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範文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比較關注的問題,那麼你們知道新農村建設要做調查報告要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篇1

  調查時間: 20xx年3月23日——20xx年3月25日

  調查地點:安徽省黃山市西遞鎮葉村

  調查物件:葉村村民

  調查方式:訪談、查閱資料、觀察

  調查內容:通過對西遞鎮葉村新農村建設的瞭解,切實感受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在經濟、文化、社會方面表現出的新氣象。把葉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與西遞鎮政府資料結合起來,科學認識西遞葉村新農村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從而總結出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西遞被譽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這使西遞發展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西遞鎮一方面積極開發古村落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旅遊資源,另一方面在保護古村落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力圖形成旅遊帶動經濟、經濟保護資源的良性發展模式。西遞鎮把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了新動力。西遞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典型代表。

  一、 西遞葉村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

  葉村是位於西遞古村落不遠處的一個村落,是新農村建設理念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村。葉村依託西遞古村落豐富的旅遊資源,積極發展現在現代商業經濟,從而形成與西遞古村落遙相呼應的現代新型新農村。葉村從80年代開始進行商品化發展,一開始就瞄準蠶桑的發展空間驚醒蠶繭生產。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戶戶出蠶繭”的局面,共有XX多畝桑田,蠶桑收入約佔葉村收入的80%左右。XX年人均純收入達4500元。XX年正式實行新農村建設規劃,圍繞生產發展,以西遞為中心,發展經濟,同時發展蠶桑、茶葉和林業,20xx年葉村人均純收入達5000多元。農村基礎設施改善,道路四通八達,建成現代化葉村小學,可容納學生200餘人,同時配備電視、電腦等教學裝置。基本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因此被稱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二、 葉村新農村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原因

  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農村建設理念發揮作用的成功例項。葉村的成就與村鎮的建設理念、基礎專案建設、經濟發展機制、重視教育、文化建設等具體舉措分不開,葉村實現了政策扶持、政府導向、群眾參與的有效結合。

  1、 科學全面的發展思路。葉村是西遞鎮整體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遞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大力發展葉村的蠶桑經濟。葉村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建設新農村的指導思想,從經濟、生活、文化、民主等層面進行整體規劃,切忌盲目發展。確立“以發展蠶桑推動旅遊,以旅遊帶動蠶桑生產,打造黃山一流繭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思路,建立千畝桑園示範基地,把農村新面貌與古村落文化遺產連成一個整體。對葉村的專案建設和文化宣傳活動進行整體佈局,合理分配,各方面統籌兼顧。結合“奇山、秀水、古建築、徽文化”的地域特點,按照“統一規劃、切忌盲目”的原則,進一步突出葉村“古樸、典雅、秀麗、文明”的特色,切實落實葉村小集鎮規劃和林業整治規劃,嚴格按照新農村建設具體要求,逐步形成佈局合理、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新農村格局。

  2、 加大投入,做好基礎專案建設。全力抓好葉村商貿區專案、農家樂旅遊專案、村級道路建設專案、沼氣建設專案、千畝桑田示範建設等專案建設,確保硬體設施齊全。以專案建設為龍頭、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加快在建專案的建設步伐及新建專案的落實。建設特色農業旅遊基地、旅遊食品休閒加工基地、農家樂基地、生態養生基地,發展多種多樣的林業經濟和自然風光。開闢了葉村商貿區,大力解決道路設施或道路路面差等問題,建設道路交通網,加快與西遞古民居間的聯絡。建設酒店、旅館、娛樂場所,為西遞旅遊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場所。建設沼氣池,各家各戶都可以籌資建設,葉村村委給予補助,以解決能源問題和環境破壞。

  3、 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機制。力圖形成“政府引導,村級為主,農民自願,人人蔘與”的良性機制。政府積極宣傳政策,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同時建立鼓勵和激勵機制。政府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積極開展以“促經濟發展,建和諧葉村”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切實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積極規劃建設千畝桑園,解除群眾擴大蠶桑養殖的顧慮,為群眾解決蠶桑的銷路問題。尤其是金融危機影響下,蠶繭價格下降,村民開始喪失對蠶繭春出賣的信心。葉村村委積極尋求市場,為村民蠶繭的出賣做好準備工作。同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措施,對村民養蠶的經濟損失進行補償或進行經濟援助。葉村村民葉積極地向村委獻言獻策,結合自身實際提供發展策略。同時利用政府提供的先進裝置學習養蠶、種茶技術,科學發展農業。村委定時開展農民培訓班,村民可免費學習的諮詢。因此形成“政府引導、村民參與”的互助發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委的工作效益。

  4、 加大教育力度。XX年10月葉村開始建設葉村小學,致力於提高教育水平。葉村小學專案是新農村示範鎮村義務教育改善辦學條件暨民生工程建設專案,XX年年8月正式完工。葉村小學改擴建後,徹底解決了葉村教育基礎設施落後的問題。新專案將學校舊教學樓拆除,建成一幢建築面積為300餘平方米的綜合樓,增加廚房一間,改建學校大門與圍牆,整個專案完全按徽派建築風格進行建設,確保了與古民居的和諧統一,拓寬了學校通往公路的道路。在新建的校園裡增添了課桌椅、dvd、彩電、電腦等電教裝置,建成了一個門類齊全的多功能教室。據陳女士介紹,學校不僅是教育學生的教育基地,還是培訓農民的活動場所。平時學生利用先進現代化裝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週末或晚上葉村村委組織農民學習農業新技術,借用新裝置推廣蠶桑、茶葉製作技術。建設圖書室,努力把學校建設成“書香校園”。

