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學習型團隊的重要性
摘要:一個團隊學習的過程,就是團隊成員思想不斷交流、智慧之火花不斷碰撞的過程。英國作家肖伯納有一句名言:“兩個人各自拿著一個蘋果,互相交換,每人仍然只有一個蘋果;兩個人各自擁有一個思想,互相交換,每個人就擁有兩個思想。”
20世紀初,英國的鄉村有一套牛奶配送系統,將牛奶送到顧客門口。由於牛奶瓶沒有蓋子,山雀與知更鳥常常毫不費力,便在顧客開門收取牛奶前,先一步享用。後來,隨著廠商加裝了鋁製的瓶蓋,山雀與知更鳥便不再擁有這“免費早餐”。但到了50年代初期,當地的所有山雀***約100萬隻***居然都學會了刺穿鋁製瓶蓋,重開“免費早餐”的大門。反觀知更鳥,卻只有少數學會,始終沒有擴散到大多數。
很明顯,山雀經歷了組織學習的過程,藉助個體的創新技能,傳送給群體成員,成功增加了族群對環境的適應力。但問題是,為什麼山雀可以,而知更鳥卻不能呢?
生物學家發現,山雀在年幼時期,就已習慣和同類和平相處,甚至編隊飛行。而知更鳥則是排他性較強的鳥類,勢力範圍內是不允許其他雄鳥進入的,同類之間基本上是以敵對的方式溝通。因此,雖然兩者同屬鳥類,但和諧相處的山雀,比起互相敵視的知更鳥,更能學習互助,進化程度更高。
由此可見,在一個群體之內,如果內部競爭太激烈,成員之間互相爭位敵視,就難以發展成一個學習型組織。要成為學習型組織,先決條件是必須有和諧的內部氣氛,組織內的成員才能互相分享知識。
有些企業的管理者誤以為內部競爭越強越好,甚至刻意製造很強的競爭文化,自以為這是高明的管理手段,殊不知只是在帶領企業步知更鳥的後塵!
我們正是要創立一個真正的學習型組織,輕鬆和諧、相互學習、團結協作、分享創新! 縱觀國內外,一些著名企業的發展,無一離開“學習”二字。美國排名前25位的企業中,有80%的企業是按照“學習型組織”模式進行改造的。國內一些企業也通過創辦“學習型企業”而給企業帶來了勃勃生機。
汪中求先生在他的《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寫道:在創業過程中,“第一代老闆靠膽子,第二代老闆靠路子,第三代老闆靠票子,第四代老闆靠腦子。”毫無疑問,進入21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不管是作為創業者,還是守業者,一定要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競爭。作為員工,也只有不斷學習,使自己成為“知識型員工”,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現在,一個新觀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這就是:“培訓是最大的福利。”許多企業也不惜重金使員工接受新觀念,充實新的知識。培訓是間接投資,雖然培訓不是今天投一萬元,明天就立刻能產出二萬元的利潤,但是隻要堅持下去,那些善於學習的團隊一定是最後的贏家。
一個團隊學習的過程,就是團隊成員思想不斷交流、智慧之火花不斷碰撞的過程。英國作家肖伯納有一句名言:“兩個人各自拿著一個蘋果,互相交換,每人仍然只有一個蘋果;兩個人各自擁有一個思想,互相交換,每個人就擁有兩個思想。”
如果團隊中每個成員都能把自己掌握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拿出來和其他團隊成員分享,集體的智慧勢必大增,就會產生1+1>2的效果,團隊的學習力就會大於個人的學習力,團隊智商就會大大高於每個成員的智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給一個人一條魚,你只能餵飽他一天;教會一個人釣魚,才能使他一輩子不會捱餓。
作為團隊領導,不但要自己會釣魚,還要教會員工釣魚。
給人以魚只能使他“做對了事情”,授人以漁則可以使他“以正確的方法做事情。”不僅要做正確的事,還要正確地做事,這是活到老也要學到老的事。 ——李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