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母愛的短文章精選
有一種感動,叫母愛,母愛過於偉大過於無私。我們無論如何的去償還,也是彌補不了母親的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1:鎖不住的目送
作者:平湖之鷹
我鎖著母親,鎖著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髮和叨嘮鎖在了四樓。她趴在陽臺邊,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陽光裡呼吸,在風雨裡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著歲月的眷顧。
最讓母親不堪的,這座灰舊的小樓還不是我的家。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母親常獨自訴說。那時的母親是孤獨而憂鬱的,她的叨嘮裡,最大的心結是走不回月下的故鄉了。
這是我工作的學校,現在也是母親沒有預計的旅店了。母親常說,無事莫如三堂。三堂,就是學堂、廟堂、祠堂。年初,我連哄帶騙、好說歹說,讓母親離開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親便意興蕭索了。我知道,離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無助、冷清和落寞了。
鎖著母親,其實是我最大的心殤。年前,要強的母親、88歲的母親,終於用一根柺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傷的,臥病一年後又奇蹟般地站起來了。只是她邁上幾步,兩腿顫顫巍巍的,讓一邊看的人更加著急。剛開始,母親在我房間裡走走,坐坐。一次,母親居然一個人走下了四樓。我看見她的時候,她坐在一叢石楠樹下,她和一個老婆婆在大聲地閒聊。兩位耳背的老人,大多聽不清對方講的什麼,但這不影響她們交談,她們聊得那麼的開心。
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親不見了。我找遍了整個校園,不見她的柺杖,也沒聽見那熟悉的叨嘮聲。我走出校門,看見母親了。她坐在路邊,正在揉著那條萎縮的腿腳。我很生氣,大聲地凶她:“誰叫你出來的?再摔一次怎麼辦?碰著車了怎麼辦?走丟了怎麼辦?”
母親怯怯地看著我,像個做錯事的孩子:“唉,再不出來了。我就想看看這條路能走到哪裡。”我沒聽她細說,我一把馱起母親。我直起身的一瞬,心裡微微一疼。母親是那麼輕,好像我揹著的是一片葉子,又像是我揹著的小時候的女兒。
我揹著她,輕輕地,走過一片豔陽,走過學生的目光。
這以後,母親不出去而我上班時,我便鎖著母親了。
鎖著母親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燙著了,更怕她年邁的孤獨了。有次,我出門,母親明明是坐著的,可我走出樓道,偶一回頭,母親趴在陽臺上了,她一動不動的看著我。這種情形,小時候母親送我上學、迎我回家是常見的,可這時候她的目光裡多了一份依賴和不捨。
母親是聽不見我的腳步聲的,她一定在心裡默數著我的步履,數著我走下四樓、三樓,再看我走出一樓的那一刻。我想母親是老了,她能看見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親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達不了遠方,但她渾濁的目光總能鎖住兒子的背影。即使人來人往,親情這個座標,母親說什麼也不會丟失的。
陽光滿天時,母親喜歡看雲,喜歡看落在陽臺上的麻雀,喜歡看樓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陽臺上的母親叨嘮更多了,我想母親此時更落寞,一定在回想著她青春的往事。
每次上班,當我落鎖的那一刻,母親便走向了陽臺,她會準時地守候在陽臺邊。她目送著我的離去,搜尋著我漸行漸遠的軌跡。
我狠心地,有時是快速地逃離樓外那塊平地。當我走入石楠樹下時,我閉著眼,靜靜地站一會,我輕輕地說:
“母親,我會很快回來的”
關於2:寸草心·且行且珍惜
作者:瀟軒聽雨
五月,入夏前夕,正是雨季時節,伴著雨季到來的,還有一個節日,那是一個沉重的節日。
每每提及“母親”這兩個字時,我總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母親”這兩個字太沉重了,她帶著沉甸甸的愛,讓我不敢輕易去褻瀆她的聖潔。而比“母親”兩個字更為沉重的是:母親節。
一年365天的操勞,換來的是“母親節”三個字。每年母親節那天,空間裡、論壇中、微博等滿屏的都是對母親的祝福與感謝,也千篇一律的都是那幾句話。曾經,我也這樣在空間寫過祝福的話,更寫過感恩的詩,這是第一次覺得“母親節”這三個字非常的沉重。 現在想來,對於那些母親而言,那些祝福和感恩的話,她們看不見、聽不見,更是不在意,因為母親在意的只是心意。我的母親,很平凡、很普通的農村婦女,她不識字,不懂普通話,她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操勞、忙碌、嘮叨。現在回想起來,空間裡的祝福與感恩,十分諷刺,母親,她要這些,又有何用?
