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在教學結束之後做一個反思是很關鍵的。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北師大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範文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

  這節課,基本完成教學設計.在每節課的課初一兩分鐘,都是詩詞欣賞時間.這節課教授的是冰心先生的散文,所以讓學生學習冰心的一首小詩《成功的花》.課文《憶讀書》,雖然行文平易,但字詞和文化常識較豐富,基於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我在設計基礎知識的教學環節上,多花了些時間.而後,在梳理課文內容方面,我希望以冰心文末"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為突破口,但效果不佳,學生還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而後,我又針對本課的教學建議的提問,引匯出一個新的文學概念"線索",在解釋了概念之後,讓學生說說本課的"線索"時,學生也較難回答得出.後來評課時,我才知道"線索"是初三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可以說,這節課暴露出自己教學上的一些問題,自己在轉型中,對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對初中學生的準備不足,對初中教學法的理解不夠,還沒從高中重思辨的課堂模式中走出來.

  當然,課上,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受到了同組老師的肯定.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時常讓學生聽名家朗讀,鼓勵學生模仿,並給學生表現的舞臺.

  另外課文涉及了一些名著,有些書籍學生平時接觸的較少,可讓學生交流課前查詢的資料,我也做了適當的補充。但是我卻沒有過多的講解,只作為適當瞭解即可。

  在課文最後要引導學生體會“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這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可結合具體內容理解。要引導學生體會出它們是“總的而言或總體而言的意思,起總結概括的作用。

  拿到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第十冊課本,開啟目錄一看,出現《書》這個主題單元,帶著一種新鮮感我仔細看《憶讀書》這篇主題課文,一遍讀完不知講了些什麼內容,頓時我感到這冊教材的難度,而後又認真瀏覽了這冊教材的總體要求,但是,心裡還是沒有太大的把握,時時擔心教學中的難度,可是就在今天我上完了《憶讀書》一課後,讓我進一步體會到北師大版教材學生自主意識的體現這一教學特點。

  本課教學由學生自己根據“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提出三個問題學習課文,這一教學設計較難,學生操作起來較難。因此我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質疑的優勢,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又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明確,作者取得的成就離不開讀書,正因為讀過很多的書,作者才能成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

  但因為本課涉及的名著較多,學生對名著的內容瞭解不深,因此我課前佈置了蒐集資料的作業,這就為學生拓寬了知識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教學目標制定是比較準確,但在“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問題上的順序上注意一下,應該是因為讀書好,所以才要多讀書;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讀好書。對於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讀書感受,沒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因此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指導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

  這課結束後,我還及時教育學生在以後讀書的歷程中,一定要把冰心奶奶給我們提出的教學反思三個要求記住,並時時得到應用,同時,我還送給他們三個詞語:開卷有益、博覽群書、擇善從之,讓我們課堂中得到的知識在以後的學習中得到真正的應用。

  本次教學活動競賽課我選擇了《憶讀書》一課,想讓學生在瞭解名家的讀書生活後培養自身的閱讀興趣,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主要的比如:

  整堂課節奏平緩,沒有高潮。從整體閱讀,把握課文敘述的脈絡;到深入研讀文字,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以及讀書的種種好處;到學生自己談課外閱讀的感受和收穫,整個過程順理成章,但卻波瀾不驚。尤其是當預設的學生交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這種平實甚至是平淡正反映了學生閱讀量的不足,或者說這堂課還沒有完全激起學生對於閱讀的興趣。

  ***二***

  課前,我準備了課件。把古詩及重點字詞的註釋寫在了上面。一開始上課,我就把重點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一古詩意義的要求。學生們聽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著,我對其進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導:把註釋中關鍵詞的意思帶入古詩,然後讀一讀。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註釋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過查字、詞典解決。開始,我讓學生試著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然後,進行小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告訴小組成員,經過小組成員的集體評議達成共識。

  小組合作中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了探究過程。對於那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在巡迴指導時,引導其解決,及時糾正他們在探究時所出現的偏差。在輕鬆的氛圍中,很快就有小組寫出了古詩的正確意思。

  為課文配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成員之間把“太陽”、“人”、“飛來峰”的位置擺放在一張圖片上,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又有利於對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彙報後,根據小組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為獎勵,第一名的小組獲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圖擴大並填色的獎勵。

  在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哲理後,我開始讓學生背了背古詩。由於對古詩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學生在短時間內都可以背下來,但是並不熟練。

  ***三***

  課堂上我先讓同學們同桌討論弄清每句詩的意思,然後集體交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很快的進行完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正當我要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時,張海鵬突然舉起了手:“老師,怎麼兩首詩都有‘只緣’?這不是抄人家的嗎?”聽到他的問題,班上的學生也跟著起鬨,我也有點慌了。“可不是嗎?我怎麼沒注意到這個問題?”面對學生一雙雙好奇的眼睛我稍稍鎮定了一下對他們說:“這不是抄,而是借鑑,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況且中國漢字幾千個,總不能個別字相同就說人家是抄襲的吧!”話一說出,許多孩子用那雙能銳利的眼神看著我,我知道他們對於我的話持懷疑態度,心已砰砰亂跳的我只得紅著臉進行著接下來的教學。

  上完這節課,我立刻在網上查閱了與這兩首詩相關資料。網路上對這兩首詩的評析是這樣的:兩詩在立意、謀篇、煉句上不僅相通,而且巧合。從詩題看,王詩用動詞“登”,蘇詩用動詞“題”,都用地名作賓語,構成動賓結構的短語。從體例看,兩詩都是寫景七絕。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王詩借寫景抒發壯懷,句句入扣;蘇詩借寫景暢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於詩境之中。從章法看,都是前聯寫景,後聯抒情。從表達的語勢看,兩詩的情語中幾個用字幾乎雷同。如王詩轉句用“不畏”承上啟下作過渡,蘇詩轉句用“不識”承上啟下作過渡,各自的關照都極穩妥,又如兩詩都用“只緣”導引結穴;又如王詩的“身在最高層”與蘇詩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來,兩詩的相通與巧合,達到逼肖,如出一轍。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在準備上做的就不好。在備課中我只是想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個人資料,寫詩的歷史背景以及詩句的意思,至於兩首詩的異同處我壓根沒注意。如果課前我廣泛查閱資料我想課堂上也不會出現那尷尬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