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鑑賞教學與其他學科是什麼關係

  美術鑑賞是高中階段美術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初中美術欣賞的拓展和延伸。它不僅“能幫助學生在欣賞、鑑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美術鑑賞教學要以語文為基礎

  美術鑑賞與語言文字的關係十分緊密,美術鑑賞以語文學習為基礎同時也能促進語文學習。因為鑑賞美術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研究和分析語言的,這種語言就是所謂的藝術語言。美術鑑賞教學應該包含兩個方面內容:

  一是分析和研究美術作品中的藝術語言是如何組織和表達的;

  二是對美術作品的內容***題材、主題***和形式***結構、語言***進行分析描述時的語言或文字的創造性表達。美術鑑賞活動就是在這兩個方面展開的。

  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是具有視覺傳達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繪畫而言,畫面中的一切元素都具有語言的屬性,都可以用語言或文字來進行描述和表達。這就能在傳授美術鑑賞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和鍛鍊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創造能力,而且這些能力也恰恰是學生們在語文學習中需要注意培養的。不同的是,美術是通過對直觀形象的分析而產生語言,而語文學習則是通過對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在讀者心理上產生藝術形象,兩者能在圖文互補上相互促進。所以,學習美術鑑賞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學好語文,可謂是一舉兩得。比如在組織學生鑑賞王式廓的《血衣》時,首先讓學生認真“閱讀”整幅畫面,就象讀一篇課文那樣,不放過一“字”一“句”。分析和觀察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看看他們是怎樣被畫家王式廓組織在畫面中的,環境和道具的描繪對突出主題有什麼作用?其次,要求學生根據該畫的情節性或敘事性特點,按照美術鑑賞的一般過程,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如:“土地革命”——鬥爭地主***和視覺經驗,對作品進行甄別、歸類、分析和判斷,並且仔細揣摩作者本人的主觀態度、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等,挖掘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最後,鼓動學生以談話、演講或講故事等形式,把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創造性地轉化成真正的語言或文字來進行描述或表達。“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識讀美術作品時所進行的是語言上的“再創造”,而不是再畫一張類似內容的畫,所以,鑑賞美術作品能提高學生語言或文字的表達能力。這種能力又增進了他們與作品的對話和交流,增強他們與畫家情感上的共鳴。

  美術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和探究性的學習,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互動,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觀點。而美術鑑賞正是在這樣一種理念下開展教學活動的,這不僅能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鑑賞能力,而且還能促進他們的語文學習,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同時,也彌補了美術鑑賞“有美無術”,無吸引力的缺憾,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美術鑑賞課的興趣,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美術鑑賞課的價值。

  二、美術鑑賞教學要以歷史為依據

  鑑賞美術作品有時就如同學習和研究人類的歷史。美術作品與中外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甚至傳說和神話的聯絡非常緊密,開啟歷史課本,那一幅幅印刷精美的插圖充分體現了美術和歷史的關係。或者可以這麼說上美術鑑賞課就好象是在學習歷史知識,離開了歷史知識美術鑑賞也就無法進行了;反過來說,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等,也因為有了美術作品的記錄而顯得更加真實和直觀,它有力地輔助了文字的不足,讓人們至今還能夠目睹幾千年前人類社會生活的不同側面,這在照相技術還沒有發明以前,具象繪畫的記錄功能充分反映了這一特點。

  不過,課本上是一幅幅靜止和無聲的美術作品,怎麼才能讓它“開口說話”?怎麼才能讓它快速而又準確地傳遞必要的資訊呢?這就要求老師和學生都要加強各學科之間的連結,注意知識遷移,把從歷史課中學到的某些知識運用到美術鑑賞中來。比如:在組織學生鑑賞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時,首先就要運用“五代十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藝術等方面的歷史知識,進而再熟悉五代時期南唐的宮廷畫院待詔、著名人物畫家顧閎中和他的繪畫作品《韓熙載夜宴圖》的內容。其次,再讓學生了解畫中所繪的主要人物韓熙載——“其父為北唐高官,後在宮廷傾軋中被殺,韓熙載就舉家投奔南唐。韓熙載本人學識淵博,不僅熟悉禮法和典章制度,而且詩文、書畫、音樂無不精通。投奔南唐政權後,本想一展巨集圖大略,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由於南唐政權內部同樣爾虞我詐,韓熙載一直沒有得到重用。”最後,還需要喚起學生對南唐後主李煜的記憶——個文學上大名鼎鼎的國君。就是這個國君“對來自北方的政治和軍事壓力,採取屈膝求和的態度,而對內部,尤其是對來自北方的大臣,則疑心重重,生怕他們會對他的政權不利。因此就有許多人被李煜糊里糊塗地用毒藥毒死了。面對這種情景,韓熙載自知已無回天之力,便採取了疏狂縱情、裝瘋賣傻的態度,以求自保,終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沉湎於聲色之中,不問政事。”儘管如此,李煜對前來投靠他的韓熙載還是不放心,“不斷派人前去打探,甚至讓顧閎中去把他看到的都畫下來,於是便有了這幅聞名世界的《韓熙載夜宴圖》。”

