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股利政策理論

  公司股利理論是公司金融中的重要理論之一,主要有股利無關論和股利有關論。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股利理論至今仍是學術界內有爭議的一個問題。費雪・克萊爾在1976年稱之為“股利之謎”。謎題的關鍵就是股利的支付率是否與股東的財富和股票的價格相關,基於此,股利理論存在兩大流派:股利無關論和股利相關論。

  一、股利理論及新發展

  ***一***股利無關論***MM理論***

  1.MM理論的假設

  ***1***完善資本市場假設:任何一位證券交易者都沒有足夠的力量通過其交易活動對股票的現行價格產生明顯的影響。同時,證券的發行和買賣等交易活動不存在經紀人費用、交易稅和其他交易成本,在利潤分配與不分配,或資本利得與股利之間均不存在稅負差異。

  ***2***完整理性投資者假設: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均以個人財富的最大化為追求目標。

  ***3***對未來的充分肯定假設:所有的投資者對未來投資、利潤和股利具有相同的信念。

  ***4***資訊完備假設:所有的投資者都可以平等地免費獲得影響股票價格的任何資訊。

  2.MM理論的內容

  ***1***股利的支付率並不影響公司的價值:公司的股票市價是公司價值的反應,而公司的價值取決於其擁有的資產及其盈利能力。公司的盈餘在股利與留存盈餘之間分配,並不影響公司的價值。

  ***2***股利政策在公司的政策中居於次要位置,而投資政策才是公司的主導政策。這是因為投資政策是形成資產獲利能力的基礎,而股利政策不過是服從於投資政策的一種籌資策略而已。

  ***3***既得的股利和股價升值而形成的資本利得是組成股東財富的兩大部分。公司發放股利將使公司增長有所減退,進而引起股價的下跌。股東從股利的到的好處將正好被股價下降而產生的損失所抵消。因此,股利的發放不會影響到股東財富的數量。

  ***4***對具有理性的投資者來說,在股利和資本利得的選擇上並不存在淨偏好。如果股利的支付率太低,投資者可以出售一部分股票,以補償股利支付的不足。相反,如果股利支付的太高,投資者可以購入一部分股票,以擴大投資。

  ***二***股利有關理論

  1.傳統股利理論

  傳統股利理論也就是所說的“在手之鳥理論”或“手中鳥”理論,它認為投資者具有股利偏好,因而主張較高的股利支付比率。即投資者厭惡風險,在股利和未來的資本利得之間選擇時,投資者更偏好前者。因為股利是在持續經營基礎上於本期收到的,而資本利得的實現則是在不確定的未來,投資於支付股利的公司投資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確定性,也就是所謂的“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因此,投資者願意為那些能夠支付較高股利、而其他方面完全一樣的股票支付一個較高的價格。

  所以,公司適時支付股利,有利於消除股東對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感。基於這種觀點,可以認定股利政策將對股票價格產生實際影響。

  2.稅負差別理論

  稅負差別理論是第一個放寬MM理論的嚴格假設條件所形成的理論,它引進了稅賦,放寬了無稅收假設。在現行法律下,不論是否有發放股利,公司均應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在發放股利時股東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一般的,與股利收入相比,資本利得的稅率較低,而且可以繼續持有股票來延緩資本利得的實現,從而推遲納稅時間,享受到遞延納稅的好處。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投資者將偏好資本利得而反對派發現金股利。故稅負差別理論認為:股東傾向於獲得資本利得而非股利,從而樂於選擇低股利支付率。

  所以投資者可以通過比較股利收入和資本利得哪一個更具有稅收優勢,選擇適當的股利政策來實現其稅後收益最大化。

  3.訊號傳遞理論

  訊號傳遞理論放鬆了MM理論的投資者與管理當局擁有相同的資訊的假定,認為管理當局與企業外部投資者之間由於代理關係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管理當局掌握著更多的關於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投資機會與盈利前景等方面的資訊,外部投資者可以通過對管理當局發出的股利訊號的觀察來消除資訊不對稱現象。

  該理論認為,股利是擁有內部資訊的管理當局向外界傳遞其掌握資訊的一種手段,即股利改變向投資者傳遞了重要資訊,即公司管理當局對未來盈餘的預期發生變化。一般而言,在宣佈增加股利後,股票價格會隨之上漲;而宣佈減少股利後,股票價格會隨之下跌,即股利增加***減少***是預期未來盈餘變好***變壞***的標誌。

