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調查報告範文***2***

  具體發展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領導,探索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

  一是從社會保障角度,明確界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性質,強化政府責任、突出社會管理、強調個人自主參與,明晰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二是出臺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和階段性的指導意見,處理好制度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手段與目的,穩定與發展的關係,加強對基層的指導,巨集觀把握髮展方向,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三是積極探索新的個人籌資模式,科學引導農民群眾主動地自願地繳費,減輕基層幹部工作壓力;四是有關業務部門、相關學術機構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在制度設計和實踐相對成熟的基礎上,醞釀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從法治的角度加以規範。

  ***二***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農村群眾參保積極性。

  一是通過報紙、電視、網路等各種渠道,廣泛深入地開展政策制度宣傳,把參保辦法、參保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稽核結算流程等宣傳到千家萬戶,使廣大群眾真正瞭解、熟悉這一制度;二是針對性地開展具體、形象、生動的典型事例宣傳,現身說法,弘揚講奉獻、獻愛心,互助共濟的傳統美德,使群眾切實感受到制度的意義和好處,增強制度的吸引力,進一步提高自覺參保意識;三是積極爭取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關注和支援,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三***抓好鞏固完善,增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一是切實鞏固實施成果。總結經驗,科學測算,充分論證,合理確定基金收支方案,防止基金過多沉澱或透支,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根據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原則上每二至三年對籌資標準和補助標準作適當調整,適時理順會計年度;二是努力擴大籌資渠道,增強基金實力,逐年提高補償水平。各級政府根據財力,合理增加財政投入,個人籌資根據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對制度的認同程度,穩妥地提高,村***社群***自治組織要根據集體經濟狀況給予一定投入,積極爭取社會捐助,多渠道地增強基金實力,逐步提高參保病人的補償水平;三是加強資訊化建設,簡化稽核結算手續,減少不合理的中間環節,努力方便群眾就醫結報,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四是認真調研,會同有關部門探索解決非農非城鎮醫保物件的醫療保障問題。同時,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群眾對農村醫保的不同需求,探索設定不同個人籌資檔次和不同補償水平的補償機制。

  ***四***健全管理監督機制,真正做到取信於民。

  一是充分發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協調小組或管理委員會職責,切實履行組織、協調、管理和指導等工作,定期向同級人大彙報,主動接受監督;二是加強經辦機構建設,按規定落實人員編制、工作經費,完善工作制度,加強規範管理;三是完善基金監管機制,制定監督管理規定,形成定期審計監督制度,確保基金運作規範、透明、高效,保證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強醫療服務,規範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診治,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和非有效醫療費用比,減少不合理的醫療支出。

  ***五***積極推進農村社群衛生服務建設,擴大受益面。

  一是加強農村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優化重組現有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重點推進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和急救、婦保、兒保、防保、產科等服務功能建設,促進鄉鎮村級醫療機構功能轉型;二是結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農村社群衛生服務功能,農村計生指導和殘疾康復納入社群衛生服務建設,逐步開展慢病動態管理、社群健康教育、健康體檢等服務;三是出臺小病受惠政策,建立推廣小病受惠機制,增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吸引力;四是加強農村社群衛生服務隊伍建設,出臺優惠政策,保證農村公共衛生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農村社群衛生服務工作,開展衛生支農活動,加強在職人員理論和實踐培訓,建立人員的培養、准入、淘汰和更新機制;五是開展農村社群衛生服務示範點建設,出臺支援政策,制定具體的建設標準,分階段推進農村社群衛生機構和功能建設。

  ***六***切實加強醫療救助體系建設,提高弱勢群體醫療救助力度。

  一是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醫療救助實施辦法,適當擴大救助物件,提高救助標準,降低救助門檻,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醫療救助,與民政部門的醫療救助並軌,並統一實施,建議加大財政資助力度,積極爭取社會捐助,建立醫療救助專項基金;三是建立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結合機制,把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為享受醫療救助的前置義務,對低保戶、五保戶、重點優撫等弱勢群體物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個人出資部分由醫療救助基金給予補助;四是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弱勢群體門診費用補償機制,對患惡性腫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惡性特殊疾病的弱勢群體,實施門診補償,著力提高醫療救助力度。

  農村醫療調查報告範文篇3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涉及全市100戶384人,20**年總純收入1770600元,人均純收入4611元,95%為非低保戶;5%為低保戶,低保戶中有80%是因疾病損傷致貧,20%是因家中勞動力少致貧。

