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科研論文

  為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多樣化功能,認真落實歷史教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歷史教育有著其它學科無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歷史課堂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通過歷史課教學,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鬥。

  【關鍵詞】歷史課堂;德育教育;體會

  道德情感是個體在道德認識和實踐過程中伴隨發生的內心體驗。按照道德規範的社會關係,道德情感有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人道主義情感、正義感、自尊感等等。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情感的培養,主要是藉助歷史教科書提供的、歷史教師加工創設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為、情感及道德知識進行,具有間接的、想象的、倫理認知的特點。在新課程標準下,加強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是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要完成這一目標就要求歷史教師抓住學科特點,課前必須認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論從史出,循序漸進,制定多元目標,採取靈活性、多樣性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針對學生實際,結合時勢,做到讓學生學習史實的同時,就受到相應德育的教育,達到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學目標。歷史與社會是一門以歷史史實為基礎的學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識結構,也含有其德育的結構。以史育德,既體現歷史教學上的史論統一,又實現了歷史在全面發展教育上的德育與智育的統一。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方式和手段讓學生了解熟悉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淳厚民風和崇高氣節,學習體現時代精神的先進典型,將民族精神內化為青少年的思想素質和精神品格。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以史為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在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方面

  愛國主義歷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是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的一種道德規範、文化傳統。翻開歷史的書卷,從遠古到現代,上下幾千年,到處都蘊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所表現出的忠貞的民族氣節;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願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獻身的林覺民,他們豪壯的愛國義舉;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鬍鬚,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他們表現出的崇高的民族氣節,都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在教學中,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有意識地融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講文化史時,可以運用教材中的有關史料,通過資料的展示和講解,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文明,不僅為人類創造了極其燦爛輝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強大的生命力,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內容可以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們也可以結合歷史教育教學內容,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內外活動,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舉行國情知識競賽,組織課外閱讀、討論,觀看電影、開展影視評論,編輯歷史小報,舉行歷史報告會、故事會,組織觀看影視錄影,展覽等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外教育活動,可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到德育教育,通過實踐激發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樹立報效祖國、建設美好未來的遠大志向,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二、在維護民族團結和睦、維護祖國統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千百年來,我國曆史上湧現了許多為民族進步,為消弭民族戰爭,為維護祖國統一而努力甚至獻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亂、鄭成功收復臺灣等等。揭示歷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對於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和民族感情,砥礪他們前赴後繼、自強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時機。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民族大遷徙及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民族間雖有過爭鬥但這是短暫的,而民族間的交往是長存的。這裡可以通過各民族間交往融合的教學,使學生明白,我國燦爛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培養方面

  道德,是人們對自己所處的社會關係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依靠社會輿論和內在信念的力量實現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準則。道德的養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青少年時期,而不是成年以後。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優秀歷史人物和他們的事蹟對學生進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陳勝、吳廣不畏強暴揭竿而起、于謙一心保衛國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鄧世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譚嗣同喋血街市、喚醒民眾;共產黨員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等等。通過對歷史上無數先烈、英模感人事蹟的瞭解,讓學生悟出做人的道理。另外,可以通過學習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學生體味其中豐富的做人道理,培養學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如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毛澤東的“身無分文,以憂天下”;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利用這些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澱下來的倫理道德和優秀品質,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總之,寓傳統美德教育於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併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應有貢獻。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