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職工創業經歷
創業越來越被認為是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年近40,身無分文,下崗在家,他是怎樣完成從下崗工人到千萬富翁的蛻變?
初闖創業路
2003年,郭祥盛因石首市第二酒廠停產而下崗,經過下崗失業後的陣痛和彷徨,他深深地認識到,要擺脫困境,只有自強自立,依靠黨和政府的政策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他向親友籌借來8000多元資金,在岳父的自留地上修建了一個簡易的釀酒棚,開辦了家庭式的手工釀酒作坊。這就是郭祥盛的創業之初。
偶遇良機
老郭有一個最大愛好,就是在網上下象棋,一次和棋友大戰之後閒聊,聽說現在網路上能人頗多,能夠幫助他把酒打入大型酒廠作為基酒加工。老郭精神為之一振,要是能固定為大酒廠送基酒,不僅解決了自家白酒的銷路問題,說不定還能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只是想進大酒廠談何容易?老郭不是不知道,當初他給大酒廠送過酒,可人家一聽說自己是下崗職工開辦的個體作坊時,都不願與他簽訂合作協議。
能人的高招
棋友介紹的所謂能人其實是一位資深的網路寫手,第二天,老郭真在網路上找到了棋友所說的能人,頓時挺失望的,網店裡所謂能人開著一個叫“鳴人軟文”的網路店鋪,主要業務其實是寫作,就算是個“作家”,能幫啥忙?老郭心裡煩了嘀咕。可看著棋友的面子,隨便問了問,店主的回答讓他精神為之一振。“何不為自己的白酒開啟知名度?創立品牌後人家還能看不上咱嗎?”並專門為老郭搞了一個品牌策劃方案,並答應低價為老郭全程負責廣告宣傳。
開啟財富之門
在“能人”的指導下,老郭在網路、報紙、電視上全面造勢,並在當年向國家商標總局申請註冊了“含芳”商標,打造出“繡林玉液品牌”,準確定位中端酒市場,將產品直接推銷到賓館、酒樓等終端市場。企業訂單如雪片一樣飛來,老郭瞄準時機,相繼收購石首市第二酒廠、第三酒廠,合併成立“含芳”酒業公司。2010年,著名保健酒品牌勁酒集團向他丟擲橄欖枝,合資成立勁牌酒業***石首***有限公司,在石首市江北工業園,年投資2.18億元,建設年產1.5萬噸的純谷酒生產專案。
九載創業,從下崗工人到千萬富翁郭祥盛實現了從下崗工人到千萬富翁的創業脫變。
篇二
她80年代畢業於省糧校,一直在我市糧食部門工作;她曾在廣州一傢俬營企業任財務經理,還有一份不錯的收入;她回鄉歷盡艱辛成功創辦蛋雞養殖場,去年又投資20萬元將規模做成全市最大,併為多名殘疾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她就是糧食部門下崗職工**。
為了生活,不惑之年外出務工
20xx年,年近40、工齡快20年的**成了一名下崗職工。雖突然間有點難以接受,但**只是淡然一笑:沒什麼,有一雙手就能養活自己。於是,她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無奈。一箇中年女人,想找份收入高點的工作難上加難。經人介紹,**來到廣州市,在一傢俬人營銷企業當起了出納,開始月薪不足1000元,還要自己掏錢住宿、吃飯。為了立住腳,她起早摸黑,勤奮工作,總是提前上班,推遲下班。她不但認真幹好自己當天的工作,而且力所能及地多做份外事。由於她工作認真肯幹、責任心強,三個月後,老闆就每月發給她1500元。半年業務熟悉後,她一人幹起了兩人的活,而且當天的事即使加夜班***沒有加班費***也一定完成。**有十多年腰背痛的老毛病,工作時間長了,疼痛難忍,她就靠著門框或“按摩”。寢室的女孩見她太勞累了,常常幫著按揉解除痛苦。由於勤奮敬業,不到一年,她的工資增加到20xx元,並從出納升任主辦會計。一年之後,月薪又漲至3000元,並升任財務經理。
為了創業,歷盡艱辛回鄉辦雞場
20xx年底,在廣州有一份不錯工作的**做出了一個令大家不可理解的決定——辭工回家辦養雞場。此言一出,家人和親友無一人贊成,打定主意的她誰勸也沒用。在親友處籌措了幾萬元錢,一天雞也未養過的她,靠啃書本、拜師學藝,在白楊鎮檀山村辦起了自己的企業——檀山蛋雞養殖場。
一般人只知道養殖業髒、累、苦,苦到什麼程度,只有業內人自己知道。剛進雞苗時,幼小的生命出殼當天就運到雞場,開始要30多度的室溫。裝空調是省事,但成本太高划不來,沒錢就只有多吃苦了。開始十幾天,她吃住在雞舍,日夜與小雞相伴,因為燒柴火保溫,時刻要添柴。若想偷懶,一下子添多了,火太旺,溫度太高不行,只得日夜守護,絲毫不敢怠慢。這樣她每天被熱浪薰得口乾舌燥,半個月下來,雞是稍微長大了,可以適應自然環境了,但人卻瘦了一大圈。為了節省開支,**一個人既要購料進料,又要喂水喂料,挑糞出糞,忙得不可開交。丈夫要上班,所以她總是一個人默默辛勞硬撐著。
更令人擔心的是進雞場的路太陡了。每逢下雨,拉料出糞的車都不敢來,所以飼料就卸在幾百米之外,靠自己一包包地扛到雞場。飼料不能淋溼,否則發黴則不能用。碰雨天她得搶著扛,有時累得直不起腰,卻仍不敢多耽擱一分鐘。