我喜歡看書,看優美的文章。每次,看到那些關於母親、關於母愛的文章時,總會被她們感動、為她們流淚。我以前也經常會落淚,但是,真的不清楚在無數次的流淚和哭泣中,有沒有一次眼淚是為母親而流的。在家裡,從小到大,看到更多的都是父親的忙碌和瘦弱,父親佔據了原本屬於母親在我心中的那個位置,我很清楚母親需要的是什麼,但卻從來沒有給過。
印象中,我為母親洗過頭髮,為母親剪過指甲,僅此而已。
而母親,每次回家的時候,總能從左鄰右舍的口中聽到她對我的擔心。對於我而言,母親不像父親,父親給了我成長必須的資本,給了我讀書受教育的機會。而母親,給我的除了乳汁,便是那普普通通、再平常不過的飯菜。如今,自己隻身在城市,我喜歡洗手為自己做飯炒菜,但是,這些飯菜總少了一份記憶中應該有的味道—母親的味道。對於天下所有的主婦而言,為家庭、為兒女,付出的就是凝聚在一粥一飯裡的悠悠寸草心。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不知道別人身上穿的衣服有沒有補過,但是我穿過,小時候,穿的衣服很大一部分是打過補丁的衣服,這些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縫好的。小時候,祖母曾經常讓母親幫忙穿針,然後看祖母一針一線的縫補,我也是在母親和祖母的教導下學會縫補衣服的。直到現在,每次回家,祖母總會讓我幫忙把針線穿好,預備需要縫補衣服。現在,雖然不需要再穿打補丁的衣服,但是,我依然在行李中帶著針線,以備縫一粒釦子,縫一個袖口,去體會穿針引線的感覺。
初小的時候,中午飯是在學校吃的,那時候,人人都是早上上學時便帶好中午的便當,那時候,母親,起的永遠是最早的一個,燒火、炒好米飯後,才叫我起來。高小的時候,需要住校, 一週回家一次,每個週一的早晨,離家時,帶走的除了書本、除了那足夠吃一週的飯菜之外,還有母親的期望與牽掛。直到初中,帶到學校的米由我自己準備時,母親都是在旁邊看著,看著我帶夠那些東西。每當村裡有人過壽,發壽餅時,她會藏一個在米缸裡,留給週末放學回來的我。想吃湯圓、燒餅時,只要我開口,當天必然能夠吃到。
現在,我已經有好幾年沒有吃過母親烙的燒餅、煮的湯圓了,偶爾還會懷念當年的味道,只是不知道母親,是否也會懷念當初烙燒餅的日子。記得以前每到清明的時候,不管春耕再忙,家鄉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去採艾葉做艾葉粄,那些熱乎乎的艾葉粄、九層糕、都盛滿了我們童年的回憶。而如今,我也忘記母親有多少年沒做過艾葉粄和九層糕了,也許,是自我從高中離家上學開始吧。
這些事,雖然很小,但是卻凝聚著母親一寸一寸的心意和母愛。對於母親、對於母愛,母親不求回報、我們也無法回報。 知道許多女孩、男孩會為自己的另一半洗手做羹湯,但是,很少有聽到當兒女的為父母洗手做羹湯。我們從嬰兒長大成人,吃過的飯凝聚著母親沉甸甸的愛,那麼,正直風華的花樣男孩、女孩們,請你們為自己的母親洗手做一次羹湯吧,讓母親在母親節這一天,放下這一切,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節日。
生命規律所定,終有一天,我們要面對與母親的永別,那時,我們也已為人父母,別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從現在起,帶著感恩,帶著那悠悠寸草心,且行且珍惜!
