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三年級是個過渡年級,所以語文老師們在教學後應該及時進行反思,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1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我不得不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和時間賽跑》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著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2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開創教學的新天地。

  2

  《1.燕子》教學反思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多麼優美的文字,多麼生動的描述,在我搖頭晃腦地為學生朗讀《燕子》一課時,卻發現學生們並沒有被我的激情、被書中的文字所感染。為什麼呢?燕子可是學生們經常見到的,而文中又描寫得這麼形象、這麼可愛,怎麼會引不起學生的共鳴呢?就在我產生疑問時,我發現班裡多半學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來,窗外正有幾隻燕子在嘰嘰喳喳,我突然意識到,該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把書中的語言文字和自己的觀察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看風景、學會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兒時的歌謠被孩子們快樂地哼唱著,在陽光下,在校園裡,學生們盡情地尋找著燕子的足跡,品味著字裡行間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風景的異同。“老師,你看,小燕子真長著剪刀似的尾巴。”“老師,你瞧,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飛過,跟書中寫的一樣。”看著孩子們因為興奮而漲得通紅的小臉,我的心情豁然開朗。

  第二天上課,我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課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誦了。看著他們搖頭晃腦、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領悟──課堂教學是一個用生活驗證和豐富知識的過程,語文教學更是一個詩意的旅程,教師應是一個稱職的導遊,而真正看風景的人是學生。記得有一首歌唱到:“風景這邊獨好,祖國分外妖嬈。”而我想說的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看風景,風景哪邊都好,生活無限美妙!

  3

  《2. 古詩兩首》教學後記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匯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匯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4

  《3.荷花》教學反思

  自提倡素質教育到全面貫徹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閱讀教學中我們欣喜的看到,課堂活起來了,個性突出來了,創新多起來了,這是新課標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觀的體現。但縱觀目前的閱讀教學案例不難發現人們對“課改”環境下教學還存在著一些誤區。前不久在我集團總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來我校送課,教學了三年級的《荷花》。教學中體現的深刻的教學思想,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們的閱讀教學留下了寶貴的啟示。

  一、重基礎,“寫字教學”貫穿始終

  目前閱讀教學追求“個性”“創新”成了一股時髦的風,“寫字教學”常常被人們忽視,平時的教學中尚能在課尾提一提並佈置學抄寫默寫,但在“課改”研討課之類的閱讀教學中越來越成了麟毛鳳角了,生怕學生的“創新”的熱情,弘揚的個性受到它的破壞。在於老師的課上“寫字教學”不僅受到了重視,而且貫穿在整 個教學過程中。

  如於老師在匯入新課後即板書課題,他是這樣教學的,“請同學們一起看一下‘荷花’怎麼寫的”。隨即在黑板上書寫,“‘荷’字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何’字”。“現在我一起讀題目。”這樣的寫字教學一點不刻板又起到了識字的效果,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學過程中的也是這樣。

  於老師讓學生把課文中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劃下來,然後指名學生把自己劃的詞語寫在黑板上。一個學生寫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字。於老師相機進行寫字指導。“這位同學‘冒’字寫得很好,很正確。對學生的好的寫字習慣給予表揚,激勵和引導學生注重寫字“‘冒’字的上部的兩橫不封口的不要寫成‘曰’字,隨後又書寫‘帽’字”,“這個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書寫‘目’***戴著一頂帽子***畫個半圓,再畫兩橫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個‘巾’字 旁,這就成了一個‘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學法”即教會了學生識字,更教給了學生識字的方法,是真正的“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課程最後於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書寫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點,並讓學生認真描紅才結束此課。

  二、讀書要讀出“味”來

  以前的閱讀教學往往以“講解”為主,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權利,現在的一些閱讀教學則因追求“創新”和“個性”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機會。《荷花》的教學為“呼喚回歸閱讀權”的閱讀教學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教學中於老師介紹了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語言清淅流暢,平實淡雅,寫景狀物細緻優美,耐人尋味。然後說:“《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們要能讀出他的‘美味’來”。這給閱讀教學下了一個總的要求,然後又介紹方法說:“古人把讀書叫估‘煮書’***板書***,書越‘煮’才越有‘味’”。在“煮書”過程中,於老師分三步走進行教學。首先是熟讀課文。“現在請大家認真讀課文,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把課文讀熟***板:熟讀***。”在讀書過程中於老師邊巡視邊指導讓學生讀進去,然後指名幾位同學讀文。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於老師要求學生再品讀課文。

  “同學們,請你們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板:“品讀”***,把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或語句劃出來。”“同學們讀得很仔細劃得認真,再請你把自己體會的內容批註在旁邊。”這裡於老師提出更高要求,繼續“煮書”,深入“體味”。在“品讀“的過程中於老師讓學把一些好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當“品讀”告一段落後,讓學生共同交流從劃出的詞語中“體味”到了什麼,並讓學生練習如何把體會到的東西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品讀”逐漸進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來越美了。如:

  一個同學在課文第一部分劃出了“趕緊“這個詞,並說到:

  “我體會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時也好像‘聞’到了塘裡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極了。”***贏得了同學們一陣掌聲***。於老師繼續引導,“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讀出來嗎?”他試著讀到:“趕──緊──”***“趕”字讀得很急切,“緊”字則舒緩,讚美的讀出***。

  於老師這時豎起了大姆指,然後又帶領大家讀了兩遍。此外於老師還引導學生“品讀”了“挨挨擠擠”、“冒”、“飽脹”、“翩翩起舞”等關鍵詞語及第四自然段中的優美語句。在細細“品讀”讀出“味”之後,於老師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課文讀出“美味”來。***板“美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於老師給予指導,並範讀,如第四自然段要輕聲讀,用氣讀,帶著想象讀。通過於老師的引導學生不僅自己陶 醉在優美的文中,聽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適當的“創新”

  適當的“創新”或說“創新”要適當。“創新”是好事,是課改倡導的核心,但在一些課堂上,常常一“創”不可收拾,沾邊的不沾邊,恰當不恰當的統統稱之為“張揚的個性”,有“創新”。歸究其原因,這是沒有在紮實的基礎上追求“創新”,沒圍繞文章或字、詞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創新”。前面敘述中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在於老師教學中,學生通過“熟讀”“品讀”“美讀”課文,與“文字”進行了紮實充分的對話,創新思維非常活躍,產生的創新成果也與“文字”相貼切。

  再如,在教學到“有的還是花骨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時,於老師播放課件讓學生說說“花骨朵”是怎樣的,有的學生說:“含苞未放”、“含苞欲放”,還有的學生道:“含苞羞放”,這時於老師又豎起了大拇指誇她想得好,既貼切,又運用了擬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這樣“創新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多處,每一處都讓我感覺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這才是課改體現的“創新教學”。

  以上三點是筆者聽課後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於老師的課展示了教學藝術的無窮的魅力,表達他對閱讀教學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探究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