  4.代理成本理論

  代理成本理論是在放鬆MM理論的管理當局與股東之間利益完全一致這一假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現代公司中,與股利政策有關的最主要的委託代理關係就是股東和公司經理間的委託代理關係。由於公司的產權分散,股東和經營者之間往往會出現利益衝突。經營者有時會犧牲股東的利益來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

  代理成本理論認為,股利的支付能夠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首先,股利的支付減少了管理人員對自由現金流量的支配權,使其失去了可用於謀求自身利益的資金來源,促進資金的最佳配置;其次,大額股利的發放,使得公司內部資本由留存收益供給的可能性越小,為了滿足新投資的資金需求,有必要尋求外部負債或權益融資,然而進入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意味著公司將接受更多的、更嚴格的監督和檢查。新資本的供應者實際上幫助股東監控了經理人員,股利支付成為一種間接約束經理人員的監管機制,而且減少管理者潛在的代理成本,從而增加公司價值。

  5.交易成本理論

  股東可以創造自制股利或將其所獲股利用於再投資,但是在交易中會發生經紀人佣金,一個公司通過發行股票來支付現金股利,將發生以發行成本形式存在的直接交易成本。

  經紀人佣金和發行成本都隨交易規模變化而變化。規模經濟使公司大批量發行股票比個別股東小規模出售股票更廉價。因此,公司支付股利通常比股東創造自制股利來的便宜。定期股利支票減輕了股東的不便和大量因進行小規模交易而產生的經紀人佣金。

  ***三***股利理論新發展

  1.追隨者效應理論

  追隨者效應理論,放寬了MM理論的假設――無稅收,無交易成本等假設,研究不完美市場下的股利政策。

  追隨者效應也稱為顧客效應,是對狹義稅負差別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追隨者效應理論從股東的邊際所得稅率出發,認為每個投資者所處的稅收等級不同。如富有投資者邊際稅率高,養老基金邊際率低,由此會引起他們對股利的態度不同,邊際稅率高的投資者偏好低股利支付率或不支付股利的股票;邊際稅率低的投資者偏好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據此,公司會相應調整其股利政策,使股利政策符合股東的願望。達到均衡時,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將吸引一類追隨者***低邊際稅率等級投資者***,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將吸引另一類追隨者***高邊際稅率等級投資者***。這種投資者聚集在滿足各自偏好的股利政策的公司的現象,就叫做“追隨者效應”。

  2.迎合理論

  迎合理論是學者將行為科學引進和應用於股利理論研究中,藉助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放棄了投資者理性以及市場有效的假設。即投資者中有理性的套利者也有非理性投資者,這類投資者並不看中最終獲得財富的絕對水平,而是關注相對與某一參照標準來說他們的得與失。市場是無效的,現實中的套利不僅充滿風險而且作用是有限的。

  按迎合理論的觀點,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資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終目的在於獲得股票溢價。即當投資者傾向於風險迴避,他們可能偏好發放股利的股票,因為可能認為這類公司風險小,於是對支付股利的股票給予溢價,管理者就支付股利。

  二、股利政策

  由股利相關論知,公司的核心財務問題中股利政策佔有重要地位,當公司通過自己的業務活動取得現金流量後,就會面臨這樣的決策,應當將這些現金重新投入生產經營活動,還是將其分配給投資者?以何種比率進行分配?它一方面關係到公司的未來發展,另一方面關係到公司股東的福利。股利政策制定的好壞將會影響公司價值的實現。

  公司發放股利是對股東的一種回報,不同的股利政策將對股價產生影響。公司應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股利政策。股利政策的基本型別有:剩餘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或穩定增長股利政策、變動股利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

  ***一***剩餘股利政策

  剩餘股利政策就是在公司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時,根據事先的目標資本結構,測算投資所需的權益資本,先從公司盈餘當中留用,在滿足了投資所需資金之後若有剩餘,公司才將剩餘部分作為股利發放給股東。這一政策的實質是採納了股利無關論的觀點。

  按此股利政策,公司的股利發放額將隨每年投資機會和盈餘水平的變化而變化。在盈餘水平不變的情況下,股利將於投資機會的多寡成反方向變動:投資機會越多,股利支付越少;反之,投資機會越少,股利支付就越多。

  優點是留存收益優先滿足於再投資的需要,這有助於降低再投資的資金成本實現年利益的長期性和最大化。缺點是股利的支付與否及支付比率完全要根據投資機會的多少及其對資金的需求量來決定,由此導致股利支付的經常性變動。

