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

  藝術教育在教育領域裡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在各個教育階段藝術教育不可或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小學藝術特色教育的有效實施策略

  開發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根據吳剛平的理解,開發校本課程需要以下四個條件:明確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辦學宗旨;民主開放的學校組織結構;體現學校教育哲學和辦學宗旨的教學系統;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H小學的領導和教師認為,在實際的藝術課程開發當中,除了要有以上這四個條件外,以下問題是各個學校在藝術教育實施當中亟需解決的:如何保障藝術課程實施時間;如何發掘和管理藝術教師人力資源;如何把藝術課程與其他學科教育整合等。

  筆者在深入研究H小學後認為,該小學採取的以下有針對性的策略很好地保證了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能夠取得較大成功的關鍵。

  一、靈活有序的課程設定有效地保證藝術課程實施的時間

  H小學為了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學習藝術、接觸藝術,把學校的課程設定分為三種類型:1藝術類必修課。必修藝術課程是國家教學計劃所規定的課程,比如音樂、美術、手工製作等。主要按班級在課堂上實施教學,除此之外,H小學在開辦之初就把書法課作為全校的必修藝術課程,認為通過學習書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是領悟藝術的一個好方法,最重要的是還可以提高孩子的審美情操、審美能力和鍛鍊學生的思維、意志等。2藝術類選修課。通過課外藝術興趣班的形式,按照學生的興趣,採取自願報名的形式和學校選拔的方式.將學生分到25個不同專業的46個興趣班。最大程度激發了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掌握藝術表現和藝術創作的手段和技能。3藝術類欣賞課。藝術教師利用課外時間對參加藝術興趣班的學生專門進行藝術和美學基礎知識、藝術史、藝術作品鑑賞等的教育,使學生具備發現、欣賞和評價藝術作品的能力。

  為確保藝術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學校設定了兩套課程表,一是常規教學課程表,按照國家課程編制,教學安排在常規教學時間。二是藝術教育課程表,按照25個不同專業的47個藝術興趣班編制,時間安排在週一至週四下午的4:15~5:15。

  在深圳特區,由於父母下班的時間大都集中在下午5點到6點,令父母很為難的是學校下午4點放學後到他們下班的這1個多小時孩子的安全問題。H小學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興趣班學習,發展學生特長,既解決了學生的安全問題,又讓學生充分利用了時間。學生在這段時間裡可以充分開發自己的潛力,掌握一技之長。興趣班的開設既是學校發展自身特色的需要,也是在徵求家長的同意和學生自願的基礎上開設的,所以興趣班很受學生的歡迎,H小學95%以上的學生都參加了一個或者多個興趣班的學習。

  二、引進外聘藝術教師並結合本校教師“雙向成材”工程,解決藝術教師緊缺問題

  H小學在編的藝術教師9名,對於開展藝術特色教育的學校來說,師資遠遠不夠。H小學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公開招聘,共外聘30多名藝術教師擔任興趣班的教師,很好地解決了藝術教師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

  H小學招收和管理這些外聘藝術教師的流程是:首先是公開招聘,應聘者投寄簡歷。學校組織人員對應聘者進行面試考核,通過以後組織外聘教師上崗培訓,先試用兩個學期,最後根據考核表現和應聘教師要求籤約。學校專門有一個以上管理人員負責外聘教師的管理、監督和交流,定期向學校彙報外聘教師的工作情況。

  學校還通過培訓要求外聘教師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願意學、樂於學;通過規章制度保證每一位外聘教師準時上下班等等。H小學在培訓會議上表明瞭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學校不贊成外聘教師把興趣班的學生帶到自己家裡補課,一是為了學校的興趣班能順利發展,二也是保護了學生的權利。這些規範的管理制度、方式方法使外聘教師用心教、樂於教H小學的學生,保證H小學的藝術特色教育月月進步、年年豐收。

