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與機構相關的論文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主要涉及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其他風險的管理,同時針對不同的風險的特點,確定不同的實施方案和管理戰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機構投資者行為與股票市場波動的相關性研究》

  【摘要】本文試圖在回顧關於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股票波動性影響的相關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特徵及其對股票市場波動性的影響進行深入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最後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政策角度的不足,並從如何正確看待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股票市場,如何健全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等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國機構投資者發展政策的建議。

  【關鍵詞】不確定性;波動性;羊群效應;過度反應;股票市場

  一、我國機構投資者的概念、型別

  機構投資者是指在金融市場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主要有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投資基金、證券公司、銀行等。在證券市場上,凡是出資購買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個人或機構,統稱為證券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從廣義上講是指用自有資金或者從分散的公眾手中籌集的資金專門進行有價證券投資活動的法人機構。在西方國家,以有價證券投資收益為其重要收入來源的證券公司、投資公司、保險公司、各種福利基金、養老基金及金融財團等,一般稱為機構投資者。其中最典型的機構投資者是專門從事有價證券投資的共同基金。在中國,機構投資者目前主要是具有證券自營業務資格的證券經營機構,符合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投資管理基金等。

  二、我國機構投資者與股價波動相關性的理論分析

  ***一***我國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特徵

  總體來看可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基本屬性特徵做如下總結:①相對理性;②分散化投資;③程式化交易決策;④收益偏好;⑤大額交易;⑥代理人特徵;⑦反饋交易;⑧羊群效應。

  ***二***機構投資者行為與股價波動性關係的各種理論觀點

  1.機構投資者導致股票市場波動性增加

  認為機構投資者加劇市場波動的學者主要從以下觀點或分析起點出發:①資訊效應;②短視行為;③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

  2.機構投資者導致股票市場波動性減小

  認為機構投資者能夠穩定市場的觀點有以下原因:①理性投資;②機構間的交易對衝;③抑制參與者的過度反應。

  3.機構投資者與股價波動性無關

  波動無關論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①有效市場理論;②替代效應;③競爭效應。

  三、基金持倉行為對股票市場波動性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樣本資料說明

  1.基金持倉樣本

  本文的基金持倉樣本是已經持倉穩定的股票型開放式基金與封閉式基金。

  2.本文選擇上證A股指數作為波動率比較基準的樣本

  ***二***基金持倉行為對波動率的影響度量

  1.因果關係分析

  本文進行兩者的Granger因果關係分析,將基金的季度持倉水平資料作為序列X,上證A指平滑後的波動率作為序列Y。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如下:

  結果顯示,對於上證A指不是導致基金持倉行為的原假設,拒絕它的概率為0.55,它不是基金持倉行為成因的概率比較大,不能拒絕原假設。對於基金的持倉水平不是上證A指波動率的原假設,拒絕它犯第一類錯誤的概率是0.00025,表明在大於99%的置信水平下,足以判定基金持倉是上證A指的Granger成因。

  2.線性關係分析

  以基金的季持倉水平作為自變數,上證A指季收益為因變數,線性迴歸結果如下:

  由此可以初步判斷出基金持倉水平與上證A指波動性存在正相關關係。

  3.全流通時期基金穩定機制分析

  將基金2008年2季度到2009年1季度的持倉資料,和大盤指數2008年4季度到2009年2季度的波動作迴歸分析,結果如下:

  根據迴歸結果分析,當基金持倉量增加1%時,上證A指收益會上升約3.86%,基金資金投入規模與股票市場收益也成正比例關係。同樣當恐慌情緒蔓延,基金追隨市場撤倉時,也會進一步加速股指下行。由於我國股票市場受政策環境的影響太深,目前基金更多的影響力還是停留在某些行業和個股上,基金的持股覆蓋面過窄,過於集中在某些行業與個股的組合。

  四、我國機構投資者現存問題

  ***一***機構投資者組成結構失衡

  當前我國的機構投資者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但養老金和保險資金等其它型別在資本市場上的份額明顯不足。

  ***二***社會信用的缺失

  當前在證券業內部,券商從業人員和基金從業人員違反規定,私底下進行私人的證券交易和搭便車建立“老鼠倉”的現象屢禁不止。

  ***三***金融產品單一、業務創新不足

  目前基金產品主要是還是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高風險品,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等低風險品種所佔比重不是很大,產品結構不太均衡,品種還不夠豐富。

