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欣賞課反思
欣賞課是初中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改中提出的對學生三維目標培養,能更好的體現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參考。
篇一
在學習湘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3課《綠洲》時,這節課是以學習“ 造型·表現 ”為主,結合 “欣賞·評述 ”為輔的綜合課。主要是讓學生接觸超現實主義繪畫,感覺超現實主義新奇的視覺形象與效果,結合體現環保意識的招貼畫的藝術構思對應分析,學習掌握超現實主義繪畫的一些技巧展開教學活動,把教學與環保主題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問題情景的設定,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的每一幅習作,注重培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力求達到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協調統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實施發散性思維教學方法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 鼓勵發散性思維 ,培養審美個性,審美意識.
鼓勵審美個性,即是鼓勵學生不僅僅能學會欣賞藝術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審美判斷。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審美物件,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學習《綠洲》的教學中,我出示自己的兩幅環保作品,讓學生看畫,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氣氛,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物件產生共鳴,審美的想象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我要求學生看畫的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畫的是什麼?哪個地方給你感觸最深?然後,鼓勵每個同學都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河水被汙染了,魚兒變成了白骨;有的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畫面形成的視覺衝擊力,體現出環境被汙染的嚴重;有的領略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畫面,空氣被汙染了,樹木砍伐光了,沙塵暴的肆意傾掠;有的則從作品中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
學生對作品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接著問:“看了作品後,我們的內心都會有自己的一片綠洲,你心目中的綠洲是什麼樣的 ? 你會畫成什麼樣 ?”,問題的設定引起學生的興趣, 激發參與意識都想來說出自己心中的綠洲是什麼樣的,會怎樣去表現他。有的認為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有的說綠樹成蔭,鳥兒飛,魚兒遊,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玩耍;有的說只要是自然的不被汙染的都很美;有的認為藍藍的天,綠綠的水„„。課堂活起來了,同學們的腦子動起來了,我對同學們細微的觀察、深刻的體會都一一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位同學嚐到了跳著吃果子的樂趣。可見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以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複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審美意識。
二、鼓勵發散性思維 ,改變事物正常的邏輯關係。
高年級的學生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及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形成了一些因果關係,其存在或改變都會導致他們產生“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斷。如果老師人為地打破這種因果關係,就會使學生產生一種莫名奇妙的陌生和驚異,從而促使他們探索這種“不可能”現實的奧祕,或創造者的意圖。我們從賞析比利時畫家馬格里特的作品《綠洲》入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自己分析評價作品,闡述自己的觀點,得出自己對作品的認識。有的認為畫的是一種客觀世界不可能存在的景象——在反透視的桌面上,立著三棵樹;有的認為雲彩部分有的畫在樹前,而有的畫在樹後去了;有的認為更奇的是天空與大地的距離太小而顯得非現實;有的認為沙漠裡怎麼會有桌子;有的認為樹怎麼會長在桌子上,雲怎麼會在樹上„„等很多與正常邏輯關係相反的畫面,充分活躍了思維。我們可以看出《綠洲》是在現實中抽象
第2 / 3頁
出一些 “形象要素 ”*** 樹、白雲、沙漠、桌子 *** ,然後按照藝術家的構思重新進行不同尋常的組合,變成了超現實主義觀念下的作品,其特徵形象新奇,視覺衝擊力強。 其次是教師綜合分析評價,既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又整體分析評價作品。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陳述自己對作品的看法和觀點引發學生對營造新奇視覺形象的興趣,通過圖片範例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超現實主義,激發學生的思維進入超現實主義藝術創新表現,進行創造新奇視覺形象的嘗試,去體驗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過學習與借鑑,鼓勵學生髮表“奇思妙想”,正確地認識理解和選用表現手法。給學生五分鐘的思維拓展時間,運用空間重組的藝術處理手法,描繪包含有樹木形象的環保主題作品。嘗試巧妙改變樹木原有的空間位置和環境,創造出新奇的視覺形象。
三、鼓勵發散性思維 ,激發藝術創造和表現。
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可見,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我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裡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於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誇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講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具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慾望,這樣做,同學們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見、交朋友、交心。讓同學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並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出來。同時鼓勵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並啟發學生思考、嘗試用怎樣的表現形式最能將自己獨特的意境構思表現出來。結果,同學們的作業沒有雷同,內容與形式都非常豐富,且充分的體現了學生願意積極嘗試與借鑑新奇、適當的藝術表現形式及手法,有意圖地表現環境保護的主題,傳遞環保意識。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有效性的探索,我有這樣幾點體會:
第一,鼓勵發散性思維的美術課堂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了學生的活動,有利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助於學生的藝術性和創造性發揮。
第二、鼓勵發散性思維的美術課堂教學活動,更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作品結果。完成一張好的作品固然重要,但在完成作品的全過程中,所進行的與眾不同的思維探索和創造更為重要。
第三,鼓勵發散性思維的美術課堂教學活動,能使更多的學生作品標新立異,畫面中充滿著成人眼光中的“怪異”,而這種怪異正是創作的靈魂。
因此,美術課堂教學活動應巧妙地誘導學生髮散性思維,啟迪他們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能充分發揮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才能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
篇二
