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教學設計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是初一歷史的內容,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在生產上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變革。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教學設計
學生分析
本年級學生為7年級學生,他們剛升入初中,初次接觸歷史課,對歷史課的學習還沒有經驗 ,還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但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特別是很多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和一定的知識儲備。對本課的教學有一定的好處。
本校處於城鄉結合部,農村學生比較多,他們對農業有一定的認識基礎,所以對本課所講的農業方面的知識比較容易理解。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①本課在課程標準中屬於中國古代史㈡國家的起源和社會變革⑸“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的內容。地位比較重要。
②本課所處社會大變革的歷史背景和今天的時代特點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商鞅變法的成功也給今天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③當前地方史的教學一般都有所不足,本課所講秦國商鞅變法的內容,也屬於陝西地方史內容,可以作為地方史教育的一個補充。
2.教材重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及其歷史作用。
難點:①封建關係的形成。因為涉及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等基本原理,初一學生對這些理論概念接受起來有困難。②本課有一些內容為文言文如“千耦其耘”,“公作則遲,分地則速”對初一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在講課的過程中也做了耐心的講解。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我校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維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
瞭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在生產上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變革。
瞭解“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社會現象。
2.能力培養
在瞭解商鞅變法的基礎上,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以提高學生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體驗
通過比較不同的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瞭解鐵器的使用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明白商鞅變法符合時代要求,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培養學生勇於改革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通過揭示商鞅之死,使學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
通過分工合作,收集資料,編排歷史劇,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團隊精神。
教學方法
1.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裡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
複習與匯入:提問上節課學過的內容,叫兩名同學上黑板書寫春秋五霸的名稱,然後讓學生說出戰國七雄的名稱,進一步讓學生說一說什麼是“連橫”,“合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為什麼當時會出現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的局面,秦國為什麼那麼厲害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請大家把書翻到41頁我們來學習第八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1.本課教材共分為“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三個子目。在教學構思上做了如下安排,把““公作則遲”“分地則速”農耕”作為“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的前提和基礎,而“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是改革風潮中的典型代表。第一子目講了生產工具的革新,從石器到鐵器和牛耕,然後引發了生產方式的轉變,從大規模的奴隸集體耕作變為個體農耕。於是出現了“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現象。得出結論生產工具的革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促使新的生產關係的革新,從而引發了社會的發展。結合課文中想一想:“你怎樣理解史書上記載的這一時期‘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現象?”創設一個新情境,引導學生去想象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戰亂時代怎樣才能避免厄運?***發展生產,使國家富強***。鐵農具的出現後,奴隸主就驅趕奴隸用鋒利的鐵農具為自己開墾荒地,增加財富。可是在奴隸制下,奴隸的地位如何,他們是否會有積極性?***他們沒有人身自由,生產的再多,自己還是什麼也沒有,不會有生產的積極性***於是一部分開明的奴隸主嘗試著改變剝削方式,他們把土地分成小塊,租給勞動者,每年收穫的時候向承租人收取一部分收穫物作為地租。勞動者通過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給自己留一部分收穫物供自己支配。這種新的剝削方式會帶來什麼後果呢?***奴隸為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在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中,勞動者不再稱奴隸,而是農民,這些開明的奴隸主也就是新興地主。這樣就回避了生產力如何決定生產關係的理論問題,又對學生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2.“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本目內容是小字部分,讓學生集體朗讀,然後說出幾個改革家的名字。不做具體要求。***加強學生朗讀課文的能力,因為通過朗讀,學生不僅可以更加熟悉課文內容,還可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
