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球的宇宙環境說課稿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圖片資料豐富,涉及較多的天文知識,具有較強的探索性,是一節非常有意思的課,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

  湘教版地球的宇宙環境教學反思

  可能是第一節的聊天課起了作用,學生對這第一節正式的地理課還是比較期待的,再加上是與宇宙相關的知識,學生也很感興趣。所以這一節的設計趣味性和科學性都很重要!

  我用溫的一段演講為匯入,“2007年的5月14日,溫在同濟大學報告廳向全體師生作了一段即席演講,其中講到: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如果只關心腳下的事,那是沒有未來的。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們民族的希望,那麼為了我們民族的未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關注下天空,到浩瀚的宇宙深處去看看我們的地球!”可能是我的語調特別的激昂,我剛講完,學生就鼓起掌來,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情緒立馬就被帶動了。

  我基本是按照“什麼是宇宙——宇宙的特性***物質性、運動性***——天體——天體系統”的順序來講解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介紹天體的過程中,講了一些書本上沒介紹但學生很感興趣的天體,比如流星和彗星等,用時一分鐘左右。用設問的方式引出人造天體,當我問到“在太空中執行的人造衛星,太空梭等算不算天體?”,幾乎大部分同學都不假思索的回答不是天體,我不否定亦不肯定,而是請他們說出理由,學生的理由是它們不是自然形成的,於是我讓他們把天體的定義讀了一遍,問他們定義中有沒有提到天體必須是自然形成的,學生開始疑惑,此時再講解天體可分為自然天體和人造天體,並簡單講解了一下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天體。講到天體系統,因為班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立志學理,所以我簡單說了下萬有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學生的互動就變得很積極。為了讓學生感受宇宙是有一定層次和結構的有序的物質世界,我突發奇想地使用了一種類似催眠法的教學,我請學生安靜地閉上雙眼,只去感受我說的話,大致說的是:“此時,我們在地球上的某個教室中,約38.4萬千米處月亮正在繞著地球轉,而同時地球也在繞著太陽轉,鏡頭拉長,太陽也在運動,它在繞著銀河系轉,鏡頭繼續拉長,整個宇宙都在有序地運轉著。。。。。。”語調要柔和清晰,語速別太快,本來只是想試試這種方法,結果學生很配合,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聚焦太陽系,論證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過渡比較花心思的想了下,儘可能簡潔快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第二部分內容。這部分的教學我基本上全是通過學生活動來完成的。講解八大行星的名稱及順序,地球和小行星帶的位置時,插入了很多順口溜和腦筋急轉彎,所以課堂氣氛很活躍。關於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徵和結構特徵,我採用的是,我給論點,他們利用書本上的圖表資訊來找論據證明的方法進行學生活動。為了最大限度的讓每一個學生參與互動,我用了比賽的形式,比什麼呢?我特別強調:我們比的是誰獲取資訊的能力強!高一新生的好勝心是很強的,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同學們都變的緊張而積極!

  最後一部分“存在生命的星球”,我首先強調了一下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意義,我的切入點是我們自身。“我們都是鮮活的生命,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至今還沒有找到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存在,難道大家一點都不好奇麼?生命為什麼很吝嗇地只選擇了地球?”讓學生感受到這部分內容與自己的關係原來如此密切,也引起了學生的求知慾。

  結尾,我引用了教參上的一段話:“地球具備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的確具有巧妙性和小概率性,但是僅就銀河系而言就有1000多億顆恆星,假如每百萬顆恆星周圍就有一顆行星存在生命條件的話,那我們可以說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麼?”引出外星人的話題,讓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蒐集相關資料。

  總體來說,這節課我設計的內容比較多,但45分鐘正好可以講完,節奏可能有點快,有些部分用時有點長了,但重點還是有突出,比如天體系統及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等,學生活動比較順利,整堂課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挺高的,可能因為是第一節課吧。語速還是要再慢點,總之,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希望第二節的教學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