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育之百年滄桑閱讀答案

  人文教育以人文學為中心,現代大學的“中文”或“文學”是眾多科系中的一個。“中文教育”的百年滄桑給我們什麼啟示?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中文教育之百年滄桑》閱讀材料

  傳統中國的書院教育,跟今天我們實行的大學制度,無疑有很大的差異。站在中文系的立場來觀察,首先,以前的書院教育,不管哪家哪派、何時何處,都是以人文學為中心的。到了晚清,隨著西學東漸,現代大學制度建立,“中文”或“文學”逐漸蛻變成眾多科系中的一個。

  其實,不僅僅在中國,整個世界都如此,18世紀以前的大學課程,都是以人文學為主導。直到19世紀,隨著科技突飛猛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繼崛起,人文學科才逐漸從中心向邊緣轉移。1898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以救亡圖存為主要目標,聲光電化***自然科學***、經濟法律最有用,當然受到主事者的高度重視。只是在“拷貝”整個西方大學制度時,“文學”作為眾多學科中一個小小的分支,也被納入其中。

  某種意義上,現代化的程序,也就是日漸專業化。以前有一句話,“一物不知,儒者之恥”;晚清以降,誰也不敢這麼說了。因為,同是讀書人,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彼此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這一大趨勢,使中國語言文學的教育,呈現兩個方向:一方面,它越來越成為眾多學科中的一個,範圍及功能大大縮小;但另一方面,它又掉轉過來,逐漸變成一種“修養”或“趣味”——就好像畫布上的“底色”,雖不顯眼,但不可或缺。在我看來,作為專家之學的“語言”/“文學”研究,必定是小眾的;但若從“通識教育”入手,則前途無量。

  如何看待通識教育,以及如何處理與專業教育的矛盾,目前中國學界仍在摸索中。人的求知慾望和可用時間之間,本就存在著巨大的矛盾。既希望讓學生具有良好的修養,又要求其獲得足夠的專業訓練,很難協調。但有一點必須明白,大學的意義,主要不在於教你多少知識,而是教會你讀書,養成好的眼光、習慣、方法和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因為知識是無窮盡的,你永遠學不完,在短短的四年裡,不可能真的“博覽群書”。“博”與“專”的矛盾,永遠無法協調,就看你想培養什麼樣的學生。

  人文學被如此地邊緣化,這是目前中國教育過分市場化的結果。等到國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那種將“求學”等同於“謀職”的趨勢,會逐漸轉變。整個社會瀰漫著拜金主義,家長的期待、媒體的渲染、再加上大學的失職,導致學生選擇專業時更多考慮畢業後的薪水,而很少堅持個人興趣。我不敢提倡“安貧樂道”,我想說的是,目前這種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實在不可取。

  表面上,人文學科處於邊緣狀態,但這些年仍在平穩發展。那是因為,傳統的人文學科適應面廣,對於學生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裨益。現在我們的教育進入了一個誤區,即把大學當作職業學校、培訓中心來經營,宣揚“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忘卻了大學的責任。大學教育,是為你一輩子的知識及精神打底子,而不是職業培訓。很多東西只需“崗前培訓”,根本用不著你花好幾年時間來學習。當然,學校性質不同,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我批評的是那些本該志向遠大的大學或院系,走上了“經濟實用”的職業培訓之路,那絕對是一個失敗。

  《中文教育之百年滄桑》閱讀題目

  15.現代大學中文與傳統人文教育相比,有什麼改變?***6分***

  16.中文教育目前面對的困境是什麼?***6分***

  17.人文學被邊緣化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6分***

  《中文教育之百年滄桑》閱讀答案

  15.人文教育以人文學為中心,現代大學的“中文”或“文學”是眾多科系中的一個;現代大學中文比傳統教育專業化更深,專業分工更細,學科隔閡也越深;現代大學中的中文教育範圍及功能比傳統人文教育縮小了,逐漸窄化為一種“修養”或“趣味”。***每點2分***

  16.“語言”“文學”研究,專業性強,只為少部分人***小眾***接受和研究;如何看待通識教育仍在探索中;修養與專業訓練,“博”與“專”的矛盾,很難協調。***每點2分***

  17.中國教育過分市場化*** 2 分***。隨經濟發展,國民“求學”等同於“謀職”的趨勢會逐漸轉變;社會的價值取向發生相應改變;個人在擇業時更多堅持個人興趣;大學根據自己性質不同,因地制宜地選擇培養方向。***每點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