如果說苦和累還可以頂過去的話,那麼意外風險就令人難以承受了。20xx年,由於雞苗緊張,原來一家種雞場老闆的雞苗供不應求,他就從山東進了一批雞苗給**。誰知這批雞苗品種不行,剛到產蛋高峰期,產量就急劇下降,越養越虧本。無奈之下,她只好把雞賣掉,一次足足虧了4萬多元。家人勸其就此打住,她卻堅決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為了夢想,擴大規模發展事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的夢想就是辦一家屬於自己的企業,為家庭也為社會做點事情。雖然養雞場辦起來了,並初嘗成功,但她並不滿足。20xx年,**又努力擴大養殖量,繼續她的“辛苦之旅”。這既是因為她的事業夢想,也是形勢所迫。如今辦養殖業,苦、髒、累不說,由於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唯有做大做強才能生存下去。三年的摸索實踐,她經歷了風險,也積累了經驗,在家人積極支援的同時,**為自己的養雞場規劃了一個萬羽規模藍圖。在市畜牧水產局和白楊鎮的支援幫助下,她說幹就幹,一個月就東拉西借湊了20萬元資金,並將原來的雞舍全部推倒重建。經過三個多月的日夜操勞,一個萬羽新型規模化養雞場已經建好,併成為我市蛋雞養殖業規模最大的養殖場。目前,養殖場還安置了多名返鄉殘疾農民工就業。
回首過去,**十分感慨。展望未來,她更加信心滿懷。下一步,她將用心把養殖場辦好,為事業做大做強、為瑞昌科學發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篇三
2000年,陳鳳敏從哈爾濱針織廠下崗。
一夜之間,她彷彿從天上掉到了地下。雪上加霜的是,同年其愛人李世軍也從建築公司下崗了。
這一年,他們40歲。孩子正在上學,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生活的正常開支都失去了來源,他們的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樣。
為了生存,夫妻二人攜手踏上了創業之路。他們收過廢品,幹過熟食店,但效益都不是很好。最髒最累的活兒是收頭髮。把從理髮店中收的頭髮一點一點清理乾淨,他們累得連飯都吃不下去。但為了生活,兩個人互相鼓勵著,堅持著。
2003年,他們組建了以下崗職工為主的水電安裝服務隊。遺憾的是,服務隊僅僅運營了7個月,就被兩家企業拖欠垮了。到2004年初,他們已欠外債8萬多元,生活徹底陷入了窘境。
一次,孩子在飯桌上天真地問陳鳳敏:“媽媽,為什麼咱家的菜裡沒有肉呢?”兩口子互相對望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淚水奪眶而出。
孩子不知道,別說是肉,就是買菜,爸爸媽媽每天都是從市場這頭走到那頭,挑最便宜的買。
陳鳳敏一家三口的經歷,許多城市下崗職工家庭都曾經歷過。當他們手中的“鐵飯碗”被打碎,而又未找到其他合適的飯碗”時,他們在那種“菜裡沒有肉”的生活中頑強地堅持著。
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作為老工業基地,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一系列的變革。國企職工下崗,是這場變革中的“陣痛”。安穩的工作崗位沒有了,妻子沒了工作,丈夫下崗了……他們的生活發生了難以想像的變化。截至9月底,全省各類企業仍有89萬名下崗失業人員。
然而,他們又必須闖過這道關口。陳鳳敏和所有的下崗職工一樣,在艱苦的創業路上摸索著,前進著。與此同時,國家和社會也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在這個特殊的群體。國務院在我省進行了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推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原來職工與企業只是一紙有名無實的合約。並軌後,企業切斷了與職工的聯絡,支付了經濟補償金,接續了社會保險關係,職工拿到補償金後成為名符其實的社會人,可以自謀生路,並享受相應的再就業優惠政策。目前,全省已有163萬餘人實現了並軌,人均獲得經濟補償金8395元。此外,其他惠民政策也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點亮了一盞明燈。
就這樣,陳鳳敏夫婦在“陣痛”中,體會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暖流。
兩口子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創業培訓讓我們長了見識”
2004年,親屬瞭解到他們的情況後,主動借給他們一套38平方米的車庫做生意,並提供了啟動資金。夫妻二人覺得生活又見了光亮。
他們起早貪黑地幹。李世軍每天早晨兩點起床去進貨,兩口子一忙就是一整天。然而,買賣做得還是不盡如人意。由於經驗不足,他們又一次虧損了。幹了三四個月,也不見有轉機。二人的心裡徹底沒了底兒:怎麼辦?
