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五***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藉助具體的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著某種精神,以期學生能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高尚精神的薰陶和激勵,對他們的人生觀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為單元之首的《天火之謎》一文,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裡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
上課前,本想按著一般的老路讓學生按著文字的順序逐步深入課文,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閃光之處,提高對人物精神境界的認識。沒想到,剛進教室,校長就沒打招呼地尾隨其後,這倒讓我突然緊張起來,雖說是隨堂課,可是上得太差也交代不過去。匆忙中翻開課文,突然一個念頭閃過:不如就從“風箏實驗”入手吧,因為“風箏實驗”是本文的一個關鍵地方,富蘭克林正是通過“風箏實驗”才解開雷暴的祕密的。對,就這樣吧。於是,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作為課堂的重點,從比較實驗風箏與一般風箏的不同到感受富蘭克林為科學研究不顧自己的生命再到富蘭克林發現祕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層深入,環環相扣,既瞭解了“風箏實驗”的經過和結果,又感受到了富蘭克林善於觀察、敢於嘗試、勇於為科學研究奉獻一切的精神。
課後,雖然感覺學生學得還算比較紮實,但總感覺學生一堂課上學得太少,反思自己的教學,其實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細讀文字,讓他們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註,然後選取典型句子品讀,分析,效果可能會更好。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六***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語文教學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覺得上完本課有以下幾個體會:
1、教學設計、教學環節看似簡單,實際上是想讓學生通過一個個的小問題去理解獨臂乞丐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授課伊始,我通過引導學生找出描寫乞丐搬磚前後不一樣的句子,揣摩出他發生這麼大變化的原因,並通過朗讀“揣摩乞丐搬磚時的幾次心理變化”。讓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感情。
2、本課著重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象能力,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領悟內容,體驗情感,對文中的人與事談看法、談感受。運用商討式、猜測式的各種提問引導學生與文字、與作者對話:如評價獨臂乞丐;分析完獨臂乞丐和雙臂乞丐的形象,讓學生說說他們想讚美誰,讓學生多說,多發表看法,這對他們理解“尊嚴”有幫助,為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作有效的鋪墊。
3、本課教學,我讓學生“找出乞丐搬磚前後不一樣的語句”,展開教學。學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態的語句加以對比,在對比中逐步領悟尊嚴:如“可憐的獨臂乞丐”變成“體面的獨臂董事長”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尊嚴;“本來以為搬磚是‘捉弄’他,看見女主人也用一隻手示範時,卻‘怔往’了”;“本來‘生氣’的乞丐卻變得‘感激’”等等,這都是因為女主人喚醒他的尊嚴:他明白了一隻手也能幹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氣養活自己,才能改變命運;“不搬磚的永遠只能是乞丐。”***學生語***於是,理解女主人的話:“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後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以這個為一條線索,加之女主人的話也為一條線索,兩條互相映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但是在課上實施的不夠好,導致後面十分鐘思路有點亂掉,可能學生就沒有前30分鐘體會的那麼深刻。
4、主要存在一下幾個不足:
A、課件中出錯的字,可以在學生提出時當場改過來,省的一直強調說那個字打錯了,浪費了點時間
B、過渡不是很自然,有時感覺有點突兀
C、指導朗讀是不錯,但是學生讀的是否夠味,給的評價比較模糊性,“有點味道了”,那到底該怎麼讀呢?老師最好示範讀一讀,讓學生有個明確的概念說再稍微改進下就可以了,而不宜放到學生課後多讀再解決。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七***
教學中,注重詩中語言文字的推敲理解從而來理解文章的內涵。如:讓學生能通過詩歌語言文字理解,感受到種子生活的環境十分的惡劣,特別是“冰冷冰冷的世紀”引導學生理解後反覆地讀,讀出漫長而寒冷來,讀著讀著讓學生感受作者採用的重複的寫法,比喻的寫法。
抓住“一點一滴”讓學生理解到很少很少,就是這樣的少,種子不放棄,不拋棄,感受到種子,只要有一點希望,一點生機就頑強不屈,就不懈努力,就堅持到底的精神境界。通過你讀,他讀,反覆讀,把理解讀到詩歌中,把理解讀到學生的心裡。引導學生通過“為了……,我在一點一滴地積攢著力氣。”句式的補充練習,感受種子心中充滿希望,樂觀向上的精神。
由“思念”這個詞為抓手,以教師語言創設情境,讓學生覺得自己就是種子,讀出思念,讀出種子的嚮往。
兒童詩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裁。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形式進行闡明,文字質樸、親切,但含義深刻,學生領悟有一定難度。我注意抓住課後習題,也就是本課的難點:
