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美術欣賞
美術論文知道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美術的論文,歡迎借鑑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中國美術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藝術成就。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的美術大師為我們創作了難以計數的美術作品及理論著述,為我們學習、欣賞、研究中國美術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們學習、欣賞、研究中國美術,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體現我們民族文化的先進性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欣賞中國美術是從中國畫入手,並以中國畫的特點作為欣賞的標準來介紹中國美術欣賞的要領。
1.我國關於美術欣賞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關於美術欣賞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陳望衡、張涵在其著作《藝術美》中提出,藝術欣賞實質上藝術美的欣賞,是一種美感活動,藝術欣賞的特點主要是娛樂性、主客觀辯證統一性、與創造過程的緊密聯絡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術及教育》中指出,美術鑑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1998年,張道一在其主編的《美術鑑賞》中提出,美術鑑賞對於鑑賞者來說也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它與藝術的創造一樣,同是知***認識***、情***情感***、意***意志***等過程的系統組合。21世紀伊始,關於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術教學論》中提到,美術欣賞是一種視覺心理活動,它是從視覺對作品的直觀感受開始,通過知覺與聯覺、統覺而變成情感和意識的過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藝術顯形》中指出,藝術欣賞的主要特徵有:藝術品相對與欣賞者的外在性、藝術欣賞的過程性、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的創造性。2002年,陳新漢在其著作《審美認識機制論》中提出,藝術欣賞是純粹化、集中化的審美活動,是客觀化審美活動的主觀化,它作為對藝術作品的具體把握,是欣賞者接觸藝術作品而產生的一種審美活動,也是一種通過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去間接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活動。
總之,美術的欣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
2.寫意
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核心是 “筆墨”。
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
寫意一詞在元代的繪畫典籍中已經出現,一則見於夏文彥《圖繪寶鑑》,其中說北宋僧仲仁畫梅“以墨暈作梅,如花影然,別成一家,所謂寫意者也”。另一則見於湯逅《畫鑑》,他說:“畫梅謂之寫梅,畫竹謂之寫竹,畫蘭謂之寫蘭,何哉?蓋花之至清,畫者當以寫意之,不在形似耳。”前者意在“舍形而悅影”,強調的是略形而重意。後者主張創作的關鍵在於意的彰顯,不應該把形似看作根本目的。在更早的畫論裡,雖然沒有使用寫意一詞,但南朝宗炳的“暢神”說,唐朝張彥遠的“怡悅情性”論,宋代歐陽修、蘇軾的“古畫畫意不畫形”、“筆簡而意足”、“意氣所到”的主張,都說明寫意精神出現在前,寫意畫法出現於後,因此不但概括隨意的畫法可以表現寫意精神,工細的畫法同樣也能表現寫意精神。
3.主體精神
不能說中國藝術精神就是寫意精神一端,“寫意精神”強調了主體精神世界的表現,通過“寓意於物”、“寄樂於畫”,實現個體的“暢神”。但中國的藝術精神,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載道”精神,“載道”精神注意群體意識的表達,看重表現天人和諧的秩序和人際和諧的秩序,在中國畫裡一直存在。
另一個是“暢神”精神,也可以叫“寫意精神”,比較注重個體意識的自由,個人精神對物慾的超越,這兩者的互動和互補推動了中國畫藝術的不斷前進和發展。但“寫意”與“載道”並非互不相關的,個體的“意”直接聯絡著精神品格和道德理念,所以古人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載道”可以起精神導向的作用,不過也要通過個體才能實現,一張好的畫不僅可以讓人愉快,而且可以使人得到更高層的啟示,因而在中國“載道”精神和“寫意”精神,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表現出“寓教於樂”的特點。於是,在人們的認識中,這個“寫意”精神就變成了中國藝術精神的一個非常主要的且一直被關注被重視的方面。
4.傳神
對寫意傳統的理解,無外“寫”和“意”兩個要點。“寫”是指書寫性,作畫時應書法用筆,“意”是指作者主觀內心的思想感情,可能是一種審美感情、一種精神品格,也包括藝術家的個性。“傳神”的“神”是指客觀物件的精神風貌,最早是講人物傳神,為人物傳神寫照,後來有人用到山水花鳥裡面。因此,寫意畫在山水畫、花鳥畫中得到發展。在中國畫“天人合一”寫意性藝術觀念的指導下,中國畫家“望秋雲,神飛揚;臨秋風,恩浩蕩”***南北朝王微《敘畫》***的藝術情懷,使其對自然山水的表現變為人化了的自然,這不僅僅是“天”與“人”的高度融合,而且是畫家內心世界自由擴充套件與情感的抒發。
寫意畫在長期發展中,造成了主客觀結合的獨特方式。畫家是用“寫意”主導“傳神”的。所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造型觀,要點是不走極端,既抽象又具象。
畫家雖然要以客觀世界為依據,但不是被動地模擬物件,畫中的客觀物件已經經過了畫家心靈的陶冶,注入了自己的感受,諸如抽取、疏離、誇張、比喻等因素,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會有所不同。如果畫得光有民族性、時代性,沒有個性,沒有個人風格,那也是不成功的。齊白石所總結的中國畫的造型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包括剪裁,包括變形,還包括幻化。所以對寫意精神的理解,有寫,有意,二者可以並行不悖。作為寫意畫家更應該考慮:怎樣在重視寫意精神的前提下,把寫意畫法與工筆畫法結合起來,把“寫意”與“傳神”結合起來,把“暢神”與“裁道”結合起來,怎樣把寫實因素,寫意因素和傳統的裝飾因素加以解析重新整合起來。
5.意境
中國畫的寫意理論,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在古代畫論中,最早的“意”是講“立意”, “意境”的意,是講畫家在創作作品以前要有一個意念,要有一個意想,要有一個意圖,要有一個創意。這個意圖,這個創意當然是跟創作者的藝術思維密切聯絡在一起的,不是“主題先行”。看一張畫首先是感受畫家的“意”,畫家的精神。所以一張好畫不僅要筆精墨妙,還必須神滿意足。筆精墨妙離不開在自由書寫中形成筆墨相對獨立的美,從而又要把意境、意趣書寫出來。
寫意畫以“意象”構成的方式來表現客觀事物,在藝術創作中實現對自然的超越而達到一種主體情感的流露,從而形成一種完美的藝術形式。中國畫的寫意過程講究情景交融,造成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一種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寫意畫以“意象”構成的方式來表現客觀事物。在藝術創作中實現對自然的超越而達到一種主體情感的流露,從而形成一種完美的藝術形式。寫意畫是傳統繪畫中的精華,它滲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中國藝術精神。可以說,寫意畫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