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課論文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是讀圖識字的主要途徑,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不樂觀的現象。據調查,不少學生反映,語文課枯燥無味,對語文不感興趣、不願學。而小學中高年級教師,從文章結構、寫作技巧、語段分析等方面著手,咬文嚼字,雖講得頭頭是道,但收效甚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了限制。怎樣才能使課堂活躍起來呢?關鍵在於創新,在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那麼,小學語文閱讀課該如何創新呢?我認為每一位教師都要對自己的教學有明確、具體的目標。無論是散文、詩歌、小說、劇本等,每一種體裁的特點不一樣,這就要求語文閱讀教學“因型別而異”,去了解、明確它的目的任務、特徵、策略、教學程式等。同時,每一篇教材對教師的要求,對教師的基本素養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語文教師也要針對不同的文章展現出不一樣的素質水平和教學技巧。下面我以我所教的五年級下冊的教材為例,作詳細的分析。
一、散文教學以體驗為主,自身感悟為輔。
“散文”換而言之稱為“美文”並不為過。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在一篇語言非常美的文章裡,或是與作者同遊美景,或是與作者談人生受啟示,這不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教育了學生如何做人;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美、領略美、學習美,何樂而不為呢?在教學這類文型的文章時,我先讓學生談自身對要教學的事物或美景的看法,然後欣賞有關資料,最後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絡,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讓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薰陶,並通過自身的體驗獲得學習語文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老舍的《草原》一課時,我先從談話開始,讓到過大草原的同學介紹自己心中的草原是什麼樣的?然後出示有關草原的美麗圖片,請同學談談自己的觀後感,最後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反覆誦讀體會,以自己的感悟去揣摩作者的情感,通過學生的自我研讀就能準確地體會“人情美”,從而把握住作者讚美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以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二、詩歌教學,以讀為主,想象為輔。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求中學生能“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那麼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好古代詩歌呢?我認為要在閱讀方面下功夫。所謂“閱讀”,就是指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讀中品位,讀中感悟,讀中欣賞,從而體味出詩歌的意境,品味出詩歌的美。古代詩歌畢竟離我們年代久遠了,所以我們還要加上自己的合理的想象,讓詩歌離我們不再遙遠。
例如,在教學古詞《清平樂・村居》時,我先讓學生粗讀,大致瞭解詞所寫的意思是什麼,然後品讀讓學生說說自己讀這首詞的收穫,作者是如何寫孩子們的可愛呢?你有什麼感受?接著讓學生想讀,如果你是這三個孩子裡的一個,你願意當哪個孩子?你的動作、神態、語言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最後讓學生寫讀,把這首詞寫成一篇優美的小故事。
三、相聲以演為主,以說為輔。
相聲作為學生接觸的新事物,它在語言上通俗易懂、生動明快,用幽默的語言逗人發笑、諷刺人事。學生對此型別興趣頗多,在教學此類課文時,以演為主。我先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理解內容,然後小組內合作表演,接著課堂上進行賽演,學生通過觀看課堂上的表演來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觀點,說出自己的感受,最後老師再進行分析和總結。
例如在教學《打電話》這一課時,我找兩組學生上臺比賽表演,其他同學在大笑過後,說了自己的感受:你覺得哪組表演的好,為什麼?你從他們的表演中感受到什麼?或者你有什麼想說的?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再分析總結,這樣比單純的講更有效果。
四、古文教學以講為主,小組合作為輔。
古文應有其古文的教學特色。我認為學生“講”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古文是學生自己揣摩體會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但是,這個“講”決不是老師放任自由的讓學生盲目亂說。課堂上,要善於找到突破口,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例如教學《猴王出世》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採用“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生生互答,教師點撥”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講課文,圍繞課文講清故事的來龍去脈,開始、經過、結果。你知道多少就講多少,小組其他的成員補充,看哪個小組講得最清楚、明白。然後其他小組就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問,學生解答。教師在這裡適時點撥:“你認為石猴有什麼特點?”,幫學生找準本文要解決的中心問題,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
總之,現在的語文教師一定要豐富自己,用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現在的孩子要求很高,對於學習的求知慾也在不斷增高,如果還是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機械性的教學,沒有創新的教學,孩子的進步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豐富自己,這樣才能讓小學語文閱讀課開出嬌豔的花朵。
篇二
