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推手與走架的關係

  做為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之一的太極拳在國內外對愈來愈受到重視,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套路動作的實戰應用,它是一項很有前途的武術對抗性競賽專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練習拳架的過程是知己的過程,練習推手是知人的過程,兩者可謂缺一不可。一個行拳有內涵的拳家如果沒有推手實踐的襯托拳就會空而無味,一個推手的行家如沒有拳的基礎就會華而不實,他們最終不能成為一名好的拳家。因此必須在知己知彼上下功夫。

  在一套拳中每一個拳式它都是由十三式組成,十三式的用法由老師教拳而得。並在練拳中熟知,通過行拳而知每一式在拳中如何使用的感覺。

  學習太極拳,重在領悟,我們要理解太極拳中招式的內涵,並能將其體現出來才是學好太極拳的關鍵所在。

  行拳時有“無人勝有人”之說甚好,然而那也是意想而以,個人想像而得,一方面的感覺沒有通過實踐。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在此也只是一個過程。

  想要過程變為真實的感覺就要把行拳所得得勁法通過推手進行實踐,在兩人交手的過程中體驗十三式的單一用法和複合用法,體驗雙方勁力陰陽變化的感覺,相互的鍥機掌握的恰到好處。

  再將這些用法和感覺帶回拳中進行拳式執行中磨合,用這樣的方法豐富行拳者對拳進一步的認識,並將這一認識逐漸的由心知到身知,再回到推手中實踐。用這樣的方法使知己知彼的功夫得到昇華,太極拳藝走向高的層次。

  一趟好的拳架它的存在形式應是勁法組合及其巧妙***是經過幾代人實戰進化而來***,同時它的經絡執行、健身養生效果必然很好***在拳論指導下正確習練法***。

  所以說,太極拳的各項功法都有著內在的聯絡,我們需要一步步的學習,先從基本的學起。

  勁法的巧妙組合,經絡執行、健身養生效果的好來自正確的繼承拳架。一趟拳的繼承不但個人要有良好的悟性而且要有良師益友的教導和幫助,此條件可算缺一不可。

  良師,不但要在他那學到一套好的拳架而且還要在應用、每一拳式勁法、拳式與拳式間的連線、行拳中的一舉一動、推手中拳式勁法的應用,進一步的二人對打時接觸發揮。

  通過他的講解示範瞭然於心,並逐漸練上身以求初步懂勁。

  益友,他必須具備很好的太極素質,並能像“助教”一樣一一加以分解陪練。

  一個勁在身上的形成主要是自身對勁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練拳、喂勁和推手。練拳心知、喂勁知用、推手實施應用。在該過程中逐漸的悟是走向懂勁的又一渠道。

  懂勁與聽勁密切相關,聽勁與靈敏度有關,靈敏度與練一趟好拳和練拳方法有關與周身氣血通態程度有關。

  一趟好的拳架他的身法要求必然很緊湊嚴格,拳式的執行方法獨到並且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這樣的拳練了才能出功夫,對此筆者有深刻的體會“練武不練有,練有啥沒有”。

  這裡的“有”就是俗語說的“著像”它不符合自然強制自己練一些不合拳意的東西,出了力氣攪亂了身法,妨礙經絡執行在拳架中的自然暢通,也就談不到氣血的流通,氣慣四稍,更談不到靈敏度的提高。

  練好太極拳的方法“尊拳理拳法”,自然而然練太極,有意無意出功夫。

  靈敏度的提高加強了對自身陰陽、氣血流動變化的感知,提高了知己能力。在與人推手中也就提高了“聽勁”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掌握了知人的本領。

