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老師語文教學日誌範本

  人總是在衰老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成熟,而教師也總是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初中老師語文教學日誌作文,歡迎參閱!

  初中老師語文教學日誌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個性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潛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光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立刻理解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光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我說了算。如在文字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狀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我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超多的時光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到達什麼目標。

  

  應對課改熱潮的衝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發展的強烈需求,資訊科技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方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麼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那裡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就應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於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鑑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必須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並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藉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資料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資料關注不一樣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就應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到達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啟用,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向處於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採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向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向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用心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啟用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字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必須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字,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字作者構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滑鼠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於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字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此刻,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就應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我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初中老師語文教學日誌精選

  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語文教學的嚴峻問題,也敢到了自我在作為一個母語教師肩頭職責的重大。於是不斷的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我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一、教學方法要穩中求變

  因為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的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構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善,既需要象做飯一樣要變換花樣,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又要構成必須的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律可尋。例如每一天的預習,需要有必須的方法和規律,讓學生明白就應做什麼。生字、詞語以及有關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初次閱讀課文,是務必掌握的。而有時也需要一些變化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學《變色龍》的時候要求學生把自我朗讀的最好的段落錄下來,讓學生透過讀體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學主體要調動啟用

  要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有時我們總是為僵化的課堂氣氛而很苦惱,其實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不是一天能夠培養的。從新課程的角度來講,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執行者。尤其是此刻的孩子他們從小理解良好的教育,聰明指數絕對超過了我們小時候,如果要是用我們來衡量他們是不行的,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的潛力,給學生一個施展自我的平臺。例如:在學習《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設想一下,這個沒有看到他所期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會怎樣樣呢?同學們紛紛的去說。有的說,他懊悔之極,之後自殺了;有的說,他也舊病復發,痛苦而死;有的說,他在一次次的噩夢中死去了;還有的說他之後遇到了一個好的醫生來這個城市,於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之後就用自我所有的錢,買下了對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個美麗的公園……學生的想象潛力是超出老師的想象的。

  三、教學重點要突出體現

  語文課堂要突出重點,體現亮點。其實新課本每單元基本有一個重點,但是每課又有各自的特點。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小說,《孔乙己》、《范進中舉》、《口技》、《變色龍》、《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餘都是小說,而四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運用了比較的方法,但是比較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既看到知識的整體特徵,又看到每一課的特點。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快樂,營造快樂語文的氛圍。例如《孔乙己》能夠讓學生根據課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或者能夠透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已經制成光碟的課本劇來感受主人公的悲慘的命運。《口技》則能夠讓班上有這方面特長的同學去施展自我的才能,在快樂的同時瞭解什麼是口技。《變色龍》則能夠讓學生自我去分主角讀,然後自我選出最佳搭檔來展示給同學們。

  四、教學情感要交流醞釀

  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情感的教育是失敗的,沒有情感的課堂是痛苦的,讓學生能把自我的喜怒哀樂,在課堂上能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構成情感的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了《父親》的歌曲,然後讓學生談自我的父親,想想父親給自我的關愛。其實老師如果有潛力,最好自我給學生唱,或者讓有潛力的學生唱,這樣學生更有深刻的體會。我在教學《白楊禮讚》的時候,給學生唱《小白楊》,儘管唱的沒有歌星好,但是學生還是覺得我們老師真行,於是就更加強了學生對老師的崇拜,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範圍要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社會。如果就語文課本學習語文是永遠無法學習好的,我們精彩的課堂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應付考試,而學生的潛力和實踐是無法真正得到鍛鍊和提高的。學生的語文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檢驗的,所以務必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潛力和個性思考,不在要求統一答案,所以這就是說老師必須要把思維的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真正有助於學生的提高。要讓學生更多的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積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們有了自我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用心的去學習語文。

  語文作為母語原本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此刻卻因為教學的課程而變得過分的單一,使語文失去了原本就應有的活力。尤其是此刻的語文,由於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師們在複習的時候有時會過多的把經歷放在一個一個生字的記憶,要求學生一個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寫下來,於是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語言影響力的文章,了老師教學的重點,也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苦不堪言。當然我們不否認古人的知識的廣博,也不否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輝煌的文化遺產,但是不應真正讓它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點,我總是覺得就應是一種人文的積累,而不是文字的積累。古人的東西再好,還是就應去更多的發展此刻的理念。由於有的文言文很長,學生又沒有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不得不為了考試而逼學生去背。儘管考試時就是那麼10分左右的題,但是應對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試來說,對於關係著學生命運的考試來說,總是不能忽視的,所以成了一項負擔。對於優秀的學生還不是問題,對於差一點的學生那簡直是如登高峰。

  但是,教師也能夠分層而論,讓學生體會古人語言的精煉,能夠讓學生去積累和欣賞自我喜歡的一些詩歌和文章,而不是僅僅侷限於背誦課本上的幾篇,幾首。

  六、教學資料要開放靈活

  努力建立開放的語文。語文是母語原本就是學習其他科的基礎,是學生將來生活的重要的交際手段之一。

  但是長久以來,各科都是孤立進行教學,學科本位的思想太嚴重了。課程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忽視了學生知識的聯絡,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溝通,把自我封閉起來,然後說語文怎樣也考不好,怎樣回事。當然我們不否認語文考試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導致的應試和素質的衝突。課程過度的強調統一,東、南、西、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統一的資料,使課程變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彈性。

  可喜的是最近的考試出現了科目的交融,儘管只是那麼1、2分,可就是為了這一點分數老師們會苦心的去經營,會努力構成一個教育的整體。

  有時我們生病時會因醫院的科室分的太細,以致有時生病了不明白要去哪個科室而苦惱。其實我們的教學也就應是適當的有一點溝通,不要因為自我不是英語老師而不敢說一句英語,不要因為自我不是物理老師而為自我對物理知識的淺薄而做解釋,其實老師就應是一個多元的整體,是一個一專多能的結合體。

  當然不是說語文課都上的不倫不類,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語文課堂要打破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實踐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讓語文課堂快樂融融,讓語文不在是學生的負擔。這是每一個老師和家長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