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第五單元優秀作文寫我眼中的孟子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使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成為完整體系的第一人。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希望能幫到你!

  篇1

  為士大夫者,非堯舜之道,不陳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題記

  他,一個平凡至極的人。他沒有秦皇漢武的創舉,他沒有商鞅範彝的謀略,他更沒有富可敵國的財富,沒有位高權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沒有指點江山的霸氣。與他們相比他只是繁星中的點點火星,如此的微不足道。但他演繹出了他的史詩,平凡中的不平凡,他便是孟子。

  他,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體,他認為哲學的思想中最高的範疇是天。

  他,在那個戰火的年代了,在那民賤君貴的不平扥的時代中。他傲然站出來,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藐視王權的思想。他將所有人無論貧賤,無論高低平等看待,在他的眼中人人平等,“聖人與我同類者”他的傲然如此。

  他,一個身如草芥之人卻心繫天下。走訪四海,關心民生,面對王權,他無所畏懼,直諫而言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王權至上的年代中依舊無法動搖他的思想。面對高位的誘惑,生死的威迫他依舊保持著本心。與人樂樂而非獨樂樂,這便是他的樂。

  他,如大海包納以為。他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不善,水無有不下。面對不善,他用善去感化,面對不仁,他直言請柬“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他提倡仁政,而仁者無敵正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一介平凡書生,卻成為了使人眼中的勝任聖人:他,一位平凡的老百姓,卻無視金錢名利的威誘:他,一個平凡的子民,卻捨生於直言進諫的艱苦道路上。

  他,一個平凡的人,卻在我們每個人之上,他擁有著天一般的胸懷,一樣的淡然。他,瞰破了天道,看透了紅塵,他所為的,只是保持本心。

  篇2

  我是在一個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靜。寂靜中,我直視著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種被稱為“憂鬱”的東西。

  孟子的思考極為縝密,孟子曾提出一種關於“人”行為的準則:“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無此四者,非‘人’也。”雖然,孟子對人行為準則的詮釋,並沒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將孔子側重個人修養的“仁”和“道”,發展為一種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過這樣的一種小康社會:“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我想他的這些想法一定遭到當時許多人的冷嘲熱諷,可他全然不顧,堅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無疑,孟子是一個思想家。這種思想,源於他對當時人民苦難的思考,源於他對當時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戰國群雄逐鹿的混亂時期,孟子的這些思想,則是許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雖然,孟子滿肚子的治國韜略,雖然他也像孔子一樣,四處遊說諸侯,可無人採納他的意見,以為他的主張“迂遠而闊於事”。他只得在65歲以後,沮喪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樣授徒講學。

  我無法沿著孟子的腳印,去追隨屬於孟子的那充滿屈辱和堅韌的歷史,但我還是從孟子留下的文字裡讀出他的錚錚鐵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儘管,現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裡,嗤之以鼻,但我卻從“大”那簡單的筆畫中,看出一個頂著天的“人”。

  這“人”,充滿著一種叫著剛烈的東西,他遠遠不像孔子那樣“溫良恭儉讓”。當生與義不能兼得,他寧可取義,也無意苟且偷生;當死與不義不能同避時,他寧可赴死,也不願躬行不義。“捨生取義”,看似簡單的四個字,讀出的卻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氣。它曾激勵過多少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準則。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把這些文字存放在歷史中,歷史為之而光彩;把它們拿出來放到現在,依然充滿了一種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為持久的。

  篇3

  手捧戰國典籍,目視諸侯紛爭。硝煙還未散盡,土塵又重重揚起。刀與戟相撞的聲響,王與侯爭霸的號角,合成戰國流動的歷史圖畫。

  我站在著歷史的畫面前,看著你昂著頭挺著胸自信地走來。用你洪鐘般的嗓音,誦讀你傳世的儒經。徹耳清心之音,撥開茫茫歷史霧靄,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響徹華史。

  多年的戰亂,河山早已滿目 俯視中原大地,“民有飢色,野有餓殍”,你心中是怎樣的酸楚。於是你慈悲的心腸,你為民請命的豪舉,便顯現在一次次的苦心遊說中。你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王則勃然大怒:哼,君為輕?君為輕我當什麼王?!你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可樑襄王心裡嘀咕:不殺人?不殺人打什麼戰,又怎奪得了天下!你又說,“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窮”者們於是以“善其身”來自我安慰,而“達”者們誰又能“兼濟天下”?多數是明哲保身,躲得遠遠的罷。

  自古才子多孤獨!任你跑破了鞋底,憑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說破了脣舌,還是話斷了歷史,仍然沒有一個君王願意實施你心中的王道。於是你由孤獨變的孤傲了。齊宣王稱病,你也稱病。君王有什麼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可歷史決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傳播者,不能做“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了君王。你開始蔑視統治者,見了樑襄王后說,“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這樣的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可你不怕。難怪後來的李大詩人也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激越之語,是受到了你的影響的吧。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圍煙塵這麼重,你顯然已經“昭”不過來了。你漸漸疲憊了,但仍心存希望,於是向當權者發出最後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齊國田氏卻廢姜氏而成為諸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仍然是齊國因“附於秦”得一夕安寢,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終繼五國遷滅”。唉,他們不聽,也只能隨他們去巴。

  硝煙仍在不斷地湧起,紛爭還在無奈地繼續。你也只能淚眼朦朧地心痛萬分地看著哀鴻遍野屍骨滿地。硝煙埋沒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愛民之情顯得更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懷顯得更為高貴!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