  知己知彼能力的提高更明朗化了自身與他人身體靜態和動態時的氣血、勁力變化過程,能瞭解這一過程就是懂勁過程的開始。加以細悟越練越精。

  喂勁,是由懂勁水平很高的人***老師***餵給教練過程的人。受教的人在練習過程中要用心以身試之、驗之。老師用一個勁在你身上一定要細心體會全過程,放掉恐懼心。

  把受到的勁感覺了記於心,老師發力的全過程動態要想錄像機一樣記錄在心。加以反覆琢磨在施與人,喂勁的人在受到力後儘管發勁的人力不到位也要按該勁的預期真實而出,用這樣的方法反覆教練最終達到發勁人會發該勁為止。

  推手,把喂勁所得的勁在兩人推手過程中讓其使用出來加以熟練在實戰中得到昇華,最終達到掌握會用。

  太極拳推手的特點

  一、舍其正中定橫中

  常言說“人少橫力”,特別在推手技擊中,兩人繃手相觸,儘管周身含有彈力,兩足前後分開時,其力均貫注於前後縱向,對方雖有橫向之力,但橫力總是要少於縱力的。

  中心、重心,二點均在於縱,而進招引其離開支撐點,我舍其正面,擊其橫面,因對方力點不能集中合一,對方一旦離開其支撐點,身形自然傾斜,我從橫面擊之,對方即行跌出。

  在推手中,時刻離不開“中正”的要求,我們練習時也要時刻注意“守中”。

  二、進身欺人,應知人體之“三節”

  從整個人體來講,頭為梢節,腰為中節,足為根節,如對方三節被欺,對方即不能活便,更無法使招,而我則運轉自如,左右逢源,對方處於背勢,因此說,“制梢節”、“欺中節”、“盤根節”三法,是武式太極拳推手之絕技。

  “身、手、足,上下相隨,以塌梢節、捋根節、堵中節,此為控制上肢兩臂之法。制梢節、欺中節、盤根節是控制對方身手足上下三節之法”。如進身欺人,欺得越緊,對方整個身形越不能靈活運轉,皆因對方處於背勢,而我處於順勢。

  所以說,推手也是一種心理的較量,心理素質好,更有助於我們學習太極推手。

  三、步要過人

  即是便於貫、扣、插二法之應用,便於步法之進退,及身法上靈活變換。

  貫者發勁,扣者合勁,插者鑽勁,可稱勁練三法。欲將發人,步要暗進,靈活掌握貫、扣、插三法,與人交手無不穩操勝券。

  例如拳勢中“上可擊其下顎,下可使用貫扣二法,應左貫左,需右扣右,使對方雙腿處於我控制之範圍。如對方閃身後退,我即由拳變掌雙掌齊出,進招連環,“懶扎衣”招法猛擊胸前,此仍三法應用之舉例。

  又如我方使用拳勢中“頂心掌”在對方前進一步之機,在我退第一步之時,急速貫注對方右腿,而“頂心掌”招法即打胸前。

  使用此招法上下必須協調一致,速度尤為重要,否則起不到頂心掌驚彈寸勁之威力。又不如在推手中使用左右採法,如不用貫扣二法,那就不起不到應有之效。

  四、不丟不頂

  說具體點,就是推手雙方均不能離開,雙方均做到粘連不脫,並不與對方抗力,這就叫“不丟不頂”。

  惟有不丟不頂,才能“粘連黏隨”,同時並能做到“舍已從人”,能捨已從人,方能“力從人借”,上述諸法均有相連,可稱環環相合,勢勢相承。

  清代李亦畲先生“五字訣”中講“由已則滯,從人者活”,要想做到不丟不頂,必須做到,彼退我進,彼剛我柔,彼伸彼屈 ,彼屈我伸,方能達到不丟不頂之目的。

  在此基礎上如能圓形走化,陰陽開合運轉全身,才會“引進落空”,使 對方不能穩定中心,處處陷於被動地位。要做到不丟不頂,另一個方面就必須要做到“棚要撐、勁要崩”,崩者彈也,更無驚彈之能。

  因此說,必須精神提得起,氣斂神隨,中氣貫通,運轉全身,使全身有一股彈性,兩臂圓撐,無凹無凸之弊,意、氣、形密切配合,即能做到不丟不頂,所以做此技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