初中美術教材中的第一單元和最後一單元安排的都有是欣賞評述課,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學生參與到欣賞和評述中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鑑賞能力。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我對欣賞課下的功夫最多,也最困惑,不過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還是有一點成績的。
要想把一節欣賞課上好,首先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不能一味地講,不然的話,學生很容易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景,那就是欣賞不了作品的真正含義,尤其是那些大師們的、抽象的作品。要麼是隻看內容,不會評述,要麼是評述也是被迫的只簡單地說,不會用美術術語。針對這些問題,我採取了一些辦法,願同仁們海納百川吧。
首先要提前備課,查詢資料豐富自己的語言。同時也佈置學生自己收集,當然要分層次,根據自己的條件可以找自己喜歡的作品的相關資料,然後在課堂上與大家共賞、共享。其次是多組織課堂活動,比如分組討論,可以集思廣益,討論的結果可由本組的代表起來回答,其他同學補充。當然教師的補充必不可少。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肯定同學們的正確觀點,然後指出不足,這樣學生容易接受並不易受到打擊,下次仍然有積極性。並且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用簡單的藝術語言,逐步滲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運用美術術語來解釋美術作品。也可以提前給學生列個提綱,比如先從視覺感受說起,然後逐步深入到構圖、色彩、明暗等藝術觀念、藝術手法,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思想或者願望。在這樣的提示下,學生會形成一種氛圍,也就漸漸地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了。另外,學生也就會從語言表達能力中反映出自己的藝術素質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必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欣賞美術作品,同時不能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允許學生對作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把教師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在課堂中教師只是引導,不能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使自己和學生在課堂中不斷進步,不斷收穫,使課堂更靈活,更富有創造性。
同時,做為一名美術教師,更要在教學的同時尤其是上欣賞課時,培養學生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價值觀,這才是一節好的美術欣賞課。
建議:在教學中還可以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傳統的教學形式和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聲音、影象、文字、影像以及互動功能的作用,使欣賞課從一門“老師講,學生看、聽、理解的灌輸過程”,變成一門“集聲音、影象、動畫、電影等融於一體的視覺理解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去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視覺審美感受。同時,還要儘量做到課堂欣賞教學與組織參觀當地博物館、美術作品展覽等活動相結合,使美術欣賞教學與課外和校外的美術教育活動相銜接,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三
中學美術欣賞課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還能讓學生正確認識美學觀。但想上好美術欣賞課,讓學生對欣賞課感興趣,掌握正確的欣賞方法,一直是我們美術老師研究的內容。我在平常的教學中也嘗試了很多教學方法,比如小組討論、課前學生收集資料、用文字形式談談作品感受等。雖然課堂效果比較好,但讓學生真正的掌握正確的欣賞方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在以後的教學當中慢慢的進行摸索。 用心上好美術課——美術教學反思
經常有其他學科的老師羨慕地對我說:“你們美術課最好上了,不用從頭講到尾,學生興趣自然有,上課輕鬆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讓每一節美術課輕鬆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這個美術老師的造詣可不一般了。特別是在跨入新世紀,接受新教材後感覺上課越來越難,對美術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美術課要想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二,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三,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五,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應該說,課程改革給美術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僅停留在過去的以學習美術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質的內涵,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美術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養、人文素養。而這,與我對美術課美術教師的期望正好吻合。
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怎樣上好美術課呢?在思考的同時,我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
思考一:美術課前的準備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僅僅是教具的準備,它要有更廣泛的內容。比如在《春天的暢想》這一創作課裡,教具是教師的範畫,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準備了幻燈片讓學生欣賞春天的美景及各種形式的作品讓同學們欣賞、學習並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一些作品的特點,為學生進行創作繪畫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課堂資源的準備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得靠老師長期的積累。
思考二:美術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當然是重點,很多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這裡我想談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學生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課的保證,這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原則。但有些型別的美術課往往不需要學生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人合作完成,同學們湊在一起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並非無效。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不需要學生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創作,可以畫在桌子上,可以“亂塗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說,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課堂必須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往往會抹殺學生的個性,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怎樣兼顧呢?那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縱,也不壓制。 思考三:美術作業的評價
大人看孩子的畫往往搖頭,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殊不知,孩子們的繪畫貴在無序、天然童真,去雕飾的浪漫稚拙,而且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有的學生喜歡色彩,有的學生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學生只喜歡畫抽象的形狀。所以對於作業的批改、評價應該有多重的標準,要善於發現畫中閃光的東西。
課程標準是新的,學生是新的,在教學中肯定會有更多的新問題新現象新思路值得我們去思考,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