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下冊作文寫我心中的孟子
孟子對道德主體的人本關懷觀,預示著社會對人的道德要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供大家參考借鑑!
篇1
孟子始終是一個不得志的理想主義者。雖然充滿了人性思想的光輝,但是和他的宗師孔子一樣,嚴重脫離了當時的現實,空談主義,於當時治國平天下無現實意義的幫助。
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有哪個王可以耐心施仁而化天下?
孟子的仁道簡直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幻想,充滿了書生樂觀而缺乏變通的意見。
我覺得孟子的思想最多不過是作為一種道德的範本,永遠也難以成為治國的主力教條。
孔子是一個謹慎慈祥的老頭,莊子是一個任性好遊的浪者,而孟子更像一個躊躇滿志的青年才俊。
孟子的口若懸河多少帶有狡辯的意味,他似乎忘了其宗師孔子的教誨:敏於行而訥於言。
相對於孔子的低調,孟子顯得非常張揚,動不動說“王天下”、“王道”,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一點孟子倒表現的很到位。
孟子高調,不謙虛,這和他的宗師孔子有鮮明的區別。讀他的言論,十分富有激情,但是實在缺乏孔子那種充滿偉大思想的光輝。
孟子裡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篇2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氣;勇氣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暫時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變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們努力於物質遺存的碎片中,尋找和發現人類精神和智慧的交集。信仰使我們能在變化多端的時代,以淡然自若的瀟灑決勝於千里之外;以遊刃有餘的技能突出於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儻抒寫生命的美好;在時代的競爭中,成為坦然面對的真正英雄。《孟子》所教給我的正是一種信仰,一種生生不息、獨立自強的精神。
讀《孟子》,讀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義”字貫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觀,如果“仁”是愛人的話,那麼“義”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愛的話,那麼“義”就是廣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話,那麼“義”就是豪舉,在孟子的“義”裡,凝聚著心中裝有集體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僅是戰國時代的美男子,更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化身!他愛憎分明、疾惡如仇、當仁不讓、反對戰爭、蔑視強權,都源於他高尚的人格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導我們要堅守做人起碼的道德底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勵我們要培養堅貞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讀《孟子》,讀出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就告訴我們磨難是成功必經之路。《孟子》告訴我們:苦難和挫折是人生的標杆,往往更能測出一個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美麗之處,也並非上游河水的浩蕩,而是水到斷崖處,那奮不顧身的向前飛躍。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不經歷挫折、泥濘,不通過在困難中鍛鍊自我,又怎麼到達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有正確面對挫折,厚積薄發,才能擁抱成功,享受幸福
讀《孟子》一書,學孟子精神,就是要學習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學習孟子的“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要學習孟子的正義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回報社會。
《孟子》告訴我,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走在生命的大河兩旁,修身,正心,不怕風吹雨打、堅持信仰,使其中穿枝撫葉的行人踏著荊不覺得苦,有淚可落但沒有悲涼!
篇3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啊,人需苦才知甜,苦與甜是既相對,也共生的兩項。老天若要把大任降於平凡之人,必定會讓此人受苦,苦後方有甜,人往往都是隻想獲得甜,不想經歷苦,然而,他們往往都錯解了甜的真正意義。甜也就是成功,通常,成功的喜悅不在於達到理想的高度,而是享受了成功門前獲取鑰匙的過程。如果老天真的要把大任給平凡之人,定會讓其享受甜的過程,而不是甜的結果,過程大於結果,結果不等於過程。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裡,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裡,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舜的耕田換來了成功,管夷吾的監獄過程也換來了成功。通常,人們都不會想要成功前的苦難,但是每當你成功了,你會珍惜那些苦難的回憶。“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始於苦難。”每當你成功之時,你會想:那時我就要退縮了,我又挺過來了來了……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