***1***種子的夢是什麼嗎?***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種子夢想自己從播種到發芽,到開花結實,再到最後不斷繁衍。***
***2***種子又是如何實現自己的“夢”的?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些什麼?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去體會:
A、種子對自己生存環境困難的克服。***冰冷冰冷、土層的壓力、冰雪的妒忌……***
B、種子自己的付出。***根鬚吮吸、衝破、積攢力氣、伸展、擠碎、傾心交付……***談談你的體會
C、種子還要藉助其它力量的幫助。種子的生長除了有自己對困難的克服、自己的付出,還要藉助許多其他事物的幫助。***水分、陽光、蜜蜂、大地……***
由此讓學生明白:種子的生長是艱難的,要遭遇這麼多困難,藉助許多力量。而這些都是因為種子有著自己的追求,有著自己美好的夢想,也有實現夢想的決心,它才會不斷地努力,直至實現願望。儘管過程是艱難的,但是它卻毫不畏懼。由此讓學生看到作者藉助種子從而表達自己在艱苦環境中不畏艱難、敢於拼搏的精神。
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讀中感悟。如前四節可以讀得低沉、緩慢,有讓人窒息、壓抑並有暗暗積蓄力量之感;後四節要用歡快、激昂、有氣勢的語氣讀,讓人彷彿看到種子即將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了。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八***
《用目光傾聽》是北師大版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課,他通過媽媽對孩子教導的話語,教會孩子應該如何與人交往。通過這樣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讓我們的讀者明白在交流時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誠。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教師的評價點撥是能更好的給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在本課中,我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了朗讀文本當中。比如在讀“聽別人說話是一種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誠.”這兩句時。關注學生朗讀時的語氣和情感,他讀的突出“交流”一詞,說明他覺得人與人之間要多交流溝通;突出“最需要”時,說明他是希望引起我們重視交流時要注意的問題;突出“真誠”時,就是告訴我們和人說話時要真心誠意地去對待別人。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把握學生自己獨特的體驗並加以正確引導。
但是本課出現的問題也很多,雖然讀的時間較多,但是每次的讀缺少一定的目的性,教師沒有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缺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沒有更深的打動學生的心靈。這還需要老師更深一步的挖掘教材,再提煉精華,將詩歌教學上得更精,更有味道。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九***
本文內容淺顯易懂,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課文中的一些書籍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瞭解的東西少,所以在第二節課時就比較難上。我就將該部分的內容轉為請同學講講自己看過的,記憶深刻的書或一篇文章。這樣一變學生的熱情就來了,一改剛才死氣沉沉的狀態紛紛舉手發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來搶著向同學敘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內容。有描述櫻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則描述蠟筆小新的調皮淘氣,有的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景色,有的則描述自己家裡的可愛的小貓小狗……我看了這樣的情形不禁暗暗高興,不按已定的教案來上課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能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我在另一個方面上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他們進行課外閱讀,並能夠將自己所讀到的文章說出來與大家共享。這就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課標》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個目標。但課後還要多引導學生去閱讀,特別是閱讀一些名著,加深他們的文學修養。像中國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較多,學生看起來較難懂,可以先引導他們去讀讀簡單的兒童版,然後再引導他們讀讀原著,這就可以加深他們對內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訓練是為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做好準備的,有的同學就做得很好,能夠及時的完成,而有的同學卻沒有完成。從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學是有所思考的去讀書,讀過之後才有所得;沒有完成的同學可能是沒有去看什麼書或者是看了卻沒有思考結果是寫不出來。看來,不僅要引導同學去閱讀,更要教他們如何閱讀,讀後應做什麼。
不足之處:在課堂的匯入方面相對來說較難,如第一課時的匯入可以換成俗語或謎語來匯入如:千層寶典一翻開,黑白縱橫一排排。歷代往事它記載,知識沒它傳不開。***請打一物***謎底為 書。而第二課時則可以用同學們沒積累到的有關書的名言來匯入。
看了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