  筆者在訪談中瞭解到,H小學給外聘教師的報酬並不算高,卻能吸引很多優秀的社會藝術專業人員前來應聘並長期留校。談到這一點,很多教師認為是學校人性化管理方式使外聘教師擁有歸屬感和學校本身的名氣“留住”了教師的心。在H小學,外聘教師與校內教師是平等的,可以參與學校建設的討論,可以對教育教學提意見,節假日的獎金髮放一視同仁等等,讓外聘教師感受到學校有“家”的溫暖。同時,隨著H小學的藝術特色教育開展得越來越好,在外名聲也越來越大,前來應聘的兼職教師的藝術人員越來越多,在校的外聘教師把能在H小學任教當作是自己的榮譽。

  更加與眾不同的是,H小學要求學校各科教師選擇一門藝術課進行第二專業進修,他們在進修學習的同時,被分到各種藝術課中去與學生一起進行藝術學習與訓練,並擔負組織、管理、輔導學生的工作。這些老師與學生一起接受藝術教育、藝術薰陶,經過幾年來的學習和研究,在外聘教師的幫助下,H小學已經有10多名在職教師獲得藝術專業證書,已經可以承擔一些興趣班的教學工作,被學校稱為“雙向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藝術教師人力資源缺乏的問題,對提升教師素質也有很大好處。

  三、結合學科特點整合藝術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這個整合就是把藝術教育完美地融合在學科教育之中,實現藝術教育與學科教育的相互滲透、互相促進,實現學科成績與藝術修養的雙豐收。“整合”的出發點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藝術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欣賞藝術、熱愛藝術、具有藝術修養、藝術創造能力。但是“整合”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為了學習藝術,H小學同時賦予了它新的教育意義:通過“整合”突破傳統教育的模式,把學科教育藝術化、促進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實現教育思想多元化,以此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陸。這是藝術學校辦學的一個特色,也是新課程改革要求課程整合的重要舉措和方法之一。

  該校徐老師談到所教的數學學科結合藝術的時候舉了自己實踐過的例子:在“圓的認識”一講中引導學生進行圖案設計,以此讓學生感受不同圓形在圖案中的運用和它的美;在“比例”一講中可以讓學生在電腦中做藝術照,不同比例做出的人形狀不同,以此說明黃金分割、各種比例在生活中存在的價值。韓老師談到語文學科與藝術結合的時候認為語文處處是藝術,語文字身就是藝術。具體實施方法有:讓學生講故事,評比“故事大王”;講“春夏秋冬”的時候讓學生用四幅圖畫來表現;晚託的時候排小劇本,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

  由於H小學開展藝術教育比較長時間,該校的學生在藝術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長,所以H小學的老師更加側重如何讓學生的藝術特長在學科教學當中充分表現出來,如鼓勵學生用樂器伴奏朗誦,自導自演戲劇、話劇等等。具體到整合的過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基於各門學科的特點,建構易於實現學科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中知識教學與藝術教育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智與美是互相滲透、互相連結的,智育是藝術教育的基礎,也可以是藝術教育研究的物件,而藝術教育確有一種對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啟真,以情感人。藝術教育與各學科整合,能使學生通過對審美物件的觀賞,情不自禁地參與學習,主動熱情地投入審美創造,並感到樂在其中。這樣,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支撐著毅力,激化為認知,從而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範文二:淺析論戲曲藝術教育對小學生素質的提高

  論文關鍵詞:戲曲藝術教育;素質教育;藝術教學

  論文摘要:音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戲曲藝術在培養學生素質方面具有獨特作用。轉變觀點,提高教師戲曲藝術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戲曲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保證。

  戲曲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是人文精神與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有戲曲300餘種,它將唱唸做打熔一爐,集詩畫歌舞為一體,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然而曾令國人驕傲的戲曲,在當代青少年心中,常常是排不上號的。這不是說中國的戲曲不美,而是戲曲不親近青少年。縱觀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出現了歌唱性樂曲教學的單一局面,中小學藝術教育忽略了戲曲知識的傳播和對戲曲音樂、戲曲臉譜等方面的滲透。青少年無機會感受戲曲之美,他們不知道“徽班進京”“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為何。對歷代傳唱不衰的戲曲劇目知之甚微;對中國的劇作大師關漢卿、湯顯祖、王實甫等知之甚少;對古往今來著名的戲曲佳作《西廂記》《竇娥冤》《桃花扇》等缺乏瞭解。