  ***四***法律環境有待完善

  五、政策建議

  ***一***重新審視機構投資者的地位和作用

  機構投資者對於我國資本市場而言既不是所謂洪水猛獸也不是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治病藥方,他們是一支強大的市場支柱力量,他們將發揮什麼樣的市場作用將取決於如何發展給出的合理制度安排和政策導向,如何適當對其市場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而不在於一味的提高其數量或市場份額。

  ***二***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監管體系

  在機構投資者資訊披露角度要有嚴格的制度保障。各個部門之間的監管工作需要加強資訊的交流、協調監管,使得股票市場能夠穩定快速發展。

  ***三***有步驟地推進國際化步伐

  我國證券市場的開放應該採取循序漸進的模式,特別是應該以人民幣是否可實現自由兌換為分界點,分階段分層次逐步開放證券市場。

  ***四***大力完善資訊傳導機制,促進資訊公開

  不斷完善基金資訊披露制度、逐步完善基金評價體系、逐漸規範中介服務機構行為和規範新聞媒體行為等。

  ***五***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市場退出機制

  轉變企業經營機制,加強企業上市稽核。應該降低上市公司的退出門檻,有效淘汰績差公司退出市場。

  ***六***規範和完善機構投資者

  豐富機構投資者型別和投資風格的多元化。完善一些機構投資者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

  參考文獻

  [1]施東暉.證券投資基金的交易行為及其市場影響[J].世界經濟,2001***10***.

  [2]祁斌,黃明,陳卓思.機構投資者和股市波動性[J].金融研究,2006***9***.

  篇二

  《利率市場化與金融機構改革》

  摘要: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改革的一個方向,在這樣的趨勢下,金融機構利率定價機制的完善越來越重要,但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對利率市場化還存在著一些不適應,如何適應這個趨勢,成為金融機構改革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改革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經歷了相當長的過程,1996年6月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放開,1997年6月銀行間回購利率放開,1998年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可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利率***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行決定,1998年後,開始允許貸款利率浮動,2004年10月,在放寬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同時,開始允許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目前,我國貸款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允許存款利率上浮至基準利率的1.1倍。隨著時間的推移,利率市場化必然會加劇金融機構存款、貸款、客戶資源等領域的猛烈競爭,要求其有足夠強的成本核算和控制能力,要求其擁有更強的資產定價能力,要求其改善資產運用等等,這些都對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成為目前金融機構迫切需要改進和提高的關鍵,迫切需要金融機構通過改革和發展適應利率市場化的進展,也需要通過利率市場化促進金融機構改革發展。

  一、目前金融機構不適應利率市場化的表現及原因

  1.金融機構法人治理建設亟需進一步適應利率市場化需要,亟待疏通自主定價的“源頭”。近年來雖然我國金融機構都通過各種有力措施不斷加強法人治理結構建設,並在法人治理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果,但仍存在著“行政化”的影子,一長獨大、少數人說了算的現象仍然存在,職責不清,權責制衡機制並未充分實現,董***理***事會下設的利率定價委員會並未真正有效的發揮職能作用,尤其在農村金融機構利率定價委員會有的有名無實,出現了利率定價由幾位領導研究拍板決定的現象,這在源頭上阻礙了利率定價工作的開展。

  2.金融機構分支機構經營管理模式亟需進一步適應利率市場化需要,亟待改進差異化定價的“位子”。目前我國國有銀行等大中型銀行一般採用總分行的機構設定模式,利率定價權往往集中在總行,分支機構不管規模有多大、路途有多遠在利率定價上基本都屬於總行的“終端”,沒有差異化自主定價的權力,這與利率市場化頗有差距。而農村金融機構如農村信用社的利率定價權更是集中在聯社,基層信用社等營業網點被約束在聯社設定的“條框”中,並且農村信用聯社大都沒有設定專門的利率定價部門和管理部門,利率定價“缺位”,缺乏專門的部門應對利率市場化的需要。