  二、農村醫療服務狀況

  1、73%的人選擇距離家最近的衛生組織是村衛生室,10%的人選擇是私人診所,9%的人選擇是社群衛生服務中心,7%的人選擇是鄉鎮衛生院,1%選擇縣級以上醫院;家到最近的衛生組織的距離60%的人選擇不足1公里,39%的人選擇在1-2公里,1%的人選擇在2-5公里。

  2、99%的農戶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被調查的100戶中,只有1戶沒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率達99%。

  3、66%的人認為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應以保大病或保住院為重點,33%的人認為門診、住院都保,1%的人認為應以保門診或保小病為重點。

  4、19%的人對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感到滿意,71%的人基本滿意,8%的人不滿意,2%的人選擇說不清楚。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有報銷醫藥費少,報銷手續煩,******定點醫院收費高,定點醫院看病手續煩,定點醫院少,就醫不方便,定點醫院醫療水平低等。

  5、47%的人認為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所承擔的比例基本合適,11%的人認為過高,10%的人認為過低,32%的人選擇說不清楚

  6、在現有合作醫療基礎上,44%的人願意再增加醫療保障支出,56%的人不願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員患病,經常就診的醫療單位44%是村衛生室,44%是鄉鎮衛生院或社群衛生服務中心,7%是私人診所,5%是縣級或以上醫院。選擇上述單位的主要原因56%是離家近,13%是質量好,11%是定點醫療單位,8%是有熟人,7%是價格低,5%是其他原因。

  8、調查前半年,22%的農戶沒有家人患病,59%的農戶有家人得了小病,10%的農戶有家人有慢性病,7%的農戶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的農戶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的人患病後及時就診,共花費醫藥費121743元,按照規定能報銷或減免43509.4元,實際報銷或減免20712.3元。沒有及時就診的主要原因有病輕,自己治療,經濟困難,能拖則拖,醫藥費不能報銷等。

  9、43%的人認為現在看病難,51%的人認為不難,6%的人選擇說不清楚。認為看病難的主要原因有經濟困難,醫院缺少名醫,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手續太煩等。

  10、86%的人認為現在看病貴,5%的人認為不貴,9%的選擇說不清楚。認為貴的原因主要有藥品太貴,檢查太多,醫療機構亂收費,個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農戶因家人得病向醫生送過紅包。

  三、農村居民醫療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報銷範圍窄、比例低,報銷的醫藥費少。調查顯示,實際報銷或減免僅佔全部醫藥費的17%,農民掙錢不易,他們希望每一分錢的投入都要得到回報。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以大病統籌為主,對小病、門診補償的比例很低。而一般來說,農民患上需住院治療的大病相對較少,而頭痛、感冒等小病時有發生,但不需住院治療。因此,農民在繳納費用後,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醫療補償,導致農民認為付出多,回報小,不划算。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身體健康、沒有患過大病的農民不太願意參加。調查顯示在20**年僅17%的農戶得到補償,表明絕大部分農戶近期並沒有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得到實惠。部分農戶在問卷上寫上了他們的困惑:“為什麼只有非要得大病才能報銷?”。

  2、部分定點醫院不規範經營,亂收費,農民利益受損。調查顯示藥品太貴、檢查太多及亂收費是目前看病貴的主要原因,而現在的醫療機構都是按市場經濟規律經營,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目標之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機構有在合作醫療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點醫院是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施第一線的部位,它的服務好壞和收費高低至關農民切身利益。定點醫院收費普遍較高,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能獲得的補償相比微不足道。許多農戶反映,同樣一個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醫生那裡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點醫院卻要花費幾百元。一些比較常見的小病,醫生卻要病人作各種檢查,什麼心電圖、B超和各種化驗,小病大看現象時有發生。為了能報銷,有病往定點醫院跑,路費、餐宿費、誤工費再加上虛高收費等,化了許多冤枉錢,就算得到了一定補償,仔細算算反而不划算。

  3、定點醫院少,看病手續煩。調查顯示,農民就醫大多數選擇鄉鎮衛生所、村合作醫療站以及個體醫生。因為他們覺得這些醫療單位離家近,就醫方便,藥價便宜,收費低,服務態度好。定點醫院少,給農民看病帶來不方便。

  
看了農村醫療調查報告範文的人還看了: