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含展概述

  太極拳的身法是太極拳學習的一個重點,而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的就是太極拳身法中的含展。通過對於含展的學習與掌握,幫助練習者更好的學習太極拳的身法,也就能夠更好的結合視訊學習太極拳。

  何謂“含展”

  “含”者,函也,意為包含與容納。“展”指伸展、擴張、拉長、拔起的意思。作為太極拳的術語,“含展”是一對相輔相成的矛盾,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含展”的實際意義是要求習練者能在身法上的運用上做到含攏與拔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合攏蓄收和對抜拉長。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對抜拉長,不僅僅是指“肢”和“體”之間的前後對抜拉長,更主要的是指身體上下方向的對抜拉長,即要求脊柱能夠產生上下對抜拉長的運動。

  “含展”的重要性

  1、“含”——氣沉丹田的基拙與前提

  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目的是為了能夠降低重心,穩固下盤,便利技擊。而要實現氣沉丹田,就要合理準確她掌握身法的“含”,也就是說,要使你的脊柱各節在虛虛對準的前提下鬆直下沉!在這個過程中,必定還會同時實現沉肩墜肘,鬆腰落胯,氣血下降,實腹暢胸等諸多的要求。“含”除了含胸之意外,還要求腰椎內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命門須外凸,腰隙兩邊的肌肉要全部放鬆,胯根要向下沉著。可以這樣說,太極拳身法之“含”,是幫助習練者放鬆肢體的靈丹妙藥,是檢驗你能否鬆腰落胯的標尺,是實現氣沉丹田的前提與基礎。

  綜上所述,含是太極拳很多要領的前提,如果沒有做到含的話,也就不能做到太極拳的其它要領,也就不能實現氣沉丹田的要求。只有做到含,才能進一步的去掌握太極拳的其它內容。

  2、“展”——支撐八面飽滿精神的關健

  “展”,讓你的脊柱上下對拔拉長,減少你身體的“S”弧度;“展”,能幫助你增加吸氣的深度,增加氧氣的攝入量,同時使你的弓把積蓄更多的能量。由於身體的弓把位置在腰椎,所以我們也常把身法的“展”稱為“展腰”。展腰的實現,不僅能夠有效地舒展你的肢體,幫助你提起精神,還能使你的拳架更加圓潤飽滿,更充分地顯示出內在的“精、氣、神”態來。

  3、含展的實現能為腰脊提供動力

  太極拳的能量從何而來?我們的先輩早就告訴我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摘自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勁起於腳跟,變化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於腰”***李亦畬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事實上,大家對“主宰於腰”的說法都是認可的,是沒有異議的。問題在於“腰”該怎樣運動?該如何來實現腰的主宰作用?則因各人的理解不同、認識不同和感悟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看法與觀點。其中又因其腰胯的左右運動和前後移動比較容易做到而認識相對統一,而對身體在沒有起伏狀態下的拉伸與合攏,也就是本文所探討的腰部含展運動則往往持不同的觀點,有些拳友忽視腰部的含展運動,有的因不具備這方面的運動能力而否認腰部含展在行拳過程中的作用。結果,不僅做不到有效的丹田呼吸和合理的胸腰摺疊,達不到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的基本要領,還使腰脊動力源的作用也大打了折扣。

  腰部是太極拳運動的主宰,而腰的運動包括前後左右等等各個內容,也就是含展的運動。腰只有運動,才能主宰身體,才能影響太極拳,所以可以說含展直接影響到了腰部的作用,是腰脊動力的源泉。

  如何實現含展

  “含”,即讓脊柱內含。配合吐氣、使兩肩下沉,氣息下行,讓四梢的氣血往腹中丹田匯聚,兩胯根要向下沉著穩固,尾閭向前向上方托起,命門向後凸撐。“含”,大多出現在行拳定勢時。此時要特別注意,大椎須輕輕往上拔起,使百會虛虛上頂,肢體放鬆,意念集中,勿懈怠疲沓。“展”,當一式之定勢轉向另一式的動勢過程中,就要用到“展”法。展的關鍵在於要使身體的兩頭有相反方向的運動,即尾閭往下沉走,大椎、百會往上提抜,使脊柱的“S”弧度變小,長度變長。太極拳彥常說“身備五弓”,這五弓之中,身弓為最,身弓之弓把在何處?在腰椎,在命門!如果說,身法之“含”須使命門後凸的話,那麼,身法之“展”必使命門前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使身法展開,脊柱拔長的效果。

  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檢查身法是否做到了含展呢?對於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用呼吸。在練拳的過程中,呼時為含,吸時為展,才能保證肢體的穩定,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在呼吸狀態下,就一定有身法的含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