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探析論文

  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包括三個方面: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群環境,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對學前兒童的教育產生導向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學前教育階段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摘 要:心理健康是目前現代教育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不穩定的表現越來越突出,由此而引發社會對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特別是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將會對他們今後的情感、道德和個性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學前教育階段是國民素質教育的最基礎階段,是小學的準備階段,也是人生髮展的起始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斷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日益增大的競爭壓力,要求下一代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智力條件,還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質條件來面對種種挑戰。從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定義出發,談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以及目前我國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相關對策。

  關鍵詞:學前教育;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在全世界範圍內,目前都沒有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測量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經過長期研究,可以從一些具體的表現來判斷他們的心理是否健康:1智力發育正常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之一,就是指兒童的智力發育與年齡相配。智力發育正常的兒童往往有較強的好奇心,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產生興奮的探究行為,而且記憶力正常;2情緒穩定。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情緒來反映和表現的,雖然他們有時也會存在一些消極情緒,但是在他們表達出來後能夠很快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他們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樂觀、開朗、愉悅的情緒特點。3能夠合群,不孤僻。在同齡人面前,他們表現出強烈的交往興趣,有同情心,待人友善。4誠實且具有一定的自尊心。在做錯事時,能夠承認錯誤,在面對批評時會感到羞愧,渴望別人的認可和讚揚等。這些表現都可以作為判斷兒童心理健康的依據,是符合學前兒童年齡段特徵的。

  一、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1.尊重學前兒童的心理權益,在日常行為上注入心理教育

  在學前教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育行為要親切和藹,努力驅散孩子的自卑、膽怯心理,在言語上多多鼓勵,在眼神上要絕對柔和,因為孩子的心理是最為敏感的,他們往往能從老師的言行舉止上,甚至一個眼神中判斷出老師對自己的喜愛與否,渴望獲得老師的讚揚和喜愛。

  2.在校園環境中滲透教育

  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包括三個方面: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群環境,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對學前兒童的教育產生導向作用。在校園環境中,主要是為兒童營造一個溫馨浪漫的活動空間,從而營造一種心理素質培養的良好氛圍:色彩豔麗的教室、花樣繁多的課外活動設施、和藹可親的老師等。創設出一種友好的夥伴關係、溫馨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前兒童在幼兒園中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進而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3.學前兒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前兒童的生活始終是以遊戲來貫穿始終的,在整個遊戲過程中,幼兒通過對遊戲的選擇和角色扮演等情節活動,學會如何與其他同齡人相處,這對於幼兒性格的個性化發展無疑是極有幫助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對幼兒心理健康是有積極作用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有助於幼兒團結協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遊戲,同時這些遊戲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學前幼兒的心理特徵和發展需要,利用教學來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堅決反對說教的辦法對幼兒進行一味的灌輸,或者把各類教學板塊割裂開來。

  二、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基本上分為兩類: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後天因素

  人類在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很多行為和心理,是在遺傳和生活環境中共同作用並發展起來的。人類的很多心理行為都是受到遺傳的影響,如,情緒的波動大小、性格的內向或外向等。不得不說,遺傳因素是心理髮展的前提,對心理健康方面產生的作用在研究中得以被人肯定。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也是兒童最早接觸的生活環境,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重要場所。近年來,對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關注比較高,研究證實了,在離異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比在完整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要孤僻和冷漠得多,而且特徵明顯。這樣的兒童缺乏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不合群,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說,穩定的家庭環境對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三、目前我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觀念陳舊落後,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雖然國家和政府對這方面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認識,也出臺了相關的檔案,並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作了明確的規劃,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缺乏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的運用還有很多缺陷。一般情況下的實際情形是:在主觀認識方面得到了重視,但在實際情況中卻忽視了結閤兒童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並沒有得到切實的結合。造成這種情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機構和教師、兒童家長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及認識上的缺失導致行動力的不足。其實,心理健康是多個方面的綜合反映,並不是單單指兒童的個性或者思想品德,但是很多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把其混為一談,追求過於片面,沒有從正確的角度進行分析。另外,沒有認識到學前兒童心理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借鑑的是中小學方面的經驗和理論知識,在教育上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性。

  2.學前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學前教育缺乏新的師資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論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對於兒童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不能很好地分析,遇到問題無法通過正確的手段來解決,也無法對兒童的不良心理進行矯正,更不用說對有可能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預見和干預。所以,學前教育急需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改善目前這種不合理的現狀,使幼兒心理問題能夠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得到足夠的重視。

  四、提高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提高教師的素質

  作為一個學前教育的工作者,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學知識和技能,並能夠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靈活、合理運用。另外,作為學前教育教學工作者自身,應該具備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確保自身心理健康。因為幼兒的模仿能力強,教師的心理狀態很容易對周圍教學環境造成影響,對於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幼兒來講,當然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影響。如果教師自身存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或存在心理缺陷,那麼就會在教學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被孩子們接收,把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傳染給幼兒,從而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2.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達到認識層次的統一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應多關注他們的心理髮展,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為孩子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應多與幼兒園溝通交流,瞭解孩子的在校狀況,及時對他們的表現進行批評或表揚,只有在學校與家長雙方共同努力的條件下開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樣如此,只有在雙方達到一個統一的認識高度,心理健康問題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解決。

  心理健康教育是幾年來在現代教育新形勢下產生的新事物,作為學前教育的教學工作者,必須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瞭解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的實際問題,探索積極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並最終實現孩子的全面發展,這是與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相符合的。

  參考文獻:

  [1]徐萍.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新課程:小學,2010.

  [2]姚本先,鄧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與途徑[J].教育科學研究,200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