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教育論文範文

  學前兒童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中心,也是所有教育階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前兒童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奠定終身教育的基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

  【摘 要】音樂教育是實現學前兒童全面發展的途徑之一。熱愛音樂是兒童的天性,每個兒童都有接受音樂教育的願望和權力。本文著重從音樂教育對學前兒童的身體、語言、認知、情感和意志、社會性等五個方面的發展進行論述。

  【關鍵詞】音樂教育;學前兒童;全面發展

  音樂教育是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全面發展的精神實質蘊含在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美感中。兒童的發展需要音樂,而音樂可以為兒童提供極好的教學材料。在0―7歲的學前兒童具有較高的可塑性,音樂教育能促進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

  一、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身體發展

  學前階段是人的大腦、身體生長髮育最快的階段,在此時大腦、身體各部分獲得積極活動的機會越多,就越有可能使大腦、身體獲得充分的發展。

  ***一***音樂教育與大腦的發展。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左半球掌管語言學習、數學理解、概念構成、時間連續性感受以及分析性思維活動等;右半球則掌管音樂、圖形感知、面孔識別、空間知覺、距離判斷以及綜合性思維活動等。音樂教育以發展形象感知、思維能力為主的活動領域,對學前兒童大腦右半球的潛力得到應有的開發,進而影響到整個大腦工作能力的最優發揮。在音樂表演活動中,運動及運動感覺中樞將擔任更多的控制、調節工作;在欣賞和創作活動中,更多的中樞將參與資訊的收集、加工、輸出的過程。對學前兒童開展豐富的音樂活動和全面的音樂訓練,可以使其他們的大腦各部分神經都有機會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之中,才能使其大腦各個中樞都獲得良好的發展。

  ***二***音樂教育與身體健康。兒童參加音樂表演活動和樂器演奏,可鍛鍊身體各相應部分的大小肌肉、骨骼和韌帶,提高神經系統反應的速度和協調能力,增強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經常參加韻律活動可以使兒童獲得更加健美的體形、端正的姿態和良好的身體發育。唱歌活動也能對發聲器官、共鳴器官和呼吸器官的發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音樂活動中的兒童通過音樂調整情緒,進而調節生理狀態,已達到促進或維護身體健康。

  二、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的語言發展

  學前兒童在大量學習優秀歌曲和有節奏的詩歌朗誦的過程中,不僅積累音樂語彙,也擴大詞彙的積累,增加對文學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學習唱歌還能夠在喉部形成一種肌肉運動的模式,對說話能力的改善會有一定的積極影響。音樂學習和語言學習都是聽辨、記憶、再現聲音學習過程。例如,教師在教兒童歌唱時,正確的咬字、吐字,可以幫助兒童養成口齒清楚的語言表達習慣。此外,音樂和語言的節奏、句子、音調、重音、韻律、情感等因素,對提高學前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是有益的。

  三、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

  音樂教育是參與者集聽覺、視覺、觸覺等為一體運用的學習過程,是一種特有的、綜合的、多形式的、多層次的、多主體的學習方式,為學前兒童提供了認知發展的機會。

  ***一***培養學前兒童的感知能力。在音樂遊戲和舞蹈的活動中,兒童根據音樂的旋律線使身體各個部位產生不同位置韻律活動。從個體與個體、組與組的位置變換,讓兒童對空間方位的感知有充分的體會。當兒童聽覺器官接受到音響訊號後,大腦神經立刻辨別音色、音高特徵,從而培養兒童的聽覺感知能力。在兒童學習樂器時,能讓他們體會不同的力度、位置接觸樂器,聽到的音色、音量、音高截然不同,從而發展其觸覺感知。

  ***二***促進學前兒童記憶力的發展。聽覺感知、注意制約著記憶表象的形成,同時聽覺的記憶表象有直接影響到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音樂具有直觀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並引起記憶等心理反應。整齊的節奏、和諧的旋律,不僅易於上口,並能儲存在腦海中,使人的記憶進一步加深、鞏固。同時,教師在教唱歌曲時採用恰當的教具,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各種形式講解歌曲的內容,使兒童理解歌曲的性質,在歌唱時正確地表達歌曲的感情。

  ***三***促進學前兒童想象、聯想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音樂本身是一種抽象化、個性化的表現藝術,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沒有固定、統一的標準答案,這恰恰能給兒童提供更廣闊的創造空間。音樂活動離不開想象和聯想,是兒童沉浸於音樂活動之中並獲得快樂的重要表現之一。音樂教育對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首先由於直覺行動思維與兒童的實際行動是直接聯想的,兒童在模仿成人的唱歌或做身體動作的過程中,是邊動作邊思考,直至完全學會。其次,音樂運用旋律、節奏、音色以及速度、力度等變化要素來展現音樂形象、表達思維情緒,它能刺激作用於兒童的大腦,使右腦中棘突觸數增加,從而使兒童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得到開發。

  四、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情感、意志的發展

  教育者在音樂活動中有意識地對學前兒童進行積極的情感教育,將培養學前兒童的意志品質成為自覺的行動。

  ***一***培養學前兒童的情感發展。音樂是通過旋律、音響等手段來表現人類最為細膩的心理活動和感情波動的藝術。音樂藝術的最大特點在於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學前期的兒童正處在於個人情感由低階向高階逐步發展的重要階段。隨著兒童社會交往活動日益擴大,情感體驗的日趨豐富及分化的逐漸細膩,富有情感性的音樂活動已逐漸成為能促進兒童情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一首好的音樂作品,一次成功的音樂活動,都能使兒童產生對音樂的情感共鳴,培養和激發起兒童良好的音樂情緒情感。

  ***二***培養學前兒童的意志發展。音樂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實踐活動,無論是學習唱歌還是器樂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樂技能的學習。對於幼小兒童,特別是初學音樂的兒童來說,沒有堅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意志,是無法達到一定目標的。因而,通過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和發展兒童基本的意志品質,從而使作為意向活動範疇的非智力因素得以更好地養成。

  五、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學前兒童的社會性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兒童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培養學前兒童交往與合作能力。音樂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滿足人的交往需求。人們可以通過音樂彼此溝通,進而建立感情上的和諧關係。音樂教育活動能夠為兒童提供大量的人際交往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如尊重人和被人尊重,領導人和服從領導,與人合作和與人共享等,從而培養兒童的交往技能和合作能力。同時在積極的音樂交往活動中,學前兒童與人交往的需要和信心也得到了不斷地加強。

  ***二***培養學前兒童紀律性和責任感。音樂活動是一種有秩序的社會活動,它要求參與者學會按照一定的規則來活動,同時也要求參與者明確認識並自覺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在學前兒童教育的集體音樂教育活動中,這些要求被進一步明確為:學會遵守音樂活動的常規;初步養成對作品負責,對觀眾負責,對樂器、道具和其他有關裝置負責,對活動場地負責的基本觀念和行為習慣。從而培養了學前兒童的將來進入有秩序的社會交往活動所具備的紀律性和責任感。

  總之,音樂教育是促進學前教育兒童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需要音樂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前兒童加以重視和培養的。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應該把對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使音樂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與兒童生理、心理髮展同步,不僅要注意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選擇適當的內容和方式,還應該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科學進行。

  【參考文獻】

  [1]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懿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3]黃瑾.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