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的概述
在歷史上,中國茶道遠比日本茶道要輝煌,其文化內涵遠比其要博大精深。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北大劉振羸在其《中日技藝觀的比較》一文中認為中國茶文化不注重技術,而日本茶文化如此昌盛是因為日本將之作為一種技藝來學習,傳承,這也與我國整個文化不注重技藝有關,而日本這個民族的文化中就很注重技藝,茶有茶道,花有花道,歌有歌道。但是對於茶文化,中國茶人們對茶的技藝還是很有研究的,在歷史上,創造過輝煌。但是中日茶文化的技藝觀由於其文化不同,也由於其發展的道路不同,故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各有千秋。中國茶藝主要對選茶,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及品飲方式頗為講究。中國茶葉種類繁多,各有特色,每種茶葉因為採摘時間,選料,加工過程的不同又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僅綠茶類就分炒青***如長炒青雨前茶,扁炒青龍井***,烘青***如黃山毛峰***,蒸青***如玉露茶等***和蒸壓綠茶。而在日本古代室町時代鬥茶僅為區分本茶和非本茶,而中國的茶人可以分辨出好幾大茶系的不同風格。用茶的考究也由此可見一斑了.
再說取茶,泡茶用水多有講究,如明人田藝衡在<<煮茶小品>>中說茶的品質有好有壞,”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雖好也不好”;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明確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水究以何為好,一般選擇天然水.陸羽的<<茶經>>中寫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在山水中又以”揀乳石池漫流者上”.分得非常細緻明確.其中一般認為名泉伴名茶,鎮江中泠泉,無錫惠山泉,蘇州觀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濟南趵突泉號稱中國五大名泉,其評定就是為了煮茗取水之用.雨水和雪水,古人譽為”天泉”很是難得.宋代鬥茶成風,吸引了許多的文人墨客,在一次鬥茶會上,蘇學士和司馬光同以白茶名列前茅,但蘇東坡用的是隔年的雪水,水質好,茶味純,因而稍占上風.由此可見古人對取水的重視了.歷代鑑水名家對水質的判斷標準不一,但歸納起來也有許多共同之處,強調“源清,水甘,品活,質輕“.清乾隆帝比較注重水質輕重,特命人做銀質小鬥,嚴格稱量各處水源每斗的質量,評出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和塞外的伊遜河水質最輕,玉泉山因而被命名為”天下第一泉”***最早被評為天下第一泉的是鎮江中泠泉***.也有人別出心裁,專取於梅林之中,取梅瓣積雪,化水後以罐儲之,深埋地下,來年享用.
在茶具上,陸羽早在<<茶經>>上精心設計了一套器具,隨著泡茶方式的簡單化,壺與杯的地位日顯重要,成為展現茶具藝術的最佳方式,歷史上也出現過許多名家裡手,他們在著一壺一器,一品一飲中找尋自己的平樸、自然、神逸的境界,在其中寄託了自己的思想、理念。在歷史上先後出現過以精巧細緻聞名的供春壺,還有時大彬壺,清人陳明遠更是在壺中寄託了茶人的精神,“包袱壺”寓茶人心內包藏萬機,以“束柴三友”謳歌淳樸的友誼,這些都是壺中精品,傳世名作。中國歷史上的幾本茶葉專著如〈〈十六湯品〉〉,〈〈品茶要錄〉〉等,則分別對烹茶的方式和品茶要法做了詳盡的說明,顯示出古人在茶藝方面的高深造詣。
總體看來,中國茶文化中技藝部分更為關注茶本身,注重如何烹製出一壺好茶,如何去品評。這與日本茶道有所不同。日本茶道中更強調主賓關係,強調這個過程中的禮法、規程,還有就是茶室的佈置,這是我在看中國茶文化的書時所沒有的,不知是否是日本茶文化的新創。
日本學者熊倉功夫先生在分析日本茶道時說,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它與音樂、繪畫等藝術不一樣,,他不提供永久供人欣賞的藝術品,它的一次藝術創作在完成之時就是消失之時,強調個人在其中的主觀能動作用,能自得其樂。室內藝能由於侷限在室內,所以要求集結在室內的人都要參加表演,期間所有人的活動就要求按一定的禮典規則進行,進退有序。而且要求室內本身就是一個藝術空間,其佈置自然要別具匠心。
主與客、客與客,還和人與物之間都有一套要求嚴格的禮法,要求其中每個人都必需遵守,以此來限制大家,使大家能潛心觀察主人的言行,深切體會主人匠心獨運之處。如欣賞一件茶具之時,必須按如下步驟進行:將茶碗放在自己的正對面,雙手合十,向茶碗略致一禮,表示:“對不起了,讓我欣賞一下您。”之後觀看茶碗的整個形狀,整體的感覺色彩。之後用雙手捧起茶碗觀看,完畢後在重新放回自己的正面,雙手合攏再略致一禮,表示“謝謝您了”。對於觀賞有動物造型的香盒時,一定要與動物面對面地相視,行禮。在日本茶具是異常珍貴的,茶人認為堅持使用一種茶具才能真正理解一件茶具的內涵,才能達到與之交流的目的,這些茶具要世代傳下去,歷時越久,越能顯示出茶道具的本色的美、枯高的美。。在珍視茶道具這一點上中日茶人是共通的,但是中國茶人並沒有形成如此嚴格的禮法。日本茶室講究藝術化的佈置。黃遵憲在〈〈日本國誌〉〉中介紹了日本的茶道,當中有一段對日本茶室的描寫,“凡室內忌華器,忌新,然珍木怪竹,朽株癭枝,搜求之幽巖邃谷之中,或歷數十年而後得,得其一以獻之,貧兒為富翁矣┄┄蓋初則品茶,繼乃鬥器”。日本茶道中舉辦茶會有各種主題,在室內藝術創作上主人往往從細微處著手,獨具匠心的表達出其藝術思想。千利休是日本茶道之集大成者,自千利休始,日本茶道真正形成,他將藝術與精神即禪的思想結合起來,使茶道有了其靈魂──禪!有一次,豐臣秀吉將軍聽說千利休家開滿了牽牛花,非常好看,便要千利休為他舉辦一個茶會以觀賞牽牛花。當他興致勃勃的踏入小院時,發現所有的牽牛花都已被剪掉了,秀吉惱怒萬分,可當他踏入茶室時,震驚了,在暗淡的壁龕的花瓶裡插著一朵潔白的牽牛花,其花露水欲滴,顯示出無限的生命力。為了表示牽牛花的內心世界,剪掉了一片,僅保留了一朵,這種藝術手法為後世茶人所推崇。對於室內藝術同樣要求客人們細心觀察才能體會,如能正確指出主人的用心良苦之處,主人會特別高興,引為知己,這也是對主人的勞動的認可與尊敬!