3.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
歷史劇表演。由三名學生分別扮演秦孝公,商鞅和舊貴族。展示商鞅和秦國貴族進行辯論的情景,讓學生明白商鞅變法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一開始就遭到秦國舊貴族的激烈反對,最後商鞅舌戰群儒,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展開變法。
商鞅變法的內容:
①編制戶口,加強刑罰。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伍什內的各家互相糾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須告發,如隱瞞不報,就以相同罪名處罰。***秦國人的守法意識增強,社會安定,政令暢通***
②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勞役。從事商業而貧窮的人,全家罰作奴隸。***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秦國人變得勤勞***
③獎勵軍功。立了軍功的人,按照功勞的大小封爵。沒有軍功的貴族子弟,就沒有爵位。***為了個人利益而英勇戰鬥,秦國人變得勇敢***
④承認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護土地私有制。***私人財產的到法律保護,人民對政府產生信任,也就會產生愛國情感。***
⑤推行縣制。把鄉,邑,聚合併成縣,縣的長官稱為縣令,由國君任命。***對國家進行有效管理,做到責任和義務明確工作效率提高,地方對中央高度服從。***
⑥統一度量衡。在秦國範圍內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有利於經濟的交流。***
課堂討論:商鞅最後被秦國的舊貴族車裂而死,請大家討論一下,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學生討論,然後老師進行總結評價。對學生大大膽發言給予肯定,並對學生的觀點給予積極引導。***
商鞅變法的意義
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併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經過變法秦國變得強大,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秦國人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說課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製工具、鐵犁、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的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社會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係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機器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為什麼會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重點與難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分析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教學過程〗
匯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我們今天的農業生產都有哪些工具?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工具又是什麼呢?
一、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現代化的生產工具讓人難以想象古代的生產工具是怎樣的。
指導學生回憶西周以前的古代農具都有什麼?它們的製作材料是什麼?各有什麼優缺點?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歸納表格。
製作材料
工具
優點與缺點
木、石、骨、蚌 耒、蚌鐮 廉價,硬度不夠,不耐用
銅、青銅 很少用於農業生產 銅珍貴,質地軟;青銅雖硬,但脆、易斷
鐵 耙、鐮、鍤、鋤、鏟等 蘊藏豐富,開採方便,質地堅硬
原始生產工具的使用,勞動效率如何?
由於勞動效率低下,形成了在貴族的田地中大規模集體耕作的景象,稱為千耦其耘。
鐵製農具的使用,帶來了怎樣的積極性?
戰國時期耕作技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開始使用兩牛牽引的犁進行耕作,並在犁上安裝了鐵犁鏵。
牛耕的使用,產生了怎樣的效果?學生討論。
史書中記載了這樣的生產情況:“公作則遲”“分地則速”。這樣的記載反映了怎樣的生產狀況?
個體小農生產已經開始取代了大規模的強制性的集體耕作,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個體小農登上了歷史舞臺。
二、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
閱讀課文,將戰國時各國的改革情況歸納表格。
諸侯國 魏國 楚國 韓國 齊國
改革家 李悝 吳起 申不害 鄒忌
三、 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
春秋以來,由於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其統治,發展生產,掀起
了改革風潮。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的。
秦孝公為什麼會重用商鞅進行變法,指導學生表演“商鞅舌戰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
前356年,變法開始。
1. 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提問:具體怎樣實施?這項措施會產生什麼效果?
教師指導學生回答問題。
2. 獎勵生產。
重視農業生產,這項措施產生了什麼結果?
3. 獎勵軍功
這項措施的效果怎樣?但是,它又觸動了什麼人的利益?
4. 承認土地私有。
這項措施保護了哪個階層的利益?它又引起了哪個階層的不滿?
5. 推行縣制。
通過這項措施,加強了諸侯國君的權力。
6. 統一度量衡。
看插圖《商鞅戟》、《商鞅方升》,幫助學生了解統一後的秦國度量衡。
總之,經過變法,秦國成為國富兵強的國家,為以後秦兼併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結:鼓勵學生閱讀了解商鞅的結局,提出問題:你如何看待商鞅的結局?
商鞅變法上有國君的支援,下有百姓的歡迎,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有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獲得了成功。同時,任何改革和創新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使學生認識,只有勇於戰勝波折,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具有創新、獻身的精神,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