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技擊作用

  太極拳的功能非常多,其不僅能鍛鍊身體,還有技擊的作用,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陳氏太極拳不僅能健身,還有技擊的奧妙,縱觀歷史舞臺,門派眾多,攻防技巧各有所長,拳打腳踢,更是一般。

  然而,陳氏太極拳卻獨樹一幟,流傳三百餘年,仍保持本來特色。它以掤、捋、擠、捺、採、挒、肘、靠為中心內容,在沾、粘、連、隨的基礎上將抓、拿、摔、滑、打、跌,熔為一爐,內外兼練,成為武壇上最優秀的拳種之一。

  練習陳氏太極拳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練到上乘功夫,可達周身一家,以靜制動,以逸代勞,以不變而應萬變,亦可得機得勢,舍已從人,隨機應變,靈活運用,引進落空,借力打人。

  陳氏太極拳技擊注重技巧,無論是攻防都有其獨特的技巧。在技擊中要靈活的運用丹田的力量,做到四兩撥千斤。

  《推手歌》雲:“掤捋擠按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侵,任人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推手,不僅可以檢驗姿勢是否正確,也是鍛鍊技擊技巧的好方法。有人說:“推手有何技巧,力大者即可取勝。”《拳論》中說:“斯技旁門甚多,雖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耆耄能御眾之形,怏何能為?”可見,太極拳推手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壯欺弱、慢讓快”那是自然的本能,不是技巧的功能。

  想要掌握技巧,首先要研讀太極拳理拳法,然後是苦練基本功,在練習找到太極拳的練習要領,懂得功放的作用。

  所謂技巧,則是順應自然以剋制自然,達“弱勝壯、慢勝快”。自然界中的槓桿支點和螺旋轉化的原理,就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功能。推手利用這種原理,即可揉化--切重力,此為化勁。

  有此化勁功夫,就可以輕制重。同時,太極拳的運動是運用了離心力,並以腰脊作中軸,使一切動作皆走內圈;走內圈速度雖較慢,但仍可勝過走外圈的快,這是“後人發,先人至”的緣由,也是“慢勝快”的關鍵所在。

  陳式太極拳的三大特點

  陳式太極內勁的第一個特點是流動性

  當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的叫候,內功由“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突破,實現了太極拳功夫修煉的第次飛躍,在某一天的某一時間陳式太極內勁豁然貫通。

  內勁貫通後的第感覺是身體內部出現股新的力量,這股新的力量隨著意念和動作在體內不停地湧動、流行,流到哪裡哪呈都很舒暢,此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內勁出現了。

  此時練功者心情豁然開朗,有一種撥雲見目的感覺。從內勁貫通後的體驗看,流動性是它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前人把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渾灝流行”。

  陳式太極內勁的第二個特點是完整性

  內勁初步貫通後,再繼續努力修煉段時日後,就會感覺到內勁在不斷增加、質量在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中間以丹田為核心、上至雙管雙手、下至兩腿兩足的一股整勁,一動俱動,一靜俱靜,節節貫穿。

  發勁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感覺到內勁“起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完整勁路,正如經典拳論所講“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由此可見,完整性是陳式太極內勁的重要特點。

  陳式太極內勁的第三個特點是輕沉兼備

  內勁貫通後,練拳時能清晰地感覺到內勁以丹田為核心在全身的四肢百骸開合聚散,時輕時重,輕沉兼備。肢體時而如充滿氨氣的氣球飄然欲起,時而又如灌滿水銀的袋子分量極沉,真是“輕靈沉重兼而有之”。

  太極拳界的前輩曾將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輕如楊花,堅如金石”。

  太極拳內容簡介

  太極拳,發源於中國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她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鍊,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太極拳這種以體育運動作為主要外在表現形式和載體的非物質文化形態,充分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界的客觀認知和科學實踐。

  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鬆、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覆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鐗、雙鐗、槍、大杆和青龍偃月刀等。

  太極拳這枝中華武術奇葩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太極拳發源地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太極拳逐漸成為連線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化紐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

  傳播重要載體之際,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溫縣人民政府聘請國內一流設計單位,對陳家溝文化旅遊區進行全面規劃,按照傳承、弘揚、養生、功夫、產業五大功能區設計,建設包括太極拳展示基地、教育培訓基地、休閒度假基地、文化產品基地、研究傳播基地在內的陳家溝世界太極拳文化中心,開展對太極拳全方位多層次的挖掘、整理、推廣,描繪出了陳家溝世界太極拳文化聖地的美好藍圖。河南省文投集團等單位已經入駐,開始建設美麗陳家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