閱讀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怎樣才能把閱讀課講“活”、講“動”、講成功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給了我們明確的答覆,那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師生互動,共同發展。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小學高年級閱讀課教學談幾點意見,和大家商量。
1.閱讀前要巧妙設定問題
學生們在初讀一篇課文的時候,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這樣,如果一節新的閱讀課,老師一上來就領著學生讀課文,就象教幼兒背唐詩一樣,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大大降低語文教學的功效。反之,如果能夠在閱讀前圍繞課文的題目,巧妙設問,啟發學生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去構思這篇文章,來設想這篇課文的內容,儘管同學們設想的內容可能距離課文內容相差很遠,但只要是有益的,就應當把它作為課文內容的拓展和補充予以充分肯定。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而且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深入閱讀課文的興趣。例如,在講《送奶的師傅》一課時,我就採用了這種方法。我首先要求學生不要看課文,而是在把課文題目寫在黑板上後,一連串寫下了這樣五個設問:①課文寫的是什麼人,是男的還是女的?②課文寫的是什麼事兒?③師傅將把奶送給哪些人?④如果送給你想象的人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⑤發生了你所想象的事情,師傅該如何正確處理?同學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有的說是個男師傅,有的說是女的;有的說送給老人和小孩,有的說送給病人,還有的說送給有錢人家;有的說師傅可能生病了仍堅持送奶,有的說師傅可能摔傷了還忍痛給客戶送奶,有的說天下雨了師傅冒雨送奶,有的說家裡沒人師傅一直在等,直到把奶送交客戶手裡等等。這樣,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在充分肯定大家的想法後,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們帶著興奮和各種設想開啟課本,進行閱讀,起到了較好效果。
2.閱讀中要求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
在我們糾正“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同時,我們的一些老師,把語文課堂變成了老師滿堂提問、學生競相搶答的智力競賽,這是對教學互動的曲解。真正的互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能否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深刻,是考察一個學生的用心程度、深入程度的關鍵所在,也是閱讀課能否講“活”的關健所在。因此,我們不要小看學生,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從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於學生們沒有發現的問題,老師應充分發揮“導”的作用,及時啟發和誘導學生去認識和發現。只要師生互動的氛圍已經形成,學生髮現和提出的問題會令你滿意的,有時甚至會使你意想不到的。在講《豐碑》一文時,同學們讀完課文後,有的問“紅軍為啥不坐汽車走大路,非要走那冰天雪地的雲中山幹啥?紅軍戰士為啥不多穿些衣服呢?”有的問“軍需處長是幹啥的?”還有的問“為啥說被大雪覆蓋了的軍需處長變成了一座晶瑩的碑?”“將軍咋能聽到腳步聲說話呢?腳步聲咋會說話呢?”這些問題反映出,生長在當今時代的孩子,由於對革命前輩們艱苦奮鬥的創業史知之不多,使得他們對紅軍戰士的行為很難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正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因此,針對上述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對革命前輩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有一個全面和正確的理解,也就自然地回答了課文最後“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的反問,從而幫助同學們真正弄懂“豐碑”的含義。
3.閱讀後要組織好學生間的互問互答
提出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問題解答,既是師生互動的重點,又是講“活”閱讀課的難點。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課,老師“千呼萬喚”,學生就是不“動”;老師又哄又獎,只有幾個學生“動”;要不就是說“動”一起“動”,滿堂鬧哄哄,都在說,沒人聽。因此,課堂上要避免“動”不起來,使“動”而不僵;又避免“動”極失控,使課堂“動”中有節,對老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都是一種考驗。因此,作為老師,要善“導”,必須首先對全班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認知水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對同學間提出的問題,相對簡單的儘量讓性格內向或反應較慢的同學回答,增強他們參與互動的勇氣和自信心;對一些較難理解的問題,要讓那些性格外向反應敏捷的同學來回答,即使他們答不出來,大多不會放在心上,反而能激發他們深入探索的熱情。總之,必須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在互動中得到鍛練和提高,而不能僅僅侷限於幾名“活躍分子”之間,如果那樣,閱讀課即使講“活”了,也是失敗的。
4.最後引導學生的思想的在閱讀中昇華
評讀作為一節課的歸納和小結,在閱讀課教學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和內在思想的表達。只有把這種思想感情傳達給了學生,使學生把文章巧妙的表達方式與健康的思想內涵結合起來去進行閱讀,這樣的閱讀課才是成功的。因此,老師在評讀中必須體現學生這一主體,善於從學生們的問答中去發現和歸納正確的觀點和健康向上的思想內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的思想向更高的層次昇華,最終把學生的認識統一到課文的主題思想上來,實現了課堂上“活”的氣氛與學生們“動”的思想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培養興趣、提高能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