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預習方法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生學會學習將終身受益。下面小編分享了,供你參考

  三年級數學預習方法1

  讀:數學課本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閱讀時要逐字逐詞逐句地,不能走馬觀花,一目十行,要注重理解,可邊讀邊劃,劃出重點,劃出不懂的地方,邊讀邊寫,寫出自己體會。預習時要認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為上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才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聽課。

  想:預習要講究方法,有的同學習慣死記硬背,這很不好,應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識記,預習定律,公式時,要注意它的推導過程,弄清來龍去脈,可先自己推導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導過程和書本上的相對照,看看自己推導過程是否正確,然後,想想還有其他推導方法嗎?預習例題時,要注意解題思路,分析第一步的依據及格式,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與書本上的對照,再想想還有其他解法嗎?在預習時還要根據數學特點,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做到形數結合,對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這樣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補:數學知識連續性強,前面的要領不理解,後面的課程就無法學下去,預習時發現學過的要領有不明白,不清楚,一定要在課前搞清楚。

  做:數學課本上的練習都是為鞏固學過的知識而出的,預習中可以試做那些習題,用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然後想一想這樣行不行,還有什麼不足,應怎樣調整和改進,使預習做得更好。

  三年級數學預習方法2

  第一步:閱讀書本,劃出重點。***邊讀邊劃,讓孩子學會看課本中的插圖、提示語、旁註等,將要求背誦的內容在課前背一背,比如公式、概念等。同時教給孩子統一的符號,橫線劃出重點內容***

  第二步:補充例題。***把書本上省略的步驟和過程補充完整,並寫在書上。***

  第三步:提出疑問。***針對自己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標註,要求統一用問號標示。也可以把自己提出的問題用鉛筆寫在書本上。***

  第四步:嘗試做一做。***對書本上的練習題先行自主做一做,注意用鉛筆完成,以便修改。***

  第五步:仿編題目。***按照書本上的例題或者做一做的練習題目加以改編,編出題目考同學***

  三年級數學學習方法3

  第一,加強小學三年級學生運用“數概念”的能力培養。

  有不少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常只重演算法,忽視數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機械地應用學過的東西,或簡單地模仿做過的例題,不能在變化了情況下遷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義,而不能全面掌握屬於這一概念的東西。

  例如,學生能說出什麼是圓的半徑,但在作圖或解題時又常常只能舉出垂直方向上的半徑,不能反轉過來去解決逆向問題,沒有納入到一般的範疇或嵌入數概念體系的認知結構中去。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演算法和演算過程,尤其要重視數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加強小學生運用數概念的能力培養。三年級數學中,會出現長度單位的認識,什麼千米、毫米、釐米,很多孩子總是無法記清楚,怎麼辦呢?請大家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面向自己,從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為: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兩指之間的距離大小表示進率的大小。你們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每相臨的兩指間的距離相等,也就表示毫米、釐米、分米、米每相臨兩個單位間的進率相等,都是10。而毫米與分米、釐米與米間的進率為100,毫米與米之間的進率為1000,食指與大拇指之間的距離較大,也是1000。記住單位對應的拇指,這個換算就變得十分簡單而且準確了。

  第二,重視和加強發展小學三年級學生“空間關係”的知覺能力。

  數和形是不可分開的。因此,學生掌握空間關係的知覺能力也是小學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三年級下冊如用圓圈圖***韋恩圖***向學生直觀的滲透集合概念。讓他們感知圈內的物體具有某種共同的屬性,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一個集合。

  第三,觀察活動:

  所謂觀察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的仔細察看,因而是一種有意注意。培養的途徑是:教師提供的“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特徵有序、背景鮮明,而且要給出一些觀察的思考題。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觀察目標,進而使他們邊觀察,邊思考,邊議論,邊作觀察記錄,以發現數學規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