系,科班,專業院校還有藝術研究院。培養著從中專到大學本科,從碩士到博士等各種層次,各種具體專業的舞蹈人才。此外各級群眾藝術館,文化館,青年宮,少年宮都設有專職輔導人員,各種幼兒教育中,要求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教學能力。可以說舞蹈教育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

  同任何一門藝術發展一樣,中國的舞蹈藝術也離不開時代和背景的影響,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物質水平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世界上各個文化的交流,中國舞蹈面向世界,未來,現代化等方面的問題,我國舞蹈藝術堅持發展中國優秀民族傳統,並且與時俱進,在舞蹈教育方面有著優秀的成果。

  中國舞蹈態勢良好,推動力舞蹈藝術的發展,只有加強國民意識,激發群眾對舞蹈的熱情,繼承我國民族的優良傳統,也需要汲取外國優秀的文化。向全世界推出民族優秀的舞蹈,逐漸使我國舞蹈事業得到更大發展。舞蹈的發展要遵循藝術規律,舞蹈藝術觀念的建立要正確和科學,舞蹈教育對舞蹈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發展中國舞蹈事業就一定要發展有特色的舞蹈事業。

  教育學本身及整個教育活動的需要,科教興國,教育為本的思想已經慢慢深入人心,教育的興衰是一個重要指標他關係到國家建設的成敗。在迎接新世紀的到來,有的國家將藝術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的教育之中,而且把舞蹈排在相當重要的位置。

  我國的舞蹈教育開始在文化口形成,文化口出於攀登世界舞蹈高峰的重任,把注意力放在專業教育上是必然的,舞蹈只能在單純專業化道路上向前發展是因為普通教育多年未把舞蹈擺在應有位置,在普通教育中,教育家們都承認舞蹈的美育作用,但由於歷史形成的教育格局很難改變。在學生學業負擔已經很重的情況下,舞蹈的教育已經是很難插進去。教師教材方面也是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這些都是要逐步的克服與解決的。

  隨著國家的全面改革與開放,國家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那種原來被封鎖和封閉的情"況下所形成的舞蹈教育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政治經濟形勢充滿了生氣,給舞蹈教育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帶來最大的可能性。舞蹈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其他教育一樣,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人類進入階級社會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舞蹈教育就受統治階級審美觀,世界觀的支配。無一不反映出階級利益與階級意識。如果我們對舞蹈的發展想要更多深層次的理解,那我們只能去了解它的本身和發展的歷史。

  中國舞蹈發展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社會生活的前進和發展,隨著歷史的足跡,我國的舞蹈事業在社會上不斷髮展著,人類是舞蹈的創造者,舞蹈自古以來能夠存在延續以及發展,就是因為對人類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才可以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中國的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澱,這個歷史的積澱程序是相當漫長且複雜的。變化差異的原始舞蹈功能在社會演進中,逐漸向民俗性自娛性進行轉變。

  在石器時代,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隨著金屬工具的出現,生產有較大發展,社會產品不僅可以維持生活的必須,還有剩餘。在公元前21世紀我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社會――夏朝。

  在周代出現了六藝分別為:禮、樂、射、御、書、數。其中"樂"就包括了音樂,詩歌與舞蹈,也就是藝術的總稱。當時的禮樂並重,禮分別社會等級,劃出尊卑界限,樂調和階級矛盾。孔子曾說:"興於詩,立於禮。"就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由此可見,當時的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王室及貴族子弟才是舞蹈教育的物件。周代的六大武,六小舞都較多繼承了古祭祀樂舞的元素。

  漢唐時期,漢代樂舞達到了俗樂的高峰,而達到燕樂高峰的確是唐代樂舞,因為唐代樂舞發展有一重要情況,除皇帝和王公貴族中能歌善舞外,大都是職業藝人。漢唐是古樂舞鼎盛的時期。

  西漢時期,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的發展都挺迅速,他們在表演之餘還對舞蹈進行改進,改善,保留期精華,進行傳承發展。漢樂府的百戲,綜合音樂,舞蹈,雜技,武術等各種藝術的精華,這些都一一體現了漢朝舞蹈藝術的高度發展。

  舞蹈風格在宋時期以後就有所轉變了,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民間歌舞活躍,突出,都十分的富有生活的氣息,但是他的宮廷樂舞的水平確與唐代相差甚遠,隨著經濟的發展,民間舞蹈逐步演變為表演藝術,民間藝人也走向職業化,民間藝術變得劇場化。

  元朝時期,元雜劇出現,宮廷樂舞變得人數龐大,舞蹈含有了明顯的宗教的色彩。到了明朝時期,典禮性和注重禮儀成為主流,沒有獨創性,戲曲成為當時盛行的表演,宮廷舞蹈逐漸衰落。清代,樂舞非常受統治者的青睞,祭祀,宴享等都參照漢朝傳統樂制而制定樂舞。所謂的戲曲舞蹈是宋代以後融匯了雜技,武術等的精華,還繼承了樂舞的優良傳統,歷代的人還將它進行不斷雕琢,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創新,逐漸的變為比較完善的表演和訓練體系,戲曲舞蹈在舞蹈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稱的上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是中國新舞蹈藝術,20世紀初期,中國舞蹈從戲曲中脫胎出來。它伴隨著中國人民將近半個世紀艱苦卓絕的社會革命和民族救亡,經歷了光榮和夢想的文化歷程。我國的舞蹈藝術進入一個新的開端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舞蹈領域中即刻產生量一系列文化政策,百花齊放,古為今用等等,迅速在舞蹈領域中進展,還取得了很好的結果,中國舞蹈在發展過程中經歷各種曲折,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從我國舞蹈歷史的發展就可以清楚的看出舞蹈教育被重視的程度,這對舞蹈的發展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歷代的舞蹈教育持續穩定發展,這都證明了舞蹈教育事業的重要性。舞蹈的教育培養了人的綜合素質,對整個舞蹈事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還可以使人能夠全面的健康發展,這不僅僅對個人是有益的,對民族對國家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百姓強則民族強,民族強則國強。

  我國舞蹈教育還要推向全世界,讓各國的人民都瞭解並學習中國的舞蹈,讓他們來了解中國千姿百態的中國舞動,所以,為了我國舞蹈教育的發展,為了能獲得足夠好的效果,我們就必須大力宣傳,在宣傳我國優秀文化的同時,還要適當的借鑑外國的優秀文化,來彌補我們不足,這樣才能使我國的舞蹈教育得到更大更好得發展。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