關於3:一個媽媽對女兒的講述
作者:楚湘無痕
女兒二十週歲了。
這段時間,腦海中不時回想女兒這二十年來的點點滴滴,心想將這些記憶記錄下來,也是一種紀念。及至落筆,才知事雜筆枯。那麼,就信馬由韁,筆隨心走吧。
幼時的女兒與同齡人迥異,不愛動畫片,不喜小人書,不與人嬉戲。幼兒園的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女兒則孤坐一隅,愁眉苦臉。“媽媽,你早點來接我。”每天出園回家到第二天去幼兒園路上,女兒執拗的哀求是難以淡忘的魔咒。生病打針,從走出家門一直要哭到針打進血管。極度認生,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以外的人面前,如同驚恐小鳥。媽媽一度懷疑女兒有“自閉症”,但又似乎不是,在家中的表現帶給我們很多開懷、是慰藉。女兒愛乾淨,連媽媽親一下,都要忙著擦臉;女兒特勤勞,為媽媽洗襪子、拖地,忙得不亦樂乎;女兒喜探索,爸爸的剃鬚刀、媽媽的花劍都是她“科研”的物件……
擔憂女兒的內向孤僻,媽媽做著各種努力。以美食“誘惑”周邊的小朋友上家裡來,寄望能激發女兒玩樂的慾望。單位有活動也帶上女兒,鼓勵她與小朋友一塊玩。每個週末都帶著女兒逛超市;每晚編各種勇敢孩子的故事哄女兒入睡。商量式地鼓動女兒學學琴、練練字畫,以此增加女兒跟陌生人相處的機會……效果逐漸顯現,女兒慢慢地不再牴觸與人相處,雖然還是抗拒幼兒園,但表示願意上學前班。於是,女兒四歲半進了學校的學前班。
懵懵懂懂地,女兒開始了學習生活,二年級才知道六十分是及格線。這個時候,她也有了一、兩個玩伴,但還是不太合群、膽小怕事。四年級一不小心當了班期中考試“狀元”,憂鬱地跟媽媽說:“我不想當第一名”。問她為什麼,她說班上的第一名是班長,要管全班的。原來這傻妮自作多情了,以為當了第一名就必須當班長而惴惴不安。
女兒的學習,媽媽基本是放手的,一是不想給她更大壓力加重“自閉”,二是希望消減她的依賴思想,引導她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剛開始,女兒忠實於老師的指示,要媽媽監督她背書檢查其作業。被媽媽一口拒絕:“媽媽的任務是工作賺錢,你的任務是讀書學習,檢查作業是老師的事。如果需要媽媽簽字,那好,你認為自己背得出課文,或者做好了作業,就說一聲,媽媽會簽字,但媽媽絕不負責檢查你任何作業的對與錯。”如是幾次,女兒深知依賴媽媽把關學業是妄想,從此不再向媽媽報告學習事項。四年級的暑假,其實媽媽已經觀察到女兒很少做作業,而是毫無目的地寫寫畫畫,媽媽也忍住不說。第二天要報名了,女兒的暑假作業三分之二是空白。她終於慌張起來,老老實實向我坦白。報名前夜,媽媽和女兒一起做她的暑假作業直到零點才做完。這樣的“大事”,媽媽沒有罵她,只是沉著臉問她知不知道自己錯的很離譜,不要再有下次。這以後,女兒學習完全自律,無須操心,小學期間幾乎每學期都要當“好乾部”、“優秀學生”。
“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是媽媽從小對女兒的忠告。女兒不願參加興趣班、補習班,學琴、練字堅持了一個月就退出了。媽媽雖然心懷遺憾但還是堅持尊重女兒的選擇。後來,女兒自己要求學游泳、學羽毛球,且學得有模有樣。初二時,女兒強烈要求去市一中上學。媽媽從內心上來說是希望女兒就在本地礦區學校上學,好給予生活上全方位照顧。但女兒堅持要去,媽媽還是選擇支援,只是告訴她,路是自己選的,一個人在外可不能哭天抹淚,要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初三上學期,女兒遭遇學習瓶頸,鬱鬱寡歡。媽媽仔細詢問,耐心分析,告訴她學習知識只是豐富自己,通往幸福人生的路有很多條,升學不是唯一;不管選擇那條路,只要是能使自己心靈安寧的,媽媽都會支援你。聽著聽著,女兒臉上的陰霾漸漸散去。
高中三年,為求學方便,應女兒的要求,校外租房。因為嚴重暈車等原因,媽媽沒有像周圍其他家長那樣週末就往市區奔,甚至沒有去開過家長會,沒有見過女兒的任何一位老師。有這樣一位不理孩子學業、置身度外的“奇葩”媽媽,女兒早早學會了自己打理自己的學業和生活,儘管有錯有漏,但總算磕磕碰碰地走到了大學。如今,女兒即將大四,又迷上了專業外的軟體程式設計。媽媽儘管不喜歡女兒做這樣枯燥的事情,但還是選擇支援女兒去省城參加相關培訓,就當是增加女兒的學識和技能。
正是在高中階段,女兒開朗、活潑的一面漸漸顯現,有了一幫同學朋友。大學以來,女兒努力求學,積極參與學校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廣交朋友,年年拿回獎學金,給媽媽帶來很多安慰。女兒每天要和媽媽通通微信、QQ,交流中,媽媽更欣慰地發現女兒有著自己極為欣賞的個性:豁達善良、寬仁達理、善解人意,看問題不偏激,待他人不刻薄。只是,媽媽覺得女兒不善打扮,衣著普通、素面朝天,忍不住嘮叨了多次。那天,女兒回家過週末,見她總算一付青春美少女裝扮,媽媽誇張地把她好好讚美了一番。
常常有同事、朋友交流教育方法、方式,什麼“虎媽”、“貓媽”的,羨慕媽媽在女兒教育上的“輕鬆”。媽媽總是說:教育方式因人而異,沒有最好最壞之分。孩子的教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媽媽覺得自己做得最好的,就是從女兒出生以來,一直給女兒灌輸這樣的理念:“平安、健康、開心,人生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