  當學生了解了這些歷史知識和故事以後,對美術鑑賞課的學習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當談到南唐後主李煜,因為學生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在語文課裡,他們曾經學過他寫的《虞美人》詞,而且都還能在課堂上背誦出來。現在,學生又從《美術鑑賞》課上知道了李煜的這一面,對李煜就會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瞭解,同時,也提高了對該畫的認識。在美術鑑賞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學科連結和知識遷移,其實是對過去所學知識的重溫、擴充套件和提高。鑑賞者——美術作品——作者三者之間就能夠很容易架起一座橋樑。這樣,學生就能夠做到快速、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對作品作出相對正確的價值判斷。所以,美術鑑賞以歷史為依據,連結各學科知識,確實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美術鑑賞教學要以哲學為指導

  “從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來看,哲學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了一般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對於學習和研究具體科學和其他專業知識都具有指導作用。”美術鑑賞》教學也不例外。美術鑑賞活動離不開對美的形式、美的規律、美的法則等諸多問題的分析和討論,比如構圖的多樣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等;物體色彩變化的明與暗、虛與實、冷與暖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哲學的道理。探討藝術家的創作,就必須涉及藝術家在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中所運用的“整體與區域性”關係,“普遍聯絡”觀點,“對立統一”規律,“內容和形式”範疇,“個性與共性”辨證關係等等。總之,藝術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從選擇題材到構思主題,從構圖技巧的運用到藝術語言的表達,無不滲透著藝術家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智慧。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必須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哲學觀點去闡述美術作品創作的原理,才能讓學生走進藝術、貼近作品;才能讓學生從感性入手,快速、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對作品作出相對準確的價值判斷。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藝術家本人的生活態度、創作情感和審美情趣。特別當談到藝術是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時,就必須結合“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這一哲學原理,來闡明“一個藝術家進行創作,不可能也不必要對實際生活進行純客觀的模擬,而是按照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對生活原料進行選擇、提煉,以至加工、改造,並從而表現出自己的意願以及對生活的評價等等。”[8]***P16***讓學生理解藝術家不是照相機被動地反映生活,而是能動地表現生活,藝術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在《美術鑑賞》第四課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走進意象藝術一課的教學中,體現的尤為突出。比如在西班牙畫家達利創作的油畫——《內戰的預感》中,畫家“將人體各部位重新進行正常人難以想象的組合,從上臂長出小腿和腳,從大腿長出前臂和手。這樣怪誕、高大、恐怖的夢境形象,表現出人的貪慾——已把肉體變成自傲的怪胎,這是人類自我耗費的象徵。它滲透著作者對人類生存行為的體驗,是人類不負責任的發動戰爭和自我毀滅的病態行為的夢態形象轉譯。當一個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被髮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為藝術家自由地表現打開了方便之門,就產生了那些經過藝術家主觀意識改造的各種各樣與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世界不同的藝術形象。

  不容置疑,在美術鑑賞教學活動中,教師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指導,能使學生在更深層次上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表達意圖,不斷提高“視覺識讀能力”。同時,也能在更高層次上運用好美術鑑賞的理論知識,不斷提高美術的鑑賞能力,將學習興趣轉化成持久的學習動力,終身受益。

  當然美術鑑賞教學活動還可以與其他學科如音樂、地理等學科相連結,就不再一一贅述。總而言之,在美術鑑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自覺加強各學科之間的連結,多注意知識遷移,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美術鑑賞》的價值和作用,避免學生輕視美術鑑賞等非高考科目的學習。要讓學生真正明白:通過美術鑑賞課的學習,不僅能獲得更多更豐富的文化藝術知識,提高審美鑑賞能力和藝術素養,同時還能促進他們學好其他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