  3.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主觀意識亟需進一步適應利率市場化需要,亟待增強積極定價的“習慣”。由於長期受利率管制的影響,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對利率執行基本上持“等、靠、看、要”的態度,缺乏自主獨立定價的意識,沒有完全從利率管制的“影子”中走出。尤其對存款利率定價更是無所適從,基本上“清一色”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存款利率自主定價成了吸收存款的一種手段。

  4.金融機構利率定價能力亟需進一步適應利率市場化的需要,亟待提高利率科學定價的“本領”。近幾年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基本上處於資金的“賣方”市場,資金的壟斷地位養成了利率定價的惰性,不管利率制定的高或低貸戶只能無條件接受,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利率科學定價能力的養成和鍛鍊。

  5.金融機構利率定價資訊來源亟需進一步適應利率市場化的需要,亟待建立利率定價客戶資訊“資料庫”。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利率定價資料資訊系統建設還不成熟,客戶信用資料積累時間短,關鍵資訊缺失。尤其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由於發放的企業貸款多數為農村中小型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不規範,財務報表隨意性較大,要收集真實準確的資訊比較困難。同時,金融機構缺乏對客戶違約率、違約損失等關鍵資料的統計與分析,也不利於利率的準確定價。

  6.金融機構利潤來源渠道亟需進一步適應利率市場化的需要,亟待構建資金運用“多元化”格局減少利率定價的“顧慮”。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經營利潤有至少60%以上來源於存貸款利差收入,中小金融機構的經營利潤中存貸款利差收入佔比更高,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漸次推進,這種收入格局將隨著存貸款利差的逐步縮小而改變,迫切需要走資產多元化經營運用的路子,擴大中間業務收入,在中間業務收入佔比較高且比較穩定的前提下,全面實施利率市場化。

  二、金融機構對利率市場化的不適應可能產生的風險

  1.由於對利率市場化的不適應,利率定價不理性,造成金融機構間“存款大戰”、“貸款大戰”等不正當競爭。當金融機構以利率市場化為託辭,不斷提高存款利率,以此來增加存款份額,這種不計成本的“變相”提高利率,無異於飲鳩止渴,得不償失。當金融機構以利率市場化為藉口,不斷降低利率,以此來鞏固貸戶,這種“揮淚熱賣”“吐血促銷”的方式,最終會害人害己,貽笑大方。正是由於這些不正當的競爭,金融市場秩序將會受到極大挑戰,不利於金融業的整體穩定和安全。

  2.由於對利率市場化的不適應,不能實現差異化利率定價,容易造成客戶資源流失,市場份額喪失。在利率市場化下,各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傳統的屬地性融資、投資習慣被打破,銀行與客戶的合作方式會發生巨大變化,貸款物件將自由選擇不同的銀行貸款,存款客戶也會有目的性的選擇不同銀行存款,不適應利率市場化的金融機構將面臨客戶資源流失、市場份額喪失的風險。

  3.由於對利率市場化的不適應,盲目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最終不利於金融機構自身健康發展,競爭力下降。在利率市場化下,金融機構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資金成本,並提供有競爭力的資產價格,可能面臨淨利差縮小,這樣我國以利差收入為收益主渠道的金融機構利潤會出現下滑的趨勢,資產收益率下降,甚至出現全面虧損的可能。同時由於缺乏科學的利率預測機制,金融機構將不能準確把握利率政策的動向、基準收益率曲線的移動與變化等,這會導致資產定價管理中利率風險增加,導致資產貶值、經營成本提高、不良資產增加,競爭力下降。

  4.由於對利率市場化的不適應,金融機構資產定價能力不足,容易導致金融資源配置效益低下。在利率市場化下,金融機構如果定價能力不足,一是反映到貸款專案上是有限的資金流向了風險高的專案,一些低劣產業專案經過“包裝”鋌而走險獲取信貸資金運轉,最終導致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影響銀行的安全穩定。二是表現為價格失真,市場形成的資產價格可能並不能充分反映資金市場的供求情況,也不能充分引導資金的正確流向,導致金融資源配置效益低下。三是金融資源錯配,國家限制的行業、產能過剩的行業、環保不達標的企業等卻極易取得信貸支援,進而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三、金融機構迫切需要通過改革發展適應利率市場化

