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是指二年級語文老師通過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水平。小編為二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二年級語文人教版教材下冊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動手做做看》這篇閱讀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學家朗志萬故意把一個錯誤結論告訴小朋友,再問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伊琳娜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她不迷信權威,在媽媽的啟發下動手實踐,獲得了正確的答案,並明白了科學家真正的目的。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引出了教育專題—— “用心思考,勇於創造”,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的生動教材。

  在學習《動手做做看》時,如果我們教師只停留在“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個科學素養的培養定位上,顯然過於膚淺。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說是知識的權威。”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讓學生感悟這道理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也是動手做做看的前提,發明創造的關鍵!也是現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質啊!

  小孩子的思維最容易被牽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們老師上課提一些導向性的問題:“這張圖美嗎?”學生肯定會迎合你回答:“美──!”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以及提倡學生質疑問難。選入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見,敢於質疑的好素材。

  我們天天喊著“尊重學生”,我們可以瀟灑地把課堂對學生拱手相讓,可以允許學生自選作業……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們老師對教材沒有深層的處理,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養的機會啊!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郵票齒孔的故事》教學反思

  《郵票齒孔的故事》講的是一個由發明家阿切爾身邊的偶然小事引發的發明故事。本節課中要求通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從帶齒孔郵票的發明過程中受到啟發。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觀察,樂於發現,善於探究。

  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才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而空洞的講解,乏味的說教,早已經被現在的小學生所厭倦,又何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學我就聯絡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實踐。以此完成導學的重要環節,讓學生學習於輕鬆、不知不覺中。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通過上節課也讓我感受到: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去學習語文,實際上是為學生選擇了一條學習語文有效、有趣的捷徑。

  另外課堂中問題的提出要讓學生能夠充分地發揮自主性。比如提出的"可是當郵票撕下來以後,身旁沒有膠水,沒法把郵票貼到信封上,這又該怎麼辦呢?誰能像敢想敢做的阿切爾一樣來解決這個難題?"和語文實踐中提出的"蒐集有關郵票的資料",都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在動機。不僅學生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形式多樣,效果好。

  回顧上完的這節課總感覺應該更精彩。不是老師,而是我的學生們,他們應該更出色些。是什麼影響了學生?仔細琢磨,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到發明來源於生活,懂得細心的愛思考的人才能成為發明家。在學習了這類課文後,我相信有無數的小發明家正在成長。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風》教學反思

  《畫風》這篇課文塑造了三個敢想敢問、善於思考的兒童形象。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同時考慮課文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我設定“朗讀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創意”為教學重點;“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為教學難點。

  如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不同,不能再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應在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學會求知,掌握學法,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做到快樂學知識,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為此,我設立了 “四步兩問”的學法導向,層層推進教學。

  ***一***複習舊知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新課標教材對此十分重視。為進一步鞏固對生字的識記,我通過出示三個小朋友名字,讓學生與他們打招呼。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過程中鞏固了生字。再用“摘蘋果、找朋友、填一填”三個環節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活躍的氣氛中讓學生鞏固舊知。

  ***二***深入理解,進行口頭表達訓練。

  通過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後,讓學生分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這是“四步兩問”中的兩問,這可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雖然二年級的學生只能說出一些表面的東西,但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動腦筋了,而且思維十分活躍。在“還有什麼不明白的?”一問中,學生提出了一個十分有價值的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他們到底是怎樣畫風的?我把這個問題作為本節課的重點來講,讓學生一起討論,語,請大家用筆把他們畫風的句子勾畫出來”以此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首先得通讀全文,瞭解每個小朋友的態度、觀點;再動筆勾畫三個小朋友畫風的不同做法,並引起思索:為什麼他們畫風的方法不同卻都畫出了風呢?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感受。然後我再採用學生邊彙報我邊出示圖片、句子的方式和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和交流。並以此為契機,讓學生以“風來了,風把_____吹____了,風藏在_____裡。”這樣的句式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讓學生覺得非常有趣,而對“小詩人”的誇獎,讓學生在表達上越來越來棒。最後讓學生悟出三個小朋友為什麼能畫出風來?學生感悟到遇到困難國善於觀察、勤于思考這個道理。

  ***三***動手畫風

  在這一個環節裡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對直觀事物感興趣,喜歡豔麗的色彩,喜歡每天拿著筆描描畫畫。因此,我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風后再動手畫風。也許,孩子們的筆法不那麼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諧,但在這愉悅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四***總結延伸,拓展認識。

  拓展延伸中,我引導學生想辦法畫出聲音、氣味,對學生的思維將是更好的訓練。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覺得自己還要多學習一些教學理論,並在自己的教學中去實踐、體驗,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機智,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及時的抓住課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學瞬間,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來更好的勝任語文教學工作。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充氣雨衣》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讓學生每天10到12小時坐在那裡讀書、聽課、思考、記憶、回想、再現,以便能回答教師的問題——這真是一種無法勝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勞動,它歸根結底會摧殘學生的體力和智力,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冷漠和漠不關心的態度……”因此,新課程積極倡導和實踐學習方式的個性化,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充氣雨衣》是一篇科普略讀課文,篇幅較長,情節清晰。我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學習默讀課文,聯絡生活實際,明白小林發明充氣雨衣的重要性,指導朗讀小林想的句子,初步感受小林的愛思考。”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自主質疑,併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自讀自悟的方式既能為學生提供自由空間,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獨特體驗。

  1、默讀課文,質疑解難。

  我讓學生帶著“小林為什麼會想到要發明充氣雨衣呢?”來默讀1——3自然段,讓學生找找相關的語句。接著讓學生進行朗讀感受。之後又讓大家快速默讀第四自然段,小林看到了什麼情景?讓學生按照“小林看到---------”這個句式來回答。通過問題的提出、解決,能給後面的感情朗讀做好鋪墊。

  2、聯絡實際,深入感受。

  我通過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到小林遇到了與自己一樣的難題,就有了認同感,這樣就能將自己做體驗到的感覺帶如文字中,讓學生朗讀出味來。如讓學生回答小林想到發明充氣雨衣的原因時,我結合實際提問: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當時有什麼樣的感覺?讓學生將自己的雨天穿雨衣的感受表達出來,學生在朗讀時就能讀出雨衣上的雨水落到身上的冷來。

  3、通過引讀,感受體驗。

  我通過引讀,讓學生明白小林是一直在想這個難題,從早想到晚,所以“早上,小林在想:-------;中午,小林也在想:-------;晚上,小林還在想---------。”將朗讀逐步升級,推向一個高度。

  這一課的教學帶給我很多思考,最重要的一點是應該在把握文字重點的前提下,大膽處理教材,大氣地進行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