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優秀教案及反思
《在山的那邊》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在山的那邊》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在山的那邊》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標:
學生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讀中把握內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蘊,培養和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歌的總體形象,感悟詩歌的思想內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層含義。
【學習方法】:誦讀法、引導法、探究法
【教學用具】:投影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匯入:
***由提問法引入本課***同學們,你們爬過山嗎?當你歷盡艱難登上山頂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為什麼呢?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當你懷著喜悅的心情登山山頂以為會看到滿目風光時,展現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巍峨更加險峻的高山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你是會繼續攀登高峰,還是打道回府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看看這位多才的詩人是如何抉擇的。2、走進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均縣。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出版的詩集有《紀念》、《遊動懸崖》等。《在山的那邊》是王家新在1979年寫的一首詩,當時他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學生。《在山的那邊》起源於作者的童年經驗,與他童年的挫折經驗以及在這種挫折中日見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關。
3、探究學詩的方法。
***1***瞭解詩歌的一般常識。
詩歌,是與散文、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一般分行排列。
***2***方法探究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和品味。
一要讀準字音;二要讀出節奏;三要讀出情感;四要讀懂內容。
4、誦讀詩歌,進行多遍誦讀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解釋詞語。
***3***結合已學會的字音和詞語,自由放聲朗讀課文,熟悉文字,然後齊讀。
5、教師範讀,在聽老師讀的過程中,同學們邊聽邊思考一下,這兩節的詩歌在讀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情感變化?***每次情感變化,都請一個同學起來範讀,然後全班齊讀***
明確:第一節:疑惑、嚮往---半信半疑---充滿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節:堅決、肯定---興奮、驚喜
6、根究探究出的情感齊讀全文。
7、提問:山的那邊,究竟有什麼呢?
明確:小時候:媽媽說是海,我看到的是山
長大後:用信念凝成的海。
8、小時候的“山”和“海”與長大後的“山”和“海”意義一樣嗎?
明確:小時候的“山”和“海”是現實的山和海,長大後的山代表著困難和挫折,海代表理想,而爬山則代表了克服困難和挫折的過程,這裡用了象徵的手法。
9、小結:
詩中的“山”象徵著困難,“海”象徵著理想,而不斷爬山意味著不懈的奮鬥與努力,要實現理想就要堅持不懈地去奮鬥。
10、拓展延伸: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會有無數座山峰等著你征服或已經被你征服,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歌給你的啟示。
11、最後,請同學們合上書本,讓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朗讀視訊,用心聆聽朗讀者的傾情演繹。
12、在聽完李璇璇同學的朗誦之後,你們一定也心情澎湃,那麼讓我們用最飽滿的熱情最後再朗讀一遍這篇文章,為這節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山的那邊》反思
在學習《在山的那邊》時,我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從而領會詩歌的深刻內涵之後,要求他們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是怎樣戰勝遇到的各種困難的。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令我欣慰,但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語文教師如何從知識和情感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恰當引導。
適時點撥,恰當指導,訓練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位同學敘述了她當班幹部時遇到的困難。她是這樣說的:“我五年級時當上了班幹部,可我的同學們故意為難我,不聽我的安排,另外擔任班幹部還耽誤我的學習時間,我好苦惱!後來我終於被評上了優秀幹部,我戰勝了我自己!”聽了她的發言,我對同學們說:“她談了她所遇到的困難,我們為她戰勝困難而高興,但是,你們從她的發言中聽出了什麼問題嗎?”同學面面相覷,都說不上來。我說:“你們知道她是如何戰勝困難的嗎?”我這樣一提醒,同學們恍然大悟,紛紛搖頭說不知道。我因勢利導,提到了表情達意時要突出重點***如何戰勝困難***這一問題。這樣的點撥對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寫作都有很大的好處。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態以及健全的人格。
一位女同學談起了父母的離異。她哭著說:“聽到爸爸和媽媽要離婚的訊息,我的頭懵了,我恨他們不顧我的感受,當時甚至有了死的念頭。於是我放棄了學習,我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了。後來一位朋友要我把對父母的恨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我聽進去了,發奮學習,把落下的功課趕了上來。我終於戰勝了自己!直到現在我還是那樣恨我的父母。”許多同學流下了眼淚,在我的心裡也引起不小的震動,我說:“你能從爸爸媽媽離異的陰影中走出來,很好!但是你要相信:爸爸和媽媽分開了,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但決不是因為你的原因,他們還是會像從前那樣愛你,所以你不應該恨父母,要學會理解父母,他們也有他們的苦衷。”她似乎聽進去了一些,考慮到課堂時間關係,我對她說:“我們以後單獨談,好嗎?”後來我找她談了幾次,她已經試著理解父母,也逐漸消除了對父母的仇恨。我認為這樣的思想工作很有必要,能讓她有一種健康的心態面臨所遇到的各類困難。
因勢利導,適時鼓勵,引導學生學會堅強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培養堅強的性格。
一位同學含淚講述了她媽媽的病情。她說:“我的媽媽是一位嚴重的腎病患者,自從她生病後,我傷心極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整天想著媽媽的病,沒有心思學習了。但是,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努力學習,用好成績來安慰病重的媽媽。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我的成績提高了,媽媽十分高興!”我當場鼓勵她繼續振作,用好成績給媽媽以信心。看得出,她的眼裡有了自信與堅強。
這節課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但學生的發言還時常縈繞在我的腦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要用心聆聽、感知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關注、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面臨的問題,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有責任教會學生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