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推手和技擊的學習

  推手和技擊是太極拳中的兩大基本技法,這兩個技法在健身實戰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關於孫式太極拳推手的學習,我們需要做到以下的“五字要領”。

  中

  這個“中”有三層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論自己如何騰挪變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虛實轉換於自身的穩定範圍之內,不失於中。其二是取中,即雙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對方的重心,在不即不離中要隨化隨進,進於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適中,即無論是進是退是化是發,均要適度,機之把握,量之大小,處處與彼洽合。故需足胯靈活。

  敷

  敷也有三層意思:一是聚神於彼之重心,使我始終能掌握彼之重心變化。二是,攝神於彼之精神,此時即使彼重心未動,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動,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氣於彼之周身,使彼頓感呆滯不靈。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氣合一,內勁精純不可。

  孫式太極博大精深,它對於人體精神、氣的運用是非常重視的。

  整

  整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協調一致,混融一體。推手中要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氣勢鼓盪。其二是周身始終不離六合。雖為柔化之中,周身內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孫式太極拳在推手中是通過鬆肩、鬆胯來主宰自身虛實陰陽之變化。

  活

  孫式太極拳推手練至高階階段有大捋一法。此大捋不同於由採挒肘靠組合而成的四隅練法。此為兩人對練,搭手即擂即走,兩人走中亦可互換。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礎。走時需兩胯放鬆,重心上下無起伏。走時之要為動中求靜,雖為移動之中,兩足兩胯虛實變化要自然,搭手要不離不即,不丟不頂,身體內外六合不散。靈活多變無定法。

  空

  太極拳之特點“空中”也,所謂引進落空。若要引進落空,需使彼覺著能取我中,然而一經粘身發勁,始覺走空。故太極拳之變化需隱蔽,走暗圈轉換虛實不見其形。

  孫式太極拳招式講究虛實相生,實者虛之,虛者實之,令人望而生畏。

  起手練習,即從根節練起,一身之虛實轉換俱從根節開始。何為根節,兩胯之根與尾椎之根構成一身之根節,一身之鬆轉開合,由此而發也。此“空中”之第一層意思。至若習者能練至神氣合一,內勁精純,則可身體不動而重心已動,所謂周身無處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稱得著“空中”之精義也。

  以上五點:“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過是“神氣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無為而無不為”。

  孫式太極拳推手之一般步驟是,先練定步推手,練四正推法,繼而四隅推法。然後活步推手***順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後是大捋隨至技擊。

  孫式太極拳技擊特點

  技擊本無法,若使有法御以無法,則惟在氣質、本能上下功夫。就習孫式太極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練出內勁或無不意而發之經驗,則最好於技擊一道駐步,否則將對習者之身心健康無益。即便習者已練出內勁,技擊也僅是檢驗自身修為的一種必要手段,然不可恃藝凌人、好勇鬥狠,否則難以進階。

  欲修孫式太極拳之技擊,需在套路練習和推手練習中熟習八法,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並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數式皆一法。有此基礎後,尚需知三機、體三能、混融八法為一,多經實戰練習,由實戰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迴圈往復,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

  洞察三機

  三機即變勢之機,變動之機,發勁之機。當對搏時,在雙方尚未接觸的情況下,我能預知彼之運作變化,並使自身先於對方抱得有利態勢,此謂“變勢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未接觸時為變勢之機。

  當雙方接觸的瞬間,我若能先於對手發勁於彼之重心上,則謂“發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之瞬為發勁之機。當雙方兩勁接定後,此時我若能變勁彼先,使彼勁走空,則謂“變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中為變動之機。此上為三機之要。

  三能,是指對彼之作用的感應之能,對己之神、氣、形的瞬間協同之能,對彼之作用的洽合之能。此三能均以神氣相合為基礎,神氣不和三能則一能不能。所謂混融八法為一,是指出手即是太極,當用何種勁將因彼而變,是一個勁,還是幾種勁混合而出,也將因勢利導。

  總之,技擊之要不外乎“意在彼先”及不拘泥於成法,總以隨機應變,感而遂通為至妙。

  孫式太極拳練習的五大理論

  “三合一拳架”

  什麼是孫式太極拳的“三合一”,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吧!

  “三合一”是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也就是說跳架子就是推手,就是散手,在跳架子時也就同時練了推手和散手。

  我在練習中發現拳架的每一式都是推手或散手的精華用法。因此,我認為,練拳架時勤加體會,天長日久,必有感受,在推手和散手時自然就會運用出來。

  孫式太極拳的所有的動作和拳架,都是需要經過反覆的練習的。

  準確地說,就是每一個動作都是武術技擊的精華全息元,也就是每一個動作包含了無限的可能性用法。

  所以說,初學者應該學一些具體用法,但必須明白,絕對不能僅僅限於這幾個用法,隨著水平的不斷提高,應該突破具體用法而達到對全息元的理解,這樣,才能理解為什麼“無限勝有限,無招勝有招”、“無勝於有”。

  “孫式太極拳修煉的三原則”

  要練好孫式太極拳,必須把握“三原則”,一是高度協調,在孫式太極拳訓練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動作,都要全身高度協調,而且身體和心靈也要高度協調。

  在孫式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最主要的運動方法就是要鍛鍊自己身體的協調性。

  一旦調性達到高水平,那就會出現德國當代著名學者哈肯的《協同論》中所說的“協調產生新的力量”,在孫式太極拳的修煉中才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整勁力量。

  二是和合凝聚,和合凝聚是一種感覺,從一開始,練習者就應該把握這一點,所有的動作都必須體現和合凝聚。

  和即和諧,合即合作,凝聚是力量、感覺、精氣神,都要有一種凝聚在一起的感受,絕對不能分散,特別是感覺不能分散。

  三是向內收斂,收斂和分散是對立的,所有的動作都產生一種感覺,向內收斂,而不是向外發散。

  協調、凝聚、收斂,我認為這就是修煉中國各種功夫,特別是孫式太極拳功夫的根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練成功夫。

  “打空”解

  古拳譜中說“輕比重來重比輕”,又說“打重不如打輕,打輕不如打空”,說的都是一個意思,高明的打法是打宅。

  所謂“空”有兩層意思,一是“引進落空”,使對方進入“空”的狀態,即對方所有的力量全部落空,任你千般力,瞬間全落空;二是把對方打空,比如對方一隻手過來,我抓住其手,翻轉其手,並託其肘,下壓,一個“白鶴亮翅”,對方立刻被打翻在空中。

  廣義地講,孫式太極拳的75個招式中的任何一個招式都可以瞬間把對方打在空中,把對方凌空發放出去。能同時做到這兩點,就達到了“空”的境界。

  “中正”解

  “中正”為陰陽平衡之意,在孫式太極拳的練習中,表現為在任何情況下,身體都不能失去平衡,重心不能歪斜,身形不能破體,力量不能出身形之界限。

  虛領頂勁,肩身正直,不能歪斜;頭項正直,不能歪斜;整體正直,不能歪斜。特別要注意的是,手隨身轉,手到身到,手能超越身形之中線。

  在推手與散手中,唯有中正,才能保證自己處於順勢,而背勢往往因為違背中正原則。

  論 “無為”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其 自然,捨己從人”。

  在清朝時,許多高手都已經認識到 “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拳無拳,意無意,九意之中見真意”,古人的見解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實踐中的深刻體會,只有當練到一定的水平之後才能體會到。

  我認為,練到十幾年後,就會感覺到,已經有一種隨心所欲的境界,無所謂練也無所謂打,練就是打,打就是練,正所謂“無為方能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