  一、戲曲藝術與學生素質之間的關係

  藝術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舞蹈、音樂、美術、視覺,還包括戲曲,將戲曲藝術引入課堂,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戲曲素有“高臺教化”的作用,絕大多劇目表現的是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團結互助、懲惡揚善等故事,教人做人立身。讓戲曲進校園,使學生從小學習傳統藝術和文化,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

  首先,戲曲藝術與學校的美術教學、音樂教學要求是相通的,在教學過程中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戲曲教學通過對傳統戲曲直觀的品味和理解,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操作活動,自覺地將美德作為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標。

  其次,戲曲藝術擅長表現人們細膩豐富的內心世界。戲曲教學使學生意識到傳承文化的重任,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

  再者,戲曲藝術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及藝術素養的提高。戲曲教學要求學生在戲曲活動區內通過手腦並用,完成繪畫臉譜、製作服裝、表演動作等活動,在對傳統文化繼承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戲曲教學理論及依據

  美國心理學家比格認為學習就是分析、概括、綜合的過程。有序的資訊有利於學生吸收、加工、儲存和提取。據此,我們得知戲曲教學應是系統性、科學性的,且在貫徹新課程標準精神的前提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基點,使之在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都得到發展。這就要遵循以下三個教育理論:

  一樹立戲曲欣賞教學意識,轉變教學觀念

  首先,戲曲教學的任務是為學生的基本素質發展服務的。它不僅能為全體學生所享受,且是一種融德、智、美為一體的教育,以知識傳授、形體、情感態度和自然表現培養為一體的素質教育。教師要轉變純藝術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戲曲教學具有開發學生潛能和促進現代化素質發展的功用。

  二強化教師戲曲欣賞教學技能

  深化教學改革,滲透戲曲文化的責任在於教師。教師若是對我國的傳統戲曲瞭解甚少,是不可能擔負得起戲曲教學重任的。瞭解和學唱戲曲提高教育教學能力首當其衝要解決的任務。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措施是:讓部分有一技之長的教師拜戲曲藝術家為師,感受外界戲曲藝術的魅力,開闊眼界,提高認知,增強戲曲欣賞教學的技能。

  三提高戲曲欣賞教學質量

  教師要處理好戲曲欣賞教學的過程與結果的關係。既強調過程也要重視結果,因為,戲曲教學是一項需要有成果支撐的藝術活動。

  三、戲曲教學的具體實施

  皮亞傑的認知理論認為:認知必須從感知——動作開始,讓學生有機會親自操作才能使外界資訊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能力。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目標的戲曲教學,做到“形式為目標服務,目標為提高學生素質服務”。具體做法如下:

  一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受興趣的影響較多,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決定了興趣在戲曲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音樂課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全方位傳遞資訊,提高教學效率,以語言表述揭示作品的個性及特色,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點切入:

  1.認識臉譜與服飾

  學生初次接觸臉譜與服裝時,老師可提出諸如“為什麼臉譜有不同顏色?”等問題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在調動起他們的好奇心之後可以告訴學生:臉譜顏色代表人物性格。例如:紅色:象徵忠烈正義,勇敢耿直和赤膽忠心;粉色:可表現忠勇之人年老後的血氣漸衰。這種顏色表現性格的手法,極大地激發出學生的想象力,促使他們進行構思,創造新奇的藝術形象。

  戲裝是表現角色社會地位的重要標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風俗。可從具體的“官衣”“褶子”“茶衣”等戲服介紹服裝的意義,也可讓學生衣著戲服,戴上臉譜,盡展標誌性服飾所能表現的人物神情和動作。教學的具體化、遊戲化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果。

