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優秀教案及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成功之處在於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鄉愁》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鄉愁》教案

  【教學設想】

  通過作者簡介,瞭解詩人情感根源,反覆誦讀,體會詩人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目標】

  一、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裡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請同學們將收集的“鄉愁”詩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於南京。因眷戀母鄉,神遊古典,自命為“江南人”,亦自稱“陵少年”。歷任臺灣師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曾在美國講學四年。作品多次獲文學大獎,詩文皆有很深造詣,梁實秋評價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詩集有《舟子悲歌》《藍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繆思》《掌上雨》《聽聽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後來定居於臺灣。余光中更是在大陸生活有二十餘年。二十年的生活積澱,二十年的故園情深,因而,祖國大陸更是他的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而席慕容,她的故鄉,在她的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於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長大。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絡,故鄉同樣是她的靈魂的歸依。因而,在這兩位詩人的作品中,都瀰漫著無限的鄉愁。

  三、指導誦讀,品味欣賞

  1.通過反覆朗誦這首詩,我們可體會到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明確: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明確:少年時——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後——船票——夫妻分離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

  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麼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明確: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後,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到後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線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裡,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如瀑布直落心田,橫溢四處,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詩到這裡,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四個對應物,都顯示了漂泊、隔離、絕別、可望而不可歸的離愁別緒。

  4.學習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詩,同學們能不能用形象的語言即興表達出你想家的感覺呢?

  四、反覆吟詠,揣摩精妙

  請從不同詞性揣摩《鄉愁》的美:

  1.時間詞美:“小時侯、長大後、後來、而現在”這些詞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遞增;

  2.名詞的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3.數量詞的美:“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在於它們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4.疊詞美:“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韻感,富有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詞美:“這頭、那頭、外頭、裡頭”這些方位詞,顯示了空間的距離,反覆應用使人感受到一種字字關情、琅琅上口的韻律。

  《鄉愁》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首先,匯入時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積累的表達鄉愁的詩句,讓學生明白積累的重要,然後引出新課。

  其次,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與詩人在詩歌中所迸發的思鄉愛國之情產生共鳴。其間的聽課文朗讀錄音能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節奏,給學生有一個模仿的標準,對下一環節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從教學過程看,朗讀的形式靈活多樣,有學生的自由朗讀,有學生的個人試讀,還有聽課文朗讀錄音,全班同學的集體朗讀。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覆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為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為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再次,在品味詩歌的意境這個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在這裡,既有學生個人的見解,又有小組集體的智慧,小組成員間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畫面的情景,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最後通過拓展延伸,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其中的仿寫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

  不足之處:課堂節奏有點前鬆後緊,在仿寫指導上做得還不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努力探討並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