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的快展以及方法
美術欣賞課程是學生通過對美術常識瞭解的基礎上,客觀分析作品後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去理解美術作品的精神內涵及其中的審美價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針對目前美術鑑賞模組教學課時少、任務重的現狀,美術教師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魅力,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模組教學的任務。但客觀現實是,高考壓力依然如故,高中教育仍存在許多對美術課教學不利的因素,致使學生很少有進行藝術鑑賞並獲得審美體驗的機會。具體表現為:
1 美術鑑賞課變為逸聞趣事會
教師講述與作品相關的故事情節和軼事趣聞過多上課時,有些教師講得繪聲繪色,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表面上看,應該是一堂成功的藝術鑑賞課。而實際上,教師所講的不是作品本身,只是與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簡介、傳聞軼事以及相關的故事等內容,一節鑑賞課往往變成了對藝術家閒聞軼事的介紹和對作品故事情節的描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術鑑賞。這是由於教師沒有抓住教學的本質,以為了解了作品的情節,就瞭解了美術作品的全部含義。美術鑑賞課不等同於美術史課,因為前者的主要內容在於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有典型性的美術作品,分析它們的美學特點,並展開相應的討論和評價;而後者的主要內容則是系統地學習中外美術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流派的典型樣式和風格,並探討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簡單地說,前者的關注點是具體的作品本身,而後者的關注點則是作品背後的種種因素和關係。
2 講解語言過於專業艱深
教師講解純技術性繪畫語言過多。有的教師在講解作品時,過多地從純技術角度進行講解,即整個作品分析都是從線條、色彩、構圖、質感、透視、解剖、光線等方面進行,把美術鑑賞課當作美術作品分析課,過於專業化,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違背了鑑賞課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教育原則。這會使學生覺得美術鑑賞是高不可攀的,從而產生畏難情緒,挫傷其參與藝術鑑賞的積極性,嚴重影響學生藝術興趣的激發和培養。
怎樣更好地開展高中美術鑑賞教學
“美術鑑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而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教師講,學生聽,一節課老師講的天花亂墜,學生要麼如痴如醉,要麼昏昏欲睡,下課以後,結果都是啥也不會。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出一大群重視懶惰的聽眾,卻無法使孩子們成為有藝術頭腦,能獨立進行藝術思維的人,這種情況就直接導致了學生對美術課失去了興趣。
1激發學生的鑑賞興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普曾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所有新措施的實施和體驗都應首先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興趣的培養離不開想象力的培養,可以說,沒有想象力就沒有藝術。在美術鑑賞課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可以通過與美術有關的作品來激發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從而起到加強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以便學生更好地鑑賞美術作品。這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教學經驗,而且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注重培養學生通過作品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鑑賞課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相關資訊,比如作者,創作背景,創作手法等,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通過作品本身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從作品中獲得對於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並伴隨一系列的情感反應,從而對作品做出某種審美評價,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滿足,即審美享受。教師要通過美術鑑賞內容系列的教學,使學生們不僅能夠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
美術鑑賞教學教學中應該怎麼做
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中提到:我們看到一幅畫時,誰都難免回想起許許多多的東西,牽動自己的愛憎之情……只是由於我們想起一件不相干的事情而產生了偏見時……我們才應該捫心自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了我們的厭惡,破壞了本來會在畫面中享受到的樂趣。即便作為老師,我們也會對美術作品有所偏好,更不用說沒有任何審美評價基礎的學生。審美價值的客觀性,要求我們面對一幅作品要學會削弱作品中所附帶的非審美資訊,要剋制自己的非審美情感。而在此過程中是比較枯燥的,所以教師要做到的是更多的提問與引導的方式。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比較注重認識和教育的功能而忽視了審美的培養,認識、教育很顯然不是美術作品獨有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對藝術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審美體驗才是美術欣賞教育的主要宗旨。所以實踐教學的結合使用,會讓學生更容易形成對形式美感的體驗。在美術課堂結束之後,我佈置了攝影作業,要求用平常沒有用過的視角及在走進抽象藝術中學到的藝術語言的知識來拍攝。結合平面設計構成,點線面,重複,組合,旋轉,等的實踐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尋形式美。
基礎知識的學習和作品欣賞是相互滲透的,一個是前提,一個是宗旨,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