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比較

  太極拳的套路有很多,孫式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相同點和共同點你們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相同點

  兩套套路都具有孫式太極拳的特點:上下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換勢以“開合式”相接,所以又有“開合活步太極”之稱。

  “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八卦拳步法的特點,而“三體式”是形意拳的根本特點。兩套套路都具有這些特點。

  兩套套路都具有郝太極***武氏太極***的特點:二者的架式與郝太極不僅名稱上基本相同,而且在要領上也是相同的,在打拳時要求做到:頭頂虛領,涵胸拔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顎,穀道上提,氣沉丹田等。

  在走架打手時,都要做到手不離肘,肘不離手,做到“三直”“四順”“六合”③,處處中正平穩;在交手時都要以客為主,捨己從人。

  孫式傳統套路是97式,而孫式三十六手是114式④。從名稱上說,約有43式是相同的。在流程上,二者也是大致相同的。

  在具體架式上,二者都分低、中、高三種架式,且“手揮瑟琶”一式是基本相同的,不過單練該式時,“三十六手”要求能站樁半個小時,才算合格。

  從時間上來說,演練一套的時間以不徐不疾的速度為準,孫式傳統套路是七分鐘,而孫式三十六手是七分多鐘,二者時間大致相同。

  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不同點

  手型不同: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有卍字手,而孫式傳統套路無卍字手。所謂卍字手,五個手指分別成平、直、橫、環、鉤形,像一個卍字。

  掌型不同:傳統套路的掌型是,五指自然分開,掌心內凹程度較小。三十六手套路的掌型一般為豎掌,手掌與小手臂成90度,掌型為窩型掌:五指自然併攏,掌心內凹稍大,拇指內扣。

  拳型不同:傳統套路的拳型是,四指自然捲屈,拇指扣於食指第二節上,並且大拇指夠中指第二節,使拳面略呈螺旋麵***《太極拳全書》第42頁***。

  而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不是略呈螺旋麵,而是完全成一螺旋形。即拇指壓住食指第一節,而中指又壓住拇指第一節,無名指和小指緊握,成一個完全封閉的體系。食指第二節明顯突出,像一個錐子,打在對方身上,輕則傷筋動骨,重則斃命。

  這種拳型用於搬攔捶、栽捶、撇身捶等。還有一種拳型是:四指的第二節突出,拇指扣緊,這種拳型用於雙撞捶、雙碰捶。

  在架式上,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套路中的“車輪手”、“鷂子鑽林”、“黑虎出洞”、“雙按掌***按萬斤***”、“雙託掌***託千斤***”、“風輪手”、“退步對捶”、“雙峰貫耳”、“跟步對捶”、“抱球”、“撇身捶”、“盤掌”、“提膝分掌”、“膝底搓臂”、“朝天蹬”、“雙碰捶”等式,傳統套路是沒有的。

  在架式的名稱上即使相同,但在具體動作上或要求上也明顯不同。即使在外表架式上似乎相同,要求也不相同。下面舉幾個例子:

  開合手:傳統套路的開手動作為兩手相對,指尖向上,分別向左右分開,開到兩虎口與兩肩相對而止,兩手與肩同寬。微停,目視前方。

  合手為兩手心相對慢慢向裡相合,合至與臉同寬,稍停,目視兩手中間***《太極拳全書》第542頁***。而“三十六手”為升降開合:開時兩小臂成水平直線,合掌成一垂線。

  開的時候,指尖先開,掌根後開,開至兩個乳根處止***如果開大了,就是“散”了***,兩手成一個太極;同時左足往下踩勁,右足微虛,身體上升,兩小臂仍為一水平直線,掌與小臂垂直。

  合的時候,掌根先合,指尖後合,成虛心合掌,兩個手心微凹,合成一個太極;同時,身體向下降***低架子要蹲下來蹲到底;高架子身體微向下即可***。

  升降開合時脊柱與地面成一垂線,直上直下,不前俯後仰,不左右搖擺***據陳健侯的再傳弟子說,他當初練成開合手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傳統套路為明手而“三十六手”為暗手。例如懶扎衣,三十手非但有卍字手,而一手要從另一手手臂下穿出,兩手成卍字手;並兩手以手腕為軸劃一個立圓***一個圓卍字***,化手後隨即發出。

  其難度是較大的,用的是抹勁合併螺旋勁,力量巨大,而且變化無窮,對手往往防不勝防,故有“王手”之稱。

  “三十六手”處處要求“平、直、圓”,而傳統套路無此要求。

  “三十六手”中有蓋面掌,如“如封似閉”,用手掌把對方封住後,即以手腕為軸,畫一個立圓,一個蓋面掌打過去。眾所周知,八卦打人一般不用手心面,而是多用手背的。

  又如立掌,本來是形意拳的掌法,要求從對面看不到手心,這一點在“三十六手”中體現得很明顯的。“三十六手”中的鷂子鑽林、黑虎出洞、披身伏虎、白鶴亮翅等等,還有在形成動作過程中出現的“貓洗臉”等,更具有形意的特點。

  所以我認為,“三十六手”更好地體現了太極、八卦、形意相結合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