  2.欣賞曲段與動作

  戲曲教學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教師通過欣賞戲曲片段,以單獨判斷、小組議論等形式,讓學生區別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及其流傳地區。如黃梅戲《天仙配》、河南豫劇《穆桂英掛帥》等。由此再引伸到傳統藝術變革與創新的新事物——戲歌,並將《唱支山歌給黨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戲歌作為重點曲目,引導學生感受戲歌在演唱、配器方面的創新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

  二促使學生熱愛戲曲,培養良好的情感

  在教學中使學生目睹其情、耳聞其聲,心感其情,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

  1.體驗情感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認知戲曲的歷史以及其地位。教師要注重劇情人物介紹,滲透思想內容,激起學生對正面人物的熱愛;其次,在認知基礎上,讓學生能聽懂戲曲的唱段。例如: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劇目《岳母刺字》《蘇武牧羊》《楊門女將》等;體現除惡揚善精神的劇目《趙氏孤兒》《除三害》《鍘美案》等。將“劇情”通過“師情”來喚起“生情”,“三情”統一,激發學生對劇情人物及戲曲思想的熱愛之情,提高其藝術鑑賞和審美能力。

  2.創設環境

  環境對情感的產生具有綜合作用,可以設立專門的戲曲活動區域,並在其中設立有關的材料讓學生操作。例如:設計有關京劇臉譜的宣傳板畫,渲染出濃烈的弘揚戲曲文化資源的氛圍。環境的創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物質影響因素,更重要的是能夠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活躍於環境之中。   3.投入情感

  培養學生的情感,要將“愛”作為紐帶傳遞給學生。例如:教師向學生講述劇本、評價人物性格時,須帶有明確的情感傾向,褒貶態度分明,以求達到情感共鳴。戲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傾注愛心,讓學生感到學習戲曲是一種快樂。

  三加強戲曲教學與課程的融合

  l.音樂課——音樂教學的作用是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思想,戲曲也是如此。例如京劇唱腔中,西皮旋律起伏變化,節奏緊湊;二簧凝重濃厚,伴奏粗獷,給人以力度與陽剛之美,能誘發學生的開朗豁達,培養感受美的能力。學唱京劇唱段,可給當下通俗音樂盛行的氣氛,注入一股新鮮空氣。通過欣賞和學唱,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及藝術素養,可以激發學生審美情感,樹立高尚情操。

  2.美術課——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也是視覺藝術。美術教育能從直觀形象中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如學畫京劇臉譜,體現了美術教學的選材原則,充分發揚我國民間藝術,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體育課——京劇藝術中的身段訓練是形體美的極好教材。男角的動作造型充滿陽剛氣息,女角身段充分表現了人的自然美和技藝美。讓學生學會一些京劇形體,能使其身體各部份勻稱協調,動作端莊俊逸,從而煥發出美的神韻。

  4.語文課——普及戲曲知識,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傳統美德具有重要意義。課程中的許多教學素材可通過戲曲教育來完成。如在語文課上學習《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等課文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京劇摺子戲表演,使教學人物化、形象化、立體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另外,語文教學的精神與戲曲藝術教育是統一的。如在學習《蘇武牧羊》同時,穿插這出京劇的影象,將視覺與情感體驗相結合,使學生體驗到這一偉人人格氣質之美。

  戲曲教育豐富充實音樂藝術教育,拓寬學生視野,促使學生藝術鑑賞能力和審美力的提高,對其全面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因此,在中小學校中普及和推廣戲曲教育既是繼承與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1]王蘊明著.當代戲劇審美論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12.31.

  [2]吳同賓,周亞勳著.京劇知識詞典[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10.1.

  [3]楊世祥著.中國戲曲簡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

  [4]中小學音樂教師手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4.

  [5]姚思源著.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沈達人著.戲曲的美學品格[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96.3.

  [7]蘇國榮著.戲曲美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5.

  [8]劉吉典著.京劇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2.

  [9]李慶森著.京劇音樂欣賞漫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12.

  [10]常靜之著.中國近代戲曲音樂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