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學生數學預習方法

  現實的個體差異以及提高課堂效率的客觀要求都需要學生做適當的課前預習。如何指導三年級學生做適當的數學預習呢?來看看以下小編蒐集整合的三年級學生數學的預習方法,歡迎參考閱讀!

  如下:

  一、告訴學生預習的意義,形成良好的預習意識

  經過前兩學年的學習,三年級學生彼此之間在學習上已經拉開了或大或小的差距。

  個體的差異已經影響到課堂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如何才能縮小這種差異?因此,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小這種差異。

  與學生的個性差異相對應,學生的課前預習也是個極具個性的行為。理解接受能力強的可能只花較少的時間,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則可以花更多的時間來仔細琢磨,以彌補課上時間的不足。如果預習真正充分地開展起來了,學生們就會有一個大致相當的再學習基礎,那麼他們在課堂上就必然會收穫比未預習好若干倍的效果。

  二、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達到較高的預習效率

  1.將書“看一看”。

  三年級學生完全可以嘗試著進行獨立的課外閱讀了。“看一看”也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預先知道將要學習的內容,做到有個大致的學習方向,上課不至於盲目,並可減少上課進入學習角色的準備時間。

  看什麼是個任務問題,怎麼看就是個能力問題了。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看書能力。看看將要學習的內容是什麼,與以前的知識有沒有聯絡,有沒有什麼新的東西,這些新東西自己能理解嗎,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閱讀,效果應該是很明顯的。

  2.將書“做一做”。

  新課本不再是將知識直接地呈現給學生,而是留了很多的白,這些空白是很應該讓學生自己嘗試著去做的。比如,在預習《位置與方向》時,應注意到本單元內容實踐性很強的特點。預習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而應該重實踐。這裡的“做”應該有一種“做數學”的含義,而不能僅僅是“做作業”。

  把課本預先做一遍,還可以來檢查自己“看一看”的效果。進行了這樣的充分預習之後再進課堂,每個人的學習就會有極強的針對性。即便有時老師沒有預設到的問題,自己也完全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得以解決,從而使自己的課堂學習效率更高。

  3.將書“說一說”。

  在完成了“看一看”、“做一做”的要求之後,學生將會分化成兩大陣營:一是有問題的陣營,一是能解決問題的陣營***當然這兩個陣營是動態包容的***。此時老師就應該真正像新課程所要求的那樣,做個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這裡所謂的“說一說”實際上已將課前預習和課上學習緊密地聯絡到一起了。

  這裡要提一下的是,數學的表達離不開數學的語言。小學數學的語言還是比較接近日常用語的。但數學語言比日常語言更精確、更簡練。這一點要提醒學生在“說一說”時注意些。

  比如,在分析實際問題時,日常的用語經過提煉就變成比較精練的數學語言了。

  三、落實學生的預習計劃,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首先,課前明確預習的任務。預習的內容既可以是將要學習的新知識,也應包括與所要學習內容相關的舊知識。特別要提醒學生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某些重要的聯絡。課前預習的要求也就是將書“看一看”,“做一做”,課上再來“說一說”。

  然後在課前幾分鐘或是課上前幾分鐘檢查預習情況。看一看課本有沒有“看一看”,“做一做”的痕跡。通過課上“說一說”的實際反映來及時地鼓勵那些真正認真預習的學生,從而觸動所有的人更加認真地預習。

  再加之課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對預習情況不太理想的學生進行個別的指導,端正其預習思想,鞏固其預習方法,督促其預習行為。這樣堅持下去,當全體學生都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時,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就必將大大提高。

  從三年級就開始指導學學生積極地預習,不光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個性化的學習從個性化的預習開始。當他們都真正掌握了這種學習的方法,也就將獲得了“終身學習”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