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美術欣賞課中的德育教育

  [論文關鍵詞]美術欣賞 課堂教學 德育滲透 
  [論文摘要]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欣賞教材中選編的內容多是古今中外的大師名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通過欣賞課教學中的作品分析、講解,滲透德育教育,對學生的道德、思想品質能夠產生深刻的影響。美術欣賞課中的德育滲透主要包括: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兩史一情”教育等。 
  所謂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德育思想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變化的。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把“禮”放在首位。 
  美術是人類創造的一種精神產品,它有別於聽覺藝術的音樂、語言藝術的文學,是具有造型性、可觀性、靜態性的一種空間藝術。正因為有以上基本特徵,美術作品首先應該是可以被人感知的。美術欣賞正是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通過其塑造的藝術形象感知作品的藝術美。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欣賞課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而目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審美觀。美術課堂教學特別是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目的並不是把每個學生培養成專業人才,除了知識技能的教學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興趣,進行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讓學生會以一種美好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一切,面對未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薰陶,才能培養學生嚮往美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下面,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的體會談談美術欣賞課中德育滲透的問題。 
  一、欣賞課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 
  高職的美術教材欣賞部分選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優秀藝術作品。通過欣賞這些美術作品,能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國際主義思想。高職學生大部分年齡介於十七八歲,正是求知若渴、建立理想、樹立信念的關鍵時段。例如,在課堂上講《富春山居圖》,先談到作品的來歷、藝術價值及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激發學生對此作品的珍愛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是中國書畫珍品。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象,佈局疏密有致,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再談作品如何經火燒斷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大陸,一部分在解放前流落到臺灣。這樣學生聽後大呼可惜,遺憾之情猶然生起,表現出希望這一優秀作品能夠早日合一為一、完好如初的渴望之情。接著進一步啟發學生,讓他們知道:他們正肩負著使祖國早日統一、山河一體的重任這樣講課就會引起學生的強烈反響,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本來理論較多、容易枯燥的欣賞課,不但使學生能夠學到基本知識,同時也成為他們暢談理想、抱負的快樂時光,達到寓教於樂的教學日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欣賞課對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是對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最起碼、最簡單的道德規範。加強社會公德要從小抓起。這個“小”既是小事情也是小時侯。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高職學生正,處在青年期,是更新知識,正確認識自身,樹立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重要階段。他們的可塑性大,猶如一張白絹“染蒼則蒼,染黃則黃”。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要改掉他們這些不良習慣單以家長的千叮嚀萬囑咐、老師的苦口婆心就顯得蒼白無力。我發現利用美術欣賞課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氣質、品格、意志、信念等。有人說“一部好書能改變一個人”。同樣,一件好的藝術作品也能改變一個人。學生通過形象生動的感性認識昇華到理性認識,培養自身區分真、善、美與假、醜、惡的能力,能夠明是非、知榮辱、辨美醜、守紀律,這是一條促使學生改掉不良習慣、遵守社會公德的有效途徑。例如,在上漫畫欣賞課時就證明了這一點。漫畫《難以忍受》的作者通過誇張、幽默的藝術表現手法,刻畫出到處亂寫亂畫者的醜態。學生看後捧腹大笑,之後體會到作者的立意,從而意識到自己該如何做,有的學生下課以後就用砂紙把畫在牆上的字擦掉了。這不能說此人今後就能改掉所有的壞習慣,但最起碼這樣的課對他們觸動很大,也就達到了我們在教學中灌輸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欣賞課對學生進行“兩史一情”教育 
  美術作品最能體現人類社會發展的程序,它們涵蓋了中國的歷史演變過程,無論是古代的悠久文化,還是近現代的民族抗爭、自強奮鬥,都描繪得生動詳實。在美術欣賞課中,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欣賞,瞭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以及所蘊含著的豐富的歷史知識,增加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如欣賞唐代繪畫作品《步輦圖》時,可介紹我國盛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外交等唐朝至唐太宗時己經成為東亞的盟主。政治上廣納賢才,虛心納諫,“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惟才適用,慎用刑法,與少數民族通婚;經濟上對外貿易繁榮,與多個國家建立了往來,多個民族融合。唐太宗李世民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膚獨愛之如一。”民風淳樸,社會穩定。唐朝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思想上的相容幷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創造出燦爛的唐文化《步輦圖》通過大批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動再現了唐太宗如何接見吐蕃族迎親使者祿東讚的莊嚴的歷史場面。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是最早反映中國漢藏民族團結和睦的歷史畫卷。學生在對這些歷史知識瞭解的情況下,就會對一個國家以及此國國情有所瞭解 
  美術欣賞教學是理論與實際、教與學的統一。我們不能把美術課變成德育課,單純“說教”;也不能把“雙基”訓練課變成單純的“傳藝”,必須將思想品德教育與造型藝術的形式美聯絡在一起,掌握好兩者的尺度,這樣才能體現出美術教學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李福順.中國美術史.北京:高等美術教育出版社,2000. 
  [2]趙農.藝術設計史研究的史學意識.裝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