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養生篇介紹

  小寒小寒,真的寒

  今天是24節氣中的小寒節氣

  也是新春伊始的第一個節氣

  小寒節氣正值「二九」末

  “三九”基本在都在小寒節氣內

  標誌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來了

  而小寒養生也是很重要的

  微提醒|小寒節氣,三九補一冬,養生膳食推薦送給您!

  小寒處於一年之中氣候最冷的時段,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此時養生仍然以“藏”為要,如堅持早睡晚起以保陽氣、勞逸適度以養腎精,以及寧神少慮以減少陰血暗耗。

  飲食方面,所謂“三九補一冬”,這個節氣的重點依然是“滋補優先”,尤其是攝取性味甘溫的食物以補腎氣和養胃氣。腎氣充足則營衛氣血循行有力,既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胃氣充足則氣血生化有源,既能保證營養吸收和利用,又能協助身體排洩濁毒。在飲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淮山、芋頭、核桃、瓜子、花生、松子、葡萄乾等,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補。

  芋頭

  這個節氣,芋頭是相當不錯的選擇,雖然它外形看起來有點醜,但卻是藥用價值很高的食物。芋頭又叫芋魁、芋根、土芝、芋艿等。中醫認為,芋頭味甘辛,性平,具有健脾補虛,添精益髓、散結解毒的功效。臨床多用於脾胃虛弱、納少乏力、瘰癧、腫毒等病症。古籍《滇南本草》中有“芋頭治中氣不足,久服補肝腎,添精益髓”的記載。現代研究也發現,芋頭含有豐富的黏液皁素及多種微量元素,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還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芋頭是內服外用均宜的藥食兩用之品,民間驗方多取它來療病。如嶺南民間治療小兒淋巴結腫大,以芋頭研爛煮粥,有良效***《嶺南採藥錄》***;治療局灶性化膿性毛囊炎,以芋頭搗爛外敷,亦有效***《簡便驗方》***。在養生制膳方面,芋頭也有很大應用價值。下面推薦兩道食療方供大家參考。

  膳食推薦

  芋頭姜奶羹

  食材:取芋頭100克,粳米100克,腰果30克,生薑15克,鮮奶100ml,白糖少許。

  製法:將芋頭洗淨去皮後切成小塊,與淘淨的粳米、腰果、生薑一同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煮開,後轉小火熬至米熟粥成,加入鮮奶、白糖,再稍煮即成。

  功效:有益腎填精、溫補脾胃的功效。適於小寒節氣調補食用。

  益芋頭排骨湯

  食材:取排骨250克,酸菜50克,芋頭200克,豆腐皮50克,姜3片。

  製法:排骨洗淨切塊,芋頭去皮後洗乾淨切小塊,酸菜洗淨瀝乾後切絲,豆腐皮洗淨切條。將上述食材放入煲中,加入1500ml清水,大火燒開後改文火,煮至芋頭軟糯,加適量精鹽調味即成。

  功效:有溫中健脾、開胃消食的功效。

  節氣|斂陰護陽,小寒養生看過來~

  【小寒氣節淺釋】

  小寒是全年第二十三個節氣,在公曆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民間則有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是全年24節氣中最冷的節氣。

  人們經過春、夏、秋的消耗後,臟腑的陰陽氣血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

  【養生大則:斂陰護陽 】

  《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精闢明確地指出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潛藏陽氣包涵了起居、飲食乃至情志等方面,人們的狀態應如同蟄蟲一樣,保持身心的平靜,減少張揚,養精蓄銳,等待春季適宜的氣候破繭而出。

  如果冬日洩了陽氣,春天易生溫病。

  【起居保健】

  《黃帝內經》起居調養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

  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而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

  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裡層與面板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

  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腳要保暖,睡前要用溫水洗腳,並搓腳心100-200次,以補腎健腦。

  “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於溫暖,失去他萬物無法生存。

  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現代醫學也認為,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應注意防寒,如冠心病因寒冷易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同時應節制房事,《壽世保元》中指出:“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節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慾,傷其腎精。”

  【精神調養】

  故應節嗜慾,止聲色,調攝精神,使人陰陽協調,氣血沖和,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冬季受到使用火爐、暖氣、氣候乾燥等方面的影響,人容易“上火”,情緒也易發生變化。

  中醫認為怒則氣上,擾動陽氣,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情緒調節。

  在冬季還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症的發生,所謂季節性情感失調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情緒抑鬱、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現象,並且年復一年地出現這種現象多見於青年,尤其是女性。

  預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

  【飲食調養】

  根據中醫“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則補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在冬季膳食原則中應多吃溫性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

  腎主鹹味,心主苦味,鹹能勝苦,故冬季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遵循“少食鹹,多食苦”的原則,以補心氣、固腎氣。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

  可選食:糙米、玉米、小麥、黑豆、豌豆等榖豆類;青菜、豆腐、木耳、核桃、大棗、栗子、梨、蘋果、桔子、香蕉、山楂、甘蔗、紅薯、生薑、韭菜、大蒜、花椰菜等蔬果;牛羊肉、鹿肉、蹄筋、鴿、鵪鶉、烏雞、鵝肉、鴨肉、豬腰子及海蔘、鱔魚、鯉魚、鯽魚、鰱魚、帶魚、蝦等肉食、多飲豆漿。

  民諺雲: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因此,早上可煨生薑服少許,以驅風禦寒。 對於身體虛弱、慢性病患者,冬季也是運用中藥湯藥或膏方調理的好時機,俗語云“冬天進補,春來打虎”。 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所謂“三九補一冬”,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 在飲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乾等,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補。

  【飲食推薦】

  1、補氣養血臘八粥

  小寒飲食中最大的特色是臘八粥。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臘八粥的詳細做法:

  原料:大米50克,黃小米50克,粘黃米50克,糯米50克,秫米***粘高粱米***50克,紅小豆100克,蓮子100克,桂圓100克,花生米100克,栗子100克,小紅棗100克,白糖適量,文火熬粥即成。

  清《粥譜》認為,臘八粥是“食療”佳品,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防止便祕、養顏美容。

  2、廣東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 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