  1.加快構建和完善利率市場化配套“基礎設施”,為金融機構利率市場化打造良好的“硬”環境。一是加大我國金融市場的構建和規範工作力度,將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等金融市場做大做強,進一步向下紮根其分支機構,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到比較發達的金融市場中,親身感受利率市場化的洗禮和沐浴。同時要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通過其自身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督檢查,不斷規範其執行機制,確保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有序、規範、科學。二是積極做好市場基礎利率的培育推廣工作,主要是進一步修訂完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使其公示的各項利率指標更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和指導性,讓更多的金融機構能夠和願意參照定價。

  2.加強法人治理建設及分支機構設定並加大對員工的培訓教育,通過自身“強身健體”為金融機構利率市場化解決根本“阻障”。一是金融機構繼續按照現代銀行制度的標準加強法人治理建設,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更應加大法人治理建設力度,儘快建立科學高效的股東***社員***大會、董***理***事會、監事會及經營班子分工明確、協調合作的責、權、利相互匹配、相互制衡的執行機制,各行其責,不越位、不缺位,一切以職責及規章制度為準則,真正蛻去“行政化”色彩,避免“一長獨大”及少數人說了算的現象發生,從源頭上肅清利率市場化的障礙。二是加強對分支機構及內設機構利率定價的授權和管理,設立專門的利率定價、監測、分析、管理的內設機構,專門研究制定科學的貸款定價制度,蒐集、積累、分析與利率定價相關的資訊和資料,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及時制訂和調整利率定價政策。同時授予分支機構足夠的利率定價自主權,給予分支機構一定利率浮動區間,並建立總行、分支機構、客戶經理、業務人員四級利率定價授權機制,真正為差異化利率定價、個性化利率服務給予機制上的保障。三是加大對員工利率市場化的培訓和教育,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利率定價對金融機構的重要意義及深遠影響,實現對利率市場化認識上的飛躍,從而樹立自主定價的意識,形成自主定價的習慣。

  3.建立健全利率定價的機制和執行規則,以過硬的利率定價“本領”從容應對利率市場化。利率定價機制及利率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管理的核心內容,需要有一套嚴密、科學、權威性的組織體系和決策機制。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場利率預測機制,金融機構應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內部利率預測機制,對利率政策進行準確把握,有效預測市場基準收益率曲線的動向,為資產定價提供依據。二是要建立符合各金融機構自身實際的利率定價模式方法,根據經營環境、競爭策略、管理水平及經營目標等,可選擇成本加成模式、基準利率加點模式、客戶盈利分析模式等定價模式,也可三種模式混用,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修訂利率定價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三是要實施差異化個性定價,對市場和客戶進行細分,針對不同客戶、不同貸戶,在綜合考慮其與自身的依存關係、其信用程度、資金用途等為其量身定做“利率套餐”,真正靠利率定價贏得客戶、贏得市場。四是要建立利率風險應對機制,應通過加強資產負債管理,通過對資產負債組合的調整,建立起有效的利率風險免疫機制。同時,通過創新發展各種信用衍生品工具***包括信用違約互換、總收益互換、信用利差期權、信用聯絡票據等***來對衝可能的利率風險。

  4.儘快建立利率定價系統,不斷提高利率定價的科技含量,為利率市場化構建強大的“免疫系統”。一是要儘快研發出利率定價管理系統,並加大其推廣應用力度,只要將客戶相關利率定價資訊輸入到系統中,即可生成一定的利率,這樣既可保證利率定價的一致性,又可有效的防止“關係利率”“人情利率”“失誤利率”的發生,減少利率定價的隨意性。二是要加大對利率定價的監督檢查力度,構建起紀檢、稽核、監事會、理事會四位一體的內部審計檢查網路,對利率定價進行突擊式不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改,確保利率定價的合理、合規。

  5.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逐步構建防範利率市場化風險的“另一片天地”。金融機構要逐步改善利潤來源主要依靠存貸款淨利差收入“一枝獨大”的局面,不斷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和服務方式,大力開拓中間業務市場,不斷豐富中間業務品種,做大做強中間業務,不斷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在利潤中的佔比,以防止利率市場化風險給金融機構利潤收入造成的重大影響,實現金融機構利潤來源一手抓存貸款淨利差收入,一手抓中間業務收入,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