中日茶文化比較
首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點有:
***一***兩國茶文化的形成過程不同。中國茶文化是從其食用價值逐漸上升到精神層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發展卻經歷了相反的過程,即首先得到確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後普及至實用。中國茶最早是用於藥,然後才用於飲用,780年陸羽著《茶經》才給茶注入了文化的內涵。在這一點上,日本的茶文化卻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將茶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帶到日本,因此,它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紀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強調了藝術品味和精神內涵,而不是茶的實用性。
***二***兩國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國茶文化起源於藥用,因此,它與中國道教的養生思想關係密切。尤其是在中國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與神仙思想相關聯,並由此昇華到精神文化領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於禪學的滲入。在完全形成後的日本茶道里,“禪”成為其思想的核心,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禪者。因此,較之講求茶的藥理成分、強調飲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國茶文化來說,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禪味,善用暗喻的方式來表現禪境,追求內省、修煉的禪者風範。
***三***兩國茶文化的載體不同。中國近代出現的茶館成為中國茶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載體主要是茶室。隨著中國近代茶館業的興起,更是將飲茶與文化聯絡到了一起,有評書茶館、京劇茶館和曲藝茶館,老舍還利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特點,創造出經典劇作《茶館》,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中國茶文化的大眾性。而日本的茶道有嚴格的程式,在日本講究的人家中都設有茶室。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擺設極為講究,關於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築亦是一門學問。
***四***兩國對於茶文化的規範儀式不同。中國人認為“道”是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和規律,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說道,在中國眾多的飲食娛樂中能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著嚴格的規範的儀式,所以我們更多的把中國的茶道稱作“茶文化”。日本茶道規則為“四規七則”。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七則”指用於接待客人時的準備工作:“茶要提前準備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涼;室內插花要像野花一樣自然;遵守規定時間;即使不下雨也要準備好雨具;一切為客人著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日兩國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異。
其次,中日茶文化同屬於東方文化的範疇,兩者也有著很多共同的特點。例如:
***一***兩國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內涵。中國茶文化強調“中庸”、“禪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斷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國人飲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鑑別茶的優劣,還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中國茶文化把茶看作人與自然融合過程中的媒介,把飲茶當作實現天人合一的途徑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們將日月星辰、花草魚蟲邀入茶室,將人對自然的敬愛體現於對器物的萬般呵護之中。雖然兩者的表達方式不同,但同樣都把“天人合一”作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兩國的茶文化都與本國的民族文化密切相關。中國茶文化講究在品茗的同時進行賦詩、賞花、品畫、聽曲等文藝活動,由此,與茶事相關的詩畫多不勝數。同樣,日本茶道則將書畫、建築、工藝、烹飪、宗教、禮法等一同匯入茶事,使之成為日本文化的結晶與代表,成為最具美麗的日本傳統文化體系。義大利學者馬里奧·佩德凱斯認為:“茶道是外國人瞭解日本文化的一個視窗。”因此,我們可以說,不瞭解茶道,便無法理解日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