就在這時,哈市勞動保障局打來電話,邀請他們免費參加SYB創業培訓班。夫妻二人如同見了救星,一頭扎進學校。在這裡,他們不僅懂得了怎樣理財,如何經營,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慰藉:下崗不僅僅是下崗職工自己的事,它牽動著各級政府的心。他們不是孤立無援的。
李世軍拿出夫妻二人的“哈爾濱市創業培訓合格證”給記者看。兩個紅色的小本是他們心中的一團聖火。李世軍說:“我們的學習是免費的,但政府卻是有投入的。如果我們做不好,對不起政府。”簡單的幾句話卻是那樣發自肺腑。
或許是從培訓班得了“真經”,回來後兩個月,他們的小吃店出現了轉機,“回頭客”越來越多。夫妻倆前堂後灶忙個不停,欣喜的笑容掛在臉上,生活是那樣充滿希望。
許多下崗職工像陳鳳敏夫婦一樣,雖然有創業的願望,卻不知從何處入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各級政府著手解其燃眉之急。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基層的鄉鎮,各種培訓機構成了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孵化器”。創業培訓則為那些有開業條件和創業願望的下崗失業人員指明瞭方向。越來越多的下崗職工通過創業培訓學到了“ 點金術”,他們開始信心十足地闖蕩市場,尋找“金子”了。
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有關人士介紹,今年前9月,我省共為 27萬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了再就業培訓,培訓後有18萬人實現了再就業,再就業率為 71%。同時,對近3萬名有創業願望和開業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進行了創業和開業指導,1.6萬人成功創辦企業和自謀職業,創業成功率60%,新創就業崗位近5萬個。培訓為下崗職工再就業搭建了一座“金橋”。
夫妻倆連聲讚歎:“小額貸款使我們的生意錦上添花”
小吃店火了。很多顧客為了就餐而等座位。面對這種情況,只有擴大營業面積,才能增加效益。可是囊中羞澀,兩個人左思右想,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突然,他們的眼前一亮:可以到商業銀行申請小額貸款。兩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膽突突地去了。沒想到的是,哈爾濱市商業銀行利達支行的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詳細講解了小額貸款的優惠政策。很快,陳鳳敏從商業銀行取得了2萬元貸款,擴大了營業面積,他們的第二家店———蘭州拉麵館順利開張了。
“小額貸款就像一場及時雨,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從天而降。更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們精神動力,讓我們有從頭再來的勇氣和信心。”陳鳳敏真誠地表白。
經過苦心經營,他們的小吃店越來越興旺,營業規模一擴再擴。今年3月,他們又用這兩年掙的錢,把蘭州拉麵館旁的房子買了下來,設了單間。小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
飲水思源。夫妻倆一再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眾人的幫助下獲得的,他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社會。他們經常義務為市民修暖氣、自來水,通下水,並且年年捐款,送還揀失錢物1萬餘元。這對下崗夫婦因此獲得了“黑龍江省特色文明家庭”的美譽。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幕場景:政府開發的交通協管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安置給被稱為“4050”人員的就業困難群體;下崗職工做生意,不但可以申請小額貸款,還可以享受到免稅與免費的優惠;失業人員可在就近的街道或社群享受到就業服務……這些政策,都是政府“積極的就業政策” 的一部分。就業是民生之本,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今年前9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6.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7.2萬人。
採訪中,陳鳳敏夫婦拿出了他們的“再就業優惠證”。在這個綠色的小本里,記錄著夫妻二人享受的各項優惠政策:創業培訓、小額貸款、工商、稅收全免。撫摸著這個綠色的小本,回想起當初下崗時的
情景,兩個人不禁感慨萬千:下崗是不幸的,但也是機遇。抓住這個機遇,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陳鳳敏夫婦的創業故事,是我省無數下崗職工再就業故事中的一個。“心若在,夢就在,天地間還有真愛……”他們在“真愛”中,在社會構築的強大的“就業網”中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