  ***二***固定股利或穩定增長股利政策

  該政策要預先確定每股的年股利額,並保持不變。公司在較長時期內支付固定的股利總額,只有在公司未來的收益穩定而且可以維持新的更高股利時,才可考慮增加每股固定的年股利額,這時便成為穩定增長的股利政策。

  優點是該股利政策向市場傳遞著公司未來經營前景將會更好的資訊,有利於公司樹立良好的形象,增強投資者對公司投資的信心,從而使公司股票的價格能保持相對穩定;該股利政策迎合了那些需要和依靠固定股利收入作為消費來源的股東的願望;該股利政策避免股利支付的大幅度、無序性波動,有助於預測現金流出量,便於理財和管理。缺點是該股利政策股利的支付與盈餘相脫節,當公司盈餘較低時,穩定不變的股利可能會成為公司的一項財務負擔,導致公司資金短缺,財務狀況惡化,從而影響公司的發展。

  ***三***變動的股利政策

  在確定公司股利的分配方案時,首先要確定一個股利佔收益比重的股利支付比率,未來各年的股利額則隨公司經營的好壞而上下波動,獲得盈餘較多的年份發放股利額高,獲得盈餘較少的年份發放股利額低。

  優點是實行相對固定的股利支付率能使股利與公司盈餘緊密地結合,以體現“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原則。缺點是這種政策下各年的股利波動性較大,可能會直接影響股東對公司股利寄予的期望,容易給股東造成公司不穩定的感覺,對穩定股票價格是不利的。

  ***四***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

  採用該政策,公司首先必須將每年支付的股利固定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個較低水平的股利稱之為正常股利。然後,公司只有在經營比較好,有較多盈餘的年份,才按實際情況向股東發放額外的股利。

  優點是公司在股利支付方面有充分的彈性。當公司贏利不佳或需要較多的資金追加投資時,可維持設定的較低但正常的股利,這樣能減少公司的財務負擔,另一方面也不會產生股東對股利的跌落感;而當公司盈餘有較大幅度增加時,則可適度增發額外股利,把超額的部分利益分給股東,增強他們對公司的信心,使公司的股票市價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使那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東每年至少可以得到雖然較低但卻穩定的股利收入,從而吸引住這部分股東的人數,也可使公司的股價不會出現大的下跌。缺點是公司在贏利較少或無盈利時,仍須支付正常的股利。儘管所付的正常股利數額可能不大,但畢竟股利的支付會增加公司資金的流出,對於本來資金就很緊張的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公司經營狀態良好,盈利較多,並持續的支付額外股利,這又很容易提高股東對股利的期望值,從而將額外股利視為“正常”股利,一旦公司盈利下降而減少額外股利時,便會招致股東極大不滿。

  在股利分配實務中,股利理論是股利政策的重要依據之一,公司所選擇的股利政策與公司所信奉的股利理論密切相關。

  股利政策不只是一個股利的決策,應當融入公司整體戰略決策中,因此股利政策的選擇應當著眼於公司的長遠發展、從全域性的角度進行規劃、權衡各利益相關集團的利益、充分考慮公司自身的現狀及確定最佳的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的相關理論

  相關政策

  剩餘股利政策

  剩餘股利政策***Residual Dividend Approach***

  是以首先滿足公司資金需求為出發點的股利政策。根據這一政策,公司按如下步驟確定其股利分配額:

  ·確定公司的最佳資本結構;

  ·確定公司下一年度的資金需求量;

  ·確定按照最佳資本結構,為滿足資金需求所需增加的股東權益數額;

  ·將公司稅後利潤首先滿足公司下一年度的增加需求,剩餘部分用來發放當年的現金股利。

  穩定股利額政策

  穩定股利額政策***Constant growth dividend***

  以確定的現金股利分配額作為利潤分配的首要目標優先予以考慮,一般不隨資金需求的波動而波動。這一股利政策有以下兩點好處。

  ·穩定的股利額給股票市場和公司股東一個穩定的資訊。

  ·許多作為長期投資者的股東***包括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希望公司股利能夠成為其穩定的收入來源"以便安排消費和其他各項支出,穩定股利額政策有利於公司吸引和穩定這部分投資者的投資。

  採用穩定股利額政策,要求公司對未來的支付能力作出較好的判斷。一般來說,公司確定的穩定股利額不應太高,要留有餘地,以免形成公司無力支付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