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時分秒課後反思

  教師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結束之後相比會有很多的教學課後發=反思吧?讓我們來做一個總結吧!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時分秒》課後反思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三年級數學《時分秒》課後反思***一***

  《時、分、秒》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 學生在一年級時曾學過認識鐘錶這一內容,對整時、半時和分都有了認識。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認識秒和進行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

  考慮到與以前所學知識相隔時間挺長,在課剛開始,我引導學生對鐘面和之前所學的時間知識進行了複習。在《認識秒》的這節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通過1秒鐘寫字、拍手、跺腳,1分鐘寫字、跳繩、轉呼拉圈等體驗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因為在教學中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由於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與以往所學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都不同,所以時間單位的換算是個難點,課上雖然進行了細心的輔導,也還有不少學生會迷糊,出錯,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後進行個別輔導。

  三年級數學《時分秒》課後反思***二***

  《時分秒》一章,內容相對獨立,是學校同事公認的難點章節。實施教學之初,按照教材編排,計劃用兩個學時進行,第一課時讓學生認識秒,感受日常活動中的時間,能夠正確選用時、分、秒三個時間單位,知道1分=60秒。第二課時以時間推算為重點,以教材中的例題2和練習一第11題為參考,引導學生嘗試通過讀題發現提取數學資訊,並加以思考和嘗試、展示,學會時間推算。

  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學方案的設計並不科學,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任務完成得不是太好,相當一部分學生吃了夾生飯。以致於又用了兩個課時的時間進行彌補和強化。分析原因,主要有:1、師生初次接觸,彼此磨合時間短,不適應彼此的教學風格和習慣,影響了教學。2、學生的基礎不紮實,“換算”的概念沒有很好建立,計算能力不強。3、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不足,知識遷移困難大,生活與數學脫節。4、本班學生聽課、練習、書寫、作業習慣沒有得到較好培養,上數學課不知道用練習本,寫字速度太慢,做題步驟不規範,基本作業格式不懂,書寫潦草和亂塗亂改現象普遍存在。5、在解題規範上,對於時間計算過程中出現的不同表述方式沒有統一,出現了混亂***如7:30+25=7:55/30+25=55***。

  針對性補救措施:

  1、在第一輪學習的基礎上,突出重點,進行二次突破。第一個重點:不同時間單位或者是相鄰時間單位的換算與比較***練習一第4題型別:9分 90秒;4時 24分;140秒 2分; 1分15秒 65秒……***。訓練重點是規範解題步驟:“觀察單位***一樣不一樣***——換算單位***大單位換算成小單位***——比較大小”。其中,換算的時候,突出複合單位的換算。第二個重點:時間的推算***練習一第8題、第9題、第11題***,讓學生會從一個時間節點,加上一個時間段,推算出下一個時間節點,方法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結合學校的作息時間表設計問題,訓練學生,使其從親身體驗中學數學。

  2、規範解題格式。統一規定列式方法:“30+25=55***分***”並寫“答”。

  3、進行練習鞏固。設計相應練習題,當堂板演和診斷。

  三年級數學《時分秒》課後反思***三***

  三年級了,學生有較為豐富的時間經驗,學生對秒的感覺已經較為熟悉,上課始我直接提出了“一秒究竟有多長”?這樣的問題。

  學生的回答內容非常豐富——1秒很短,很快;1秒可以轉一下頭,眨一下眼,跺一下腳,拍一下手……總之,1秒在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是“短而快”的,這時我適時點撥1秒真的很短,我們只能做一個簡單的動作。並且以拍手為例,和學生們一起拍拍手,從擺好拍手姿勢,到“啪”的一聲響,經過的時間約1秒。

  有了與1秒相對應的準確動作的指導,我又請學生跟著秒針的節奏,做出自己喜歡的動作,感受每一秒有多長,1秒,2秒,3秒……13秒……過去了終於全班學生整齊劃一做著與秒針同樣節奏的動作。

  此時學生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活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探索、發現、創造,全方位地,個性的感受著1秒。通過觀察、傾聽、探索、實踐,學生對“秒”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了。

  接下來,感受10秒。這是一個遞進中體驗的過程。對10秒的感受分為三層次——先是讓學生觀察秒針一小格一小格地走動,傾聽“噠噠噠”的聲音,加深對10秒的印象;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聽不到聲音,也看不到鐘面估計出10秒;第三個層次是將數學知識迴歸於生活之中,讓學生在“嫦娥二號”倒計時中的感受到秒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絡的緊密。層層深入,螺旋感知。

  調動學生用看、聽、估、數的方法感受了10秒。

  最後,在學生的頭腦中“秒”不再抽象,而是與自己的某一動作相聯絡的具象、物化的時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