  5、 充分發揮文化建設的作用。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活動,加強道德建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葉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工作。及時地把黨的方針、政策、決議宣傳到村,用電話、廣播、報紙、宣傳欄、傳單等多種手段宣傳政策,與村民保持緊密聯絡。聘請山東省高密市的蠶繭專家到村指導,為村民講解蠶繭飼養技術,提高村民的專業素質。還經常舉辦相關培訓班或講座,曾舉辦過“巾幗生態家園”專題培訓班,向村民介紹清潔能源使用、節能環保、環境衛生、健康知識等方面的知識。葉村以健康、和諧、文明、向上為目標,在全村開展“十星文明戶”評選活動,以積極的導向作用引導村民“講文明、講道德”。村委緊抓“四亂”和“三清”工作,切實改善鄉村“髒、亂、差”的面貌,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在葉村全村推廣使用沼氣,加大一池三改的力度,推廣生態家園建設,把葉村建設成為具有徽州特色的文明的的生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定時開展“鄉村文化節”活動,興“貼時代春聯”的時代新風,在村民中營造熱情、活潑、時尚的文化氛圍。

  在三天實習過程中完美參觀了“桃花源里人家”的西遞、“中國畫裡鄉村”的巨集村以及頗具道教文化的齊雲山,這都是徽州特色濃厚的文化遺產。古建築的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形成了徽州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西遞鎮葉村依託西遞古村落的旅遊價值,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為指導思想,村委組織和村民齊心協力,葉村經濟、社會、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葉村葉從貧窮落後的小村一躍而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篇2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三農”問題也備受關注。從中央到地方,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也在不斷的加大。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關於三農問題的闡述佔了很大的篇幅,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三農”問題也做了進一步的部署和安排,會議強調: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和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大對農村投入力度,加大對“三農”工作領導力度,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去年農業直接補貼稅的發放更是體現了中央關於三農政策的具體實施。

  本次暑假社會調查我調查的是我的農村老家,一個北方的鄉村,下面分類介紹一下在這次調查中獲得的資訊.

  一農業:“民以食為天”,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個社會國家的發展,農業都在其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我們這個村地處北方平原地區,降水適中,因此這裡的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小麥、薯類等,這裡的耕地是旱地,是一年兩耕。

  二教育:農村義務教育問題,歷來為國人所重視,它不僅關係到農村人才的培養。一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村義務教育比重大。由此可見農村教育在我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村更是如此,這裡的村民普遍還是比較重視教育問題的,隨著農村裡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轉變,更關係到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山東省的孩子大多都至少上到高中的學歷,我調查的農戶中大部分人都說孩子上學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應該儘量支援孩子的學業。同時,這裡的中小學辦學條件不斷增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硬體、軟體不斷完善。受傳統習俗的影響多數的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教育走出農村,這一個思想觀念一直貫穿在每一個農村孩子的受教育過程中。從小形成的走出農村,告別農民的思想觀念使義務階段的教育嚴重背離義務教育對農村教育的目標,很少有人選擇在掌握好知識後為農村作貢獻,甚至在學習知識選擇上避開農村避開農業。不僅在農村教育上產生了障礙,而且深層次的對農村經濟和農村文化的繼承發展也是一個嚴重的誤區。

  三經濟:有人說:“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民、村社、社會各界和政府的參與。新農村建設不單是知識分子倡導的社會改良和實驗,不單是農民的自發行為,也不單是政府的一相情願,發揮政府、社會和農民三方面的積極性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工業反哺、工農互促、城鄉互動、和諧發展等,應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最鮮明時代特徵。”也有人說:“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整體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經驗告訴我們,既要看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大量轉移的必然性,也要看到,農業兼業化、農村勞動力素質退化的嚴重後果,哪些大量輸出勞務的村落顯現的凋敝現象足夠我們警惕,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迫在眉睫。”

  四醫療:醫療對民眾特別是經濟不寬裕的農民來說曾經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負擔,以前不少農民存有“小病不想看,大病不住院”的想法。但自從有了醫療合作制度後,我村農民只需交10幾元錢就可以在以後的醫療過程中報銷好多錢,基本上每個村民都對此政策大加讚賞。

  20xx年,政府投資支援五大重點領域新農村建設擺在首位,新農村建設主要是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飲水安全,農村公路,沼氣等可再生能源,農村電網,農村公共文化,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灌區建設,動物防疫體系及種養業良種工程等.可以說我們村正在日新月異的變化,希望這裡將來能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成果。

  建設新農村要首先理解農村貧困的根源有了對農村貧困根源的知識,才能發現和尊重農村事務的規律。瞭解了這種規律,才可能恰當地處理國家援助與村民“自助”的關係,村民物質需要與文化需要的關係,以及農村眼下的迫切需求與歷史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

  中國農民貧窮,從根本上講,不是因為國家政權的“下沉”,不是因為基層政權的腐敗,不是因為“權利”被剝奪,不是因為農民稅費負擔過重,不是因為城市的剝削,更不是因為農村缺少“基礎設施”。中國農民貧窮,有五大根本原因。

  1、製造的產品已取代養殖和種植的產品,成為人類財富的主要來源。農業已成為“產業”。占人口10%以下的農戶,用機器耕作遼闊